青鹤,民国期刊,由陈一发起并任总编一职,于1932年11月15日在上海创刊。《青鹤》半月刊连续出刊历时5年,共出版了114期。以1937年7月30日出版的5卷18期为末期(据《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增订本)。
陈灨一,又作甘,字藻青,号川生,为
江西省“新城陈氏”,出身世家,正由于出于名门望族而与其他旧式文人有着广泛的社会交往。他的“特约撰述”无不与他有着或师或友或亲的关系。在《青鹤》中与其世为亲谊者有祁师曾、孙宣、
梁鸿志等,这类人既是显族又有文名。孙宣拜于
桐城市马其昶,是“马门三杰”之一,梁鸿志则属陈衍为代表的闽派;与陈或师或友的有
李宣龚、
夏敬观、
杨圻、唐涤、
袁思亮、
冒广生、
叶恭绰、杨漪、
黄孝纾、
章士钊等人,他们或是在《青鹤》上连载专著,或是与陈相互多有诗词国学方面的唱和、酬答,在“文荟”和“词林”中活跃着一大批如是的“同社诸君子”;与陈等之辈相较为师长一辈的,则有
陈三立、陈衍、
章太炎等国学大师、盛名之士。陈三立的《散原精舍文存》是《青鹤》“名著”中影响极深的连载文稿。陈衍的《石遗室诗话续集》未刊稿于《青鹤》二卷一期始连载。章太炎则因认同于国学而至欣赏《青鹤》,可谓爱屋及乌,“文荟”一栏中有多篇重要的文章,其中《救学弊论》和《重订三字经》皆有论说之势,后被收于“论评”中。由于有像陈三立、陈衍、章太炎这些国学权威的参与和支持,围绕在这三者周围的、过往甚密的旧式文人、
清代遗老诸多人等,无不与《青鹤》发生了直接的或是间接的联系。正是因为这许多的师友同人,尽心维持国学的名家,陈灨一才得“未尝不太息吾道之不孤”。
《青鹤》的“同人”色彩与不求读者甚众的态度,在我们看来,显示了与
新文化运动时期社团、刊物的组织形式较大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青鹤》更多的类似于一个精神上的“诗酒唱和”之社,而态度却并不消极,宗旨上追求和维护国学,成就了一种以刊物为载体以旧体诗文为主创的文人聚会,也成就了一大批无处发声的旧式文人心理上的美好
意象。
《青鹤》在办刊理念上,不仅是一个文人聚会的平台,更是一个维护和传承文化传统的舞台。总编陈灨一在《本志出世之微旨》中表达了他对国学和文化传统的深切关怀。他认为,国家的兴亡在于学术的传承与否,而非仅仅是外患或内乱。他批评了盲目崇拜外国文化的现象,并强调了国学的重要性。《青鹤》因此致力于搜罗
孤本未刊本之纯粹者,期望能够促进国人之间的学术讨论。陈灨一希望通过《青鹤》的努力,能够在士人中唤起对学术的重视,即使面对被认为迂腐的评价,他也愿意坚持自己的信念,期待能够得到有识之士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