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英文名:Institute of 生物物理学, 汉语词类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生物物理所),是中国科学院的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9月26日,是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也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的挂靠单位,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等多项国家和院重大科研任务。
生物物理所的前身是1957年建立的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院士任第一任所长,1958年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1968年,生物物理研究所调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研究院,并进行改组。1970年,生物物理研究所回归中国科学院,之后相继成立细胞起源及细胞生物学、肿瘤细胞等研究室。1981年,生物物理研究所首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成立。1985年,国务院批准生物物理研究所首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设有生物学学科。1989年,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视觉信息加工开放研究实验室相继成立。1992年,除两个开放实验室外,生物物理研究所原有的11个研究室被整合成四个研究室。2001年,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迁入生物物理研究所。2005年,生物物理所组建了“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研究所蛋白质与分子生物医学科研楼竣工。2012年,生物物理所获批建设中国科学院人类资源样本库。2015年,第2次院长办公会议决定依托生物物理所成立中科院生物大分子卓越创新中心,并于2017年通过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截至2023年末,生物物理所共有在职职工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7人。该所拥有生物学、心理学、基础医学3个一级学科,设有二级学科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科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再生医学专业硕士、博士培养点各8个,生物工程专业1个。
历史沿革
成立初期
1955年6月,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0月,贝时璋及其研究组从上海市迁往北京,以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工作组的形式设置。1957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贝时璋任所长。
1958年7月29日,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将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并批准函告云南省委及云南分院,筹建生物物理研究所昆明工作站事宜。9月26日,国务院批准将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贝时璋任所长。1959年,成立理论组。1960年,成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室和工程技术系统,理论组下增设光生物组。
1961年10月,生物物理研究所以电子室为基础,成立了直属所的“新技术组”。1962年,昆明工作站划归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1963年2月,原新技术组和工厂及其设计组合并为工程技术研究室(即四室),承担仪器维修研究试制工作。4月10日,所务会批准成立学术委员会,贝时璋任主任。同年,经过三定(定方向、定任务、定人员)后,研究所设立了四个研究室:一室(放射生物学研究室)、二室(宇宙生物学研究室)、三室(生物结构与功能研究室,由生物物理化学研究室和生物结构研究室合并而成),以及四室(生物物理工程技术研究室),另设一个直属组(一般生物物理研究组,后改称“一般生物物理研究室”)。
1964年4月1日,仿生学研究室(五室)成立;7月19日,与上海机电设计院合作的中国第一枚生物试验火箭成功发射和回收,迈出了中国空间科学探测的第一步。9月,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分为两个研究室:一室(放射生物学第一研究室)和二室(放射生物学第二研究室)。同年,天体生物学研究室由二室改称六室。
1965年,宇宙生物学研究室扩建为三个研究室:六室(宇宙生物学研究室)、七室(动物研究室)和八室(总体室)。1966年7月15日和28日,又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两枚为幼犬上天设计的生物探空火箭,记录了狗的生理指标,并连续拍摄了狗的姿态变化。
1967年6月,为保证重要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生物物理研究所实行军管。1968年3月12日,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新技术局由国防科委接管的指示,生物物理研究所调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研究院,并按该院体制编制进行调整改组。生物物理研究所第六、七、八研究室调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4月1日,国防科委批准组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第六、七、八研究室百余人参与组建该研究所,至年底完成搬迁和移交工作。
回归中科院
1970年,生物物理研究所回归中国科学院。1972年3月31日,生物物理研究所革委会讨论研究关于实验中心的建制问题。同年,物理所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组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人工合成丙氨酸转运RNA组及原北京生物实验中心先后归入生物物理研究所,与所内相关人员分别建成七室、二室和六室。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了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或细胞起源研究室)、仿生学研究室、生物物理工程技术研究室和生物实验技术研究室(即原北京生物实验中心并入的部分)。
1973年,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细胞起源及细胞生物学研究室。1976年,成立肿瘤细胞研究室(第九研究室)。1978年,生物物理研究所招收第一批研究生共12人,研究生的业务培养由所学术委员会主管,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贝时璋。4月,放射生物学研究室改称辐射生物物理研究室。7月,原仿生室改为视觉信息加工实验室;地震研究另建一个室,称“动物的感觉与行为”研究室(第十一研究室)。同年,成立了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第八研究室)。
1980年1月7日,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了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室(第十二研究室)。6月,将理论生物组、五室的光感受膜的介晶态结构与光能转换的关系组和生物物理统计组(生物数学)合并组建为生物物理理论研究室(第十四研究室)。
1981年4月10日,生物物理研究所首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成立,主任为贝时璋。同年12月29日,该委员会获得生物学部批准。11月3日,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获得国务院批准为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专业。
1983年,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培养的第一位生物学女博士徐功巧毕业。1985年,国务院批准生物物理研究所首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设有生物学学科,并于1987年开始招收第一名博士后进站。
1986年6月,由中科院和国际生化联合会共同赞助、生物物理研究所筹备和组织的国际酶学讨论会在北京举行,12个国家的43位科学家参加会议。8月30日,北京现代生物学研究中心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工程(即生物物理研究所新址建设工程)举行开工典礼,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中科院院长卢嘉锡等领导出席开工奠基仪式。
1987年7月,科龙生物医学技术开发公司成立(后改名为北京科龙生物医学技术公司)。1988年8月26日,所务会讨论确定生物物理研究所所徽式样、图案。10月,中生生化试剂开发公司成立(后改名为中生北控生物科技)。
1989年5月,经国家科委批准,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6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院视觉信息加工开放研究实验室成立。1991年8月10日,生物物理研究所搬迁北郊工作开始,通邮地址变更为朝阳区大屯路15号。
1992年12月29日,除两个开放实验室外,生物物理研究所原有的11个研究室被整合成四个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蛋白质工程研究室、神经科学研究室、细胞生物物理研究室)、一个分析测试技术中心和一个高技术开发研究部。
1994年,生物物理研究所被国家科委列为中科院五个基础研究所改革试点单位之一。9月1日,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国家科委选定为全国五个试点实验室之一。12月,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邹承鲁荣获何梁何利奖,他决定将所获奖金作为基金,设立了“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杰出研究奖”。
1995年1月19日,北京百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这是完全依托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自有专利技术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5月,北京伽玛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成立。12月,高技术开发研究部和分析测试中心合并建立生物物理技术研究室。
1996年9月26日,生物物理研究所局域网建成启用。11月,北京中生百欣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998年11月,北京燕京中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1月13日,中科院教育局批准生物物理研究所为中科院第一批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单位。
21世纪以后
2000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北郊服务部揭牌仪式在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2001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会议审查通过生物物理研究所进入创新试点。9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迁入生物物理研究所。11月2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和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召开。同月,中科院视觉信息加工开放实验室晋升为中科院视觉信息加工重点实验室。
2002年3月29日,根据中国科学院2000年研究所综合评价结果,生物物理研究所被评为A级基础研究基地型研究所。2003年10月,计算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成立。
2004年5月,中国科学院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一期建设获得院批复,正式启动建设。12月27日通过院计划局验收,总计投资5919万元,其中院专项建设经费3980万元。5月25日,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卫生部联合投资共建的北京磁共振脑成像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6月5日,生物物理研究所参与承办的“第十届国际生物大分子结晶大会”(ICCBM10)在北京召开。
2005年1月,经科技部批准,生物物理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视觉信息加工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了“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月,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6月24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承办的第三届天然抗氧化剂分子机理与健康暨第二届亚洲自由基学术大会在上海召开,赵保路任会议主席。7月30日,生物物理研究所第四个研究中心——“感染与免疫学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9月13日,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承办的首届国际生物经济高层论坛基础生命科学分会在生物物理研究所举行,饶子和任会议主席。
2006年2月23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泰州分部正式成立。同月27日,中生北控生物科技香港特别行政区创业板上市。5月26日,中国科学院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结构病毒学与免疫学实验室(LSVI)在生物物理研究所挂牌成立。10月22日,由国际结构基因组学联合会主办,生物物理研究所等联合承办的第四届国际结构基因组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2006年11月17日,由亚洲大洋洲光生物学学会发起,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光生物学专业委员会负责承办的第三届亚洲大洋洲光生物学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七个国家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12月14日,科技部召开启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通气会,依托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成为将要启动的10个国家实验室之一。
2007年11月15日,1.5万平方米的蛋白质与分子生物医学科研楼动工(2007年1月15日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2007年7月3日批复初步设计及概算)。
2008年1月8日,原中国科学院大学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由研究生院整体转移到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脑成像研究中心。5月13日,国际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学会主办、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承办的第十五届国际生物发光和化学发光会议(15th ISBC)在北京召开,沈恂任会议主席。
2009年8月,研究所在“十一五”时期建设了蛋白质与分子生物医学科研楼竣工。2010年,该所被中国科学院评为首批整体择优进入“创新2020”。
2012年,中国科学院批准生物物理所建设中国科学院人类资源样本库,由交叉科学所重点实验室负责建设和管理。同年,组建研究所全资的北京普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建立了“佛山分所”和“淮安中心”两个核心成果转化基地。同时,研究所批准中国科学院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公共平台,该平台建设了感染与免疫所特有的病毒和细胞分离鉴定系统、蛋白质表达与检测系统、生物成像分析系统三大实验体系。
2015年,第2次院长办公会议决定依托生物物理所成立中国科学院生物大分子卓越创新中心,并于2017年通过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2016年6月,在“十二五”时期建设了生物成像研究中心大楼竣工。
机构规模
组织机构
人员规模
截至2023年末,该所共有在职职工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7人。
以上参考资料
教学培养
生物物理所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牵头完成2016~2020年第五轮学科评估材料,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该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自行增列博士生导师试点单位及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单位。截至2024年2月,研究所有生物学、心理学、基础医学3个一级学科,设有二级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免疫学、再生医学专业硕士、博士培养点各8个,生物工程专业1个。
合作交流
截至2014年04月,研究所与71家中国国内外企业建立了技术转让和研发合作关系,实现成果转让75项。
截至2024年7月,生物物理研究所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日本、中国澳门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开展包括共建联合实验室、人才互访、研究生联合培养、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等实质性合作;积极建议、申请和承担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基金委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和政府间合作项目的资助。研究所还积极组织、推荐科学家到国际学术机构任职。
2022年2月1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与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和药物研发等生命健康相关领域开展合作。
重大国际合作
以上参考资料
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以上参考资料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生物物理所图书馆成立于1959年7月,是研究所的学术支撑机构。截至2024年7月,研究所已购买科技文献数据库20余个,可访问3000余种期刊、2000余册图书、2000余篇研究所学位论文全文。图书馆可开展文献代查、图书代借、论文引证检索、科研信息素养培训、图书馆报告厅管理与服务等工作。图书馆面积1100平方米,阅览座位100余个。
学术期刊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月刊)创刊于1974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共同主办。聚焦生命过程中物质转化、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的现象与机制研究,报道和征稿范围涵盖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神经与认知科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纳米生物学,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及相关应用领域。刊物设有综述与专论、研究快报、研究报告、技术与方法、新技术讲座、科学教育融合等十几个栏目,中、英文论文均可刊登。
Biophysics Reports(《生物物理学报》),中文版创办于1985年,2015年改版为英文双月刊,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作为一本国际化英文期刊,Biophysics Reports主要关注生命科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旨在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技术方法研究提供一个国际化交流平台。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蛋白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感染与免疫、核酸生物学、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等多项国家和院重大科研任务。截至2024年7月官网数据,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获得20余国家奖项,拥有百余项国内外专利。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截至2024年6月底,以上资料参考
历任领导
以上参考资料
机构文化
文化传统
生物物理所的办所原则是:服从国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共同愿景是:探索生命奥秘,创造人类幸福;核心价值观是:创新、一流、责任、奉献;文化理念是:和谐、民主、自由。
形象标识
所徽呈圆形。外形为研究所中英文名称,内环图案自上而下由太阳透镜、眼睛、细胞生物大分子、波、书本和叶子组成。
1、太阳是生命之源。光辐射作用于眼睛和叶子所引发的视觉过程和光合作用,是生物物理学研究。2、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代表生物大分子。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单位。分子细胞水平的研究占据中心地位,是揭示生命奥秘的核心。3、透镜和波形工程技术的象征,是基础研究的支撑系统,也代表科学技术在面向经济建设的部分。4、书本示意尊重知识,继承和发扬前人所积累的知识,为科学事业奋斗不息,是科技人员的美德。书本又表示生物物理所以基础研究为主。5、图案各部分的不同组合,反映了生物物理所的各个研究领域。
所获荣誉
(资料参考)
参考资料
所况简介.cas..2024-05-17
所况简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2-02-23
机构设置.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2-08-15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3-01-04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3-01-04
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3-01-04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3-01-04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3-01-04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3-01-04
简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3-01-04
简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3-01-04
本馆简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4-07-19
刊物概况.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4-07-29
Biophysics Reports.中国知网.2024-07-29
支撑平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4-07-19
国家奖.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4-07-19
现任领导.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3-01-04
历任领导.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3-01-04
形象标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22-08-1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成立初期
回归中科院
21世纪以后
机构规模
组织机构
人员规模
教学培养
合作交流
重大国际合作
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学术期刊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机构文化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