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湾战斗
1948年发生于徐州的战争
窑湾战斗参战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发生于1948年。
基本介绍
窑湾战斗打响了淮海战役的第一枪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地方部队在以徐州市为中心,东起连云港市,西止商丘市,北起薛城区(今薛城区),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场战略大决战。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作战目标是歼灭中国国民党黄百韬(即黄伯韬)兵团(即国民党第七兵团)。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给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华东局和中共中央中原局《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中明确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点,是集中兵力歼灭黄伯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八义集镇、县、枣庄、临城、韩庄、阳、邳县、郯城、台儿庄区、临沂等地”。(《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245页)
实现歼灭黄百韬兵团的作战目标是从窑湾古镇(今新沂市下辖的一个镇)战斗正式开始的。窑湾战斗的对象是黄百韬兵团的63军。针对黄百韬兵团63军的作战是一个完整的追击、拦截、围歼的战斗过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聂风智9纵在堰头(今新沂市下辖的草桥镇的一个村)的战斗和华野胡炳云11纵在窑湾运河西岸的战斗是窑湾战斗的组成部分;华野叶飞1纵在窑湾的战斗是窑湾战斗的核心。
(一)堰头追击战
中国国民党1948年11月5日徐州市军事会议后,第七兵团司令黄百韬立即部署所属的驻防在新安镇(今新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区的25军、63军、64军、100军(9月划归黄百韬兵团序列)和驻防在连云港市的44军(11月初划归黄百韬兵团序列)向徐州集结。华野司令部掌握国民党黄百韬兵团的动向后,代司令、代政委粟裕迅速决定将发起淮海战役《攻击命令》规定的开始时间由11月8日晚提前到11月6日晚。
1948年11月6日晚戌时(19点至21点),华东野战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按照预定战役计划,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始从四面八方挺进淮海战场,围歼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华野第1、6、9纵队和鲁中南纵队主力以及特种兵纵队5个连攻击新安镇之敌;华野第2、12纵队和中野第11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5个连攻击阿湖(今新沂市下辖的一个镇)之敌;华野第4、8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3个连攻击邳州市官湖镇之敌,并控制运河以东阻击阵地;鲁中南纵队一部包围郯城县;华野第7、10、13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6个连攻击韩庄镇台儿庄区之敌,促使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冯治安部起义,然后直出陇海路,切断国民党黄百韬兵团与徐州市联系,并准备阻击由徐州东援之敌;华野第11纵队和江淮军区两个旅由宿迁市向北疾进,造成威逼徐州的声势。
1948年11月8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聂风智9纵的先头部队赶到新安镇时,担任侧翼掩护任务的黄百韬兵团63军后卫部队刚刚离开2个小时。11月8日傍晚,9纵27师79团在堰头追上了63军后卫部队和军部。在战斗中,为了迅速渡过沂河的一条分支10多米宽的中沟迂回包围敌人,79团1营2连的10个战士跳进冰冷的水中,用肩膀托起木板架起浮桥,保障部队完成了任务。“淮海战役中流传着一个‘十人桥’的故事,就发生在堰头战斗。我27师79团1营尖兵2连为了尽快渡过沂河,围歼堰头之敌,命令该连2排3班火速架设浮桥。3班临时找到了一些实木板和两架梯子,扎在一起横在河面上,因没有桥桩很不稳固,人通过容易翻转落水。这时,敌人火力已封锁渡口,为了不延误时间,在副排长范学福和班长马选云带领下,全班一齐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10人分为5对,人当桥桩扛起浮桥,保障全营顺利通过,完成了战斗任务。这一先进事迹在部队广为宣传,鼓励部队团结协力,克服困难,完成作战任务。其政治意义,大大超过这一行动的军事价值。”(时任华野9纵司令聂风智《敢打敢拼英勇奋战——记华野九纵参加淮海战役始末》)堰头战斗于1948年11月9日拂晓结束,歼敌2000余人,其中俘敌1337人(华野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载)。
1948年11月26日新华出版社随军记者黎明在《大众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十人桥》的通讯,使“十人桥”的英雄事迹蜚声全国。10位勇士扛起浮桥的画面被雕刻在淮海战役纪念塔浮雕中;“十人桥”的英雄事迹被写进了新中国的小学课本。10位勇士用普通的木梯,用沸腾的热血,用革命的激情和对新中国的无限希望,谱写出了流传百世的华彩乐章。
(二)窑湾运河西岸阻击战
为了从窑湾渡过运河往西开进,黄百韬兵团63军军长陈章命令第152师455团和第152师、第186师工兵连先行赶到窑湾架设浮桥。当63军的第152师师长雷秀民于1948年11月6日率一个团赶到窑湾时,才发现窑湾运河西岸中国国民党孙良诚的第107军人影全无,阵地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胡炳云11纵的33师占领,无法架桥。第152师师长雷秀民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强渡运河,企图占领对岸阵地,结果该营被围攻,损失惨重。随后华野11纵队33师用交叉火力封锁河面。黄百韬兵团63军在窑湾渡河计划落空后,遂决定固守待援。
(三)窑湾围歼战
华野9纵在堰头战斗的同时,“主力继续向窑湾追击,并于9日拂晓包围了窑湾敌63军主力。纵队一面部署攻击,一面报告野司。这时1纵追击部队已经赶到,根据上级指示,窑湾之敌由1纵负责解决,要求我纵队迅速渡过运河。”(时任华野9纵司令聂风智《敢打敢拼英勇奋战——记华野九纵参加淮海战役始末》。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1948年11月9日面示1纵副司令兼参谋长张翼翔,将围歼窑湾黄百韬兵团63军主力的任务交给了1纵。任务传达到部队后,干部战士斗志昂扬,决心将63军干净、彻底歼灭在窑湾镇。1纵“根据窑湾的地形特点和敌人仓促布防、立足未稳、工事不坚、士气低落、军心动摇的情况,决心不予敌以喘息机会,采取急促勇猛的战斗行动发起攻击,打敌措手不及。为此,纵队在行进间即令第1、2、3师,分别由东、北、东南三面包围压缩敌人,首先肃清外围。同时做好不经调整部署,即可转入总攻的一切准备,务于12日前全歼窑湾之敌。粟裕代司令听了张翼翔对上述决心和部署的报告之后,当即在电话中询问:‘你的一个纵队消灭敌人一个军,有把握吗?’‘有!’张翼翔坚定地作了回答。”(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的《淮海战役》中时任华野1纵司令叶飞、副司令兼参谋长张翼翔回忆文章《机智迅猛歼顽敌--记淮海决战中的华野第一纵队》)10日拂晓,各师同时向窑湾外围发起攻击,战至翌日下午3时,窑湾外围大部分被1纵控制。11日下午4点30分,按预定计划集中炮火向63军主阵地和指挥所猛烈轰击。在1纵向窑湾发起总攻击战斗时,国民党刘峙集团派三架飞机数次向63军阵地空投粮食和弹药。促使63军作绝望挣扎,以延缓其覆灭的命运。1纵指战员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从东、北、东南三个方面席卷窑湾镇。12日拂晓,战斗胜利结束,歼敌13000余人,其中俘敌7000人(华野司令部《阵中日记》记载)。63军军长陈章毙命窑湾。黄百韬兵团63军在窑湾战斗中全军覆没,这是淮海战役中首先被全歼的中国国民党正规军。
淮海战役发起时间为1948年11月6日。窑湾战斗前进行的战斗都是保证部队向主要作战区域开进的外围战斗和一些牵制配合性战斗。如11月8日前,华野鲁中南纵队打的山东郯城战斗(11月6日晚开始)、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打的山东马头战斗(11月6日晚开始)、华野7纵打的山东万年闸战斗(11月7日开始)都是保证部队为实现歼灭黄百韬兵团目标向主要作战区域开进的外围战斗。中野1纵和华野3纵打的河南张公店战斗(11月7日开始)是保证部队为实现歼灭黄百韬兵团目标的牵制配合性战斗。11月8日开始的窑湾战斗是直接与黄百韬兵团作战的实质性战斗。
在窑湾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尤其是叶飞的1纵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1955年4月,窑湾镇党委、政府和直接参与指挥窑湾战斗的张翼翔、曾如清等领导联系,将在战斗中牺牲的分散在100多处掩埋的烈士遗骨统一搬迁到了刘宅村东北边一块30多亩的高坡地上,立起了“淮海战役首战窑湾革命烈士纪念碑”。
窑湾战斗“对于整个淮海战役来说,这只是序幕中的序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61年4月出版的《伟大的战略决战》中时任华野1纵1师政委曾如清回忆文章《首战窑湾——回忆淮海战役追歼敌人六十三军》)。
窑湾战斗是淮海战役展开以后第一次针对国民党黄百韬兵团的规模最大的战斗。窑湾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为在碾庄圩全歼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奠定了基础。
窑湾战斗打响了淮海战役的第一枪。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