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最早为1954年2月创办的上海铁路管理局职工学校,1962年8月更名为苏州铁路司机学校。1983年10月,更名为
苏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长期隶属于铁道部管理。2004年4月,学校成建制由铁道部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划转
江苏省教育厅管理。同年5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改称为苏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07年8月与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成立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2012年2月,经
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及其基础设施并入
苏州大学,成立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
历史沿革
1950年5月,上海铁路管理局在
上海市新疆路南林里(现上海市
海宁路1132弄26号)创办铁路管理局业务干部学校(简称铁路干部学校)。
1953年12月,铁路业务干部学校搬迁至
苏州市金狮东河沿5号,改称为上海铁路管理局职工学校。1958年9月,改称为上海铁路管理局技工学校。
1962年8月,根据铁道部的命令,决定撤销
技工学校,成立上海铁路总局机车司机学校(后称为苏州铁路司机学校)。
1979年4月,铁道部决定将学校调整为中等专业学校,隶属铁道部由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初期校名为苏州铁路技术学校,1983年10月,改称为
苏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004年4月,学校整体移交给
江苏省管理。同年5月,经
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改称为苏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机电分院)。
2007年8月,
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苏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合并,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2008年暑假,校区因
苏州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被拆迁,整体搬入了
阳澄湖畔的相城教育区(
相城区华元路往东到底,济学路8号)。
2012年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并入
苏州大学,成立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
办学条件
学院概况
苏州市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
江苏省省属重点
综合性大学,其主要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苏州大学曾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个第一: 第一家以西式教育方式办学、第一家创办学报、第一家开设法学教育、现存高校中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等。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文理学院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新中国成立初期由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和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
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
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苏州大学医学部、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2012年并入苏州大学。到2017年为止,苏州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
经济学、法学、
教育学、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
农学、医学、
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
综合性大学。
一百一十一年来,
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人才30多万名,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了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著名科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
李政道,著名法学家倪征 、著名蚕桑教育家
郑辟疆、著名脑外科专家和医学教育家
杜子威、香港知名人士杨铁梁、
金庸(金庸),
江苏省原副省长张卫国;中共江苏省委原副书记
顾浩、副省长吴锡军、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
童傅、
周桑漪、陆军,以及
谈家桢、
刘建康、
宋鸿钊等三十多位两院院士都是我校校友。
苏州大学现有20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包含自设专业)、1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博士点、4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4个硕士点(含自设专业)以及2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11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22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5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各类在校生5万余人,其中在校各类研究生14149人,本科生24753人,成人学历教育9922人;教职工4700余人,院士4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1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1799人,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坚持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在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年均有40名左右的学生获得国家级及以上奖项。在第29届北京
奥运会上,我校选手获得了“两金一铜”的佳绩。在第16届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我校共有十多位同学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跆拳道、田径、手球等项目的比赛,共获得4枚
金牌,1枚银牌。2011年,学校坚定不移地实施"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战略,创新工作思路,创新体制机制,科研工作取得累累硕果。在自然科学领域,获批我校主持的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9项,其中: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大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重大项目5项,获得我校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8项,国家级项目总数达到232项,获批国家级项目资助经费14711万元;在人文社科领域,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项,其中重点课题2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获国家级项目资助经费共293万元;全年共申报专利514件,授权专利240件;SCI索引排名位列全国高校第29名,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论文位列全国高校第24名。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本部)、蚕桑地校区(东校区)、相门外校区(北校区)、可园校区(南校区)、
独墅湖校区(新校区)、
阳澄湖校区6个校区,占地面积4953.19亩,建筑面积180余万平方米(181.837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400余万册,中外期刊2600余种;分析测试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等设备先进;拥有为教学科研服务的
苏州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学校还编辑出版人文、理科、工科、医学4种版本学报及《
国外丝绸》等学术刊物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交流。
我国的
改革开放政策为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广阔途径。
苏州大学积极扩大开放,与
日本、
法国、
韩国、新加坡、
德国、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地区的13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 交流关系,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进修生近2000人次来校学习
汉语言文学和其他有关专业。
苏州大学注重依托本省、特别是苏南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积极探索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并以此作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动力。天堂学府——苏州大学正以前所未有的气魄与胆识 ,紧密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高水平大学”这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学院体系
轨道交通学院
轨道交通学院设在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的学院。
周边交通
为更好沟通苏大阳澄湖校区和苏大东校区,公交817路自2012年7月25日起开行。
苏大阳澄湖校区首末班时间:06:00—21:00,葑门首末站首末班时间:06:00—21:00;行车间隔:高峰10分钟,平峰15分钟。
停靠站点:苏大阳澄湖校区、相城职教中心、陆慕高级中学北、众泾村、里塘村、徐庄小区、众泾社区、依云水岸、中兴桥、澄阳路南、
相城区行政中心南、中翔家电小商品市场、
苏州国际外语学校、上高路、官渎里立交桥东、印象城西、中新路、苏大东校区、葑门首末站。
其他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