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竿竹(Pseudosasa amabilis(McClure)Keng f.),
禾本科矢竹属乔木状
竹亚科,高可达13米。茶竿竹的竿直立,呈圆筒形,颜色为橄榄绿色,竿壁坚硬且较厚,具有韧性。鞘为迟落性,革质且坚硬且脆,鞘口两侧有刚毛状毛;箨舌为棕色,拱形,边缘不规则且暗棕色,具小横脉,质地较箨鞘稍薄。
茶竿竹的枝端具叶,叶鞘除边缘具纤毛外,叶厚而坚韧,呈长
披针形,上表面为深绿色,下表面为灰绿色。花序为
总状花序或
复总状花序,生于叶枝下部的小枝上;
小穗含小花,呈披针形,第一颖为披针形,第二颖为长圆状披针形,第三颖为卵状披针形,外为卵形,先端渐尖;内稃为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子房为细长呈纺锤形,无毛;柱头为劲直,疏生羽毛。果实成熟后呈浅棕色,笋期为3月至5月下旬,花期为5-11月。
茶竿竹在中国江西、
福建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均有分布,近年来
江苏省、
浙江省也有引种栽培。茶竿竹的竹材洁白如象牙,可用于制作钓鱼竿、滑雪竿、晒竿和编篱等用品。
学 名: Pseudosasa amabilis (McClure.) Keng f.
种拉丁名:Pseudosasa amabilis (McClure) Keng f.
亚属拉丁名:Subgen.Sinicae S.L.
竿直立,高5—13米,粗2—6厘米;节间长(25)30—40(50)厘米,圆筒形,幼.时疏被棕色小刺毛,老则变为光滑无毛,橄榄绿色,具一层薄灰色蜡粉,竿壁较厚,坚硬,有韧性,髓白色或枯草黄色,呈横片状或海绵状充满上部节间的内腔,在下部节间空腔内的髓则常干缩,呈薄片状或碎片状附着内壁,中空;竿环平坦或微隆起;竿每节分1—3枝,其枝贴竿上举,主枝梢较粗,二级分枝通常为每节1枝。箨鞘迟落性,暗棕色,革质、坚硬、质脆,中部和基部较厚,背面密被
栗色刺毛,尤以其中下部密集,腹面平滑而有光泽,边缘具较密的长约5毫米的纤毛,顶端截形,鞘口于箨片两边各有数条直而坚硬先端略弯曲的刚毛状继毛,其长可达15毫米,箨舌棕色、拱形,边缘不规则,具睫毛,背面具微毛;箨片狭长三角形,直立,暗棕色,先端锐尖或呈锥形,边缘粗糙,内卷,纵脉显著,具小横脉,质较箨鞘稍薄。小枝顶端具2或3叶;叶鞘除边缘具纤毛外,余处均无毛,质厚而脆,鞘口两边稍高,具几根直而先端扭曲的毛,后者长7—15毫米;叶舌高1—2毫米,边缘密生短睫毛;叶片厚而坚韧,长
披针形,长16—35厘米,宽16--35毫米,上表面深绿色,上表面灰绿色,无毛,嫩叶时基部有微毛,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嫩叶边缘一侧具刺:吠小锯齿,另一侧锯齿不明显而略粗糙,老叶边缘近于平滑而内卷,次脉7—9对,有小横脉;叶柄长约5毫米。花序生于叶枝下部的小枝上,为3—15枚
小穗所成的
总状花序或
复总状花序;小穗柄长2—10毫米,生有较长的微毛,其下还具长2-3毫米的小型苞片;小穗含5—16朵小花,披针形,长2.5—5.5厘米;小穗轴节问长约3毫米,粗1毫米,基部扁而细,上部具毛;颖2,背而上部密生纤毛,并在边缘有较长的纤毛,而下部则无毛,第一颖
披针形,长6-7毫米,宽2—2.5毫米,第二颖长圆状披针形,长9—11毫米,宽4-5毫米;外稃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长10-15毫米,宽4—8毫米,背面密生微毛,上部的边缘有纤毛;内稃广披针形,长5-9.5毫米,脊间宽1—2.5毫米,下部无毛,脊上具微毛;鳞被3,居中一片较小,匙状乃至披针形,长2.5毫米,宽约1毫米,膜质,下部则较厚,边缘上部生纤毛;
雄蕊3,花丝长约9毫米,花药长6--7毫米;子房细长、呈纺锤形,无毛,柱头3,长约5毫米,劲直,疏生羽毛。
颖果成熟后呈浅棕色,长5—6毫米,直径约2毫米,具腹沟。笋期3月至5月下旬,花期5—11月。
产地分布:产
江西省、
福建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近年
江苏省、
浙江省有引种栽培。生于丘陵平原或河流沿岸的山坡。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广宁。
Pseudosasa amabilis(McClure)Kengf.Clav.Gen.EtSp.Gram.Prim.Sin.154.1957;
中原地区主要植物图说·
禾本科31页图20.1959.——ArundinariaamabilisMcClureinLingnanSci.Journ.10:6.1931,desc.Angl.Etinibid.13:503.1934;
陈嵘,中国树木分类学82页.图60,1937;
香港特别行政区竹谱21页.1985;中国竹潜99页.1988.
中型竹,地下茎为单轴散生或复轴混生,竿坚硬直立,高5—13米,径达2—6厘米,节间长30—40厘米,幼竿绿色具白粉,老竿带有灰白色或灰黑色斑块。竿环平,箨环呈线状,竹竿节间通常为圆筒或分枝一侧上部节间微具沟槽。箨鞘棕绿色,干后呈灰褐色,有栗褐色刺毛,箨耳具硬而弯曲之刚毛。箨舌弧形,褐色;箨叶带形,细长而硬直,边缘粗糙而内卷。每节分枝1-3枚,贴竿上举。叶4-8片着生枝顶,叶片
披针形,长15-35厘米,叶鞘细长,鞘口有弯曲硬毛。笋期4月下旬-5月中旬。
好生于
土层深厚、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之酸性土或中性砂质壤土,能耐-12℃低温。在土壤粘重的条件下,或经过砍伐,竿基多数芽萌发出土后,则长成丛生状竹竿。
以移植母竹为主,亦可用竹兜繁殖。移竹应选择健壮母竹,手指粗细,留来鞭、去鞭各15-20厘米,并适当带土,削去竹梢,留枝3-4盘,或摘去部分叶片。于早春笋未出土前植之,成活率较高。
竹竿坚韧挺拔,叶片大,密集而下垂,翠绿而有光泽,具有独特风趣。于庭院或公园绿地中成丛成片栽植,制作隔景、障景。或于亭叠石之间,住宅窗前以资点缀,无不相宜。竹材坚韧通直,节间长,竿壁厚,经沙洗加工后,洁白如象牙,可制作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等。竹笋一般不能食用,因而笋期管理较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