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巴嘎蒿(Arternisia halodendron).是
科尔沁沙地植被的关键种之一,它在沙地植被的恢复演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被广泛应用于人工固沙活动中。
种拉丁名: ArtemisiahalodendronTurcz.etBess.
半灌木。主根粗大,深长,扎入地下2一3米,根皮灰色。茎直立,多分枝,高40—100厘米,无毛。叶为二回羽状全裂,长及宽为4—6厘米;小裂片丝状条形;上部叶3裂或不裂,油绿色。
头状花序极多数,在茎及枝端排列成狭长的
复总状花序,有长梗及条状苞叶,总苞卵形,长4—5毫米,总苞片约4层,外层灰绿色,边缘干膜质,内层干膜励缘花
雌性,数朵,能育盘花两性10余朵,不育。瘦果长圆形,长1.5—2毫米(图116)。
差巴嘎蒿是一种典型的沙生中灌木,花期7—8月,果期8—9月。每当生长旺季,植物体散发出较浓的
蒿子气味,生活到十年左右,自行死亡。
耐干旱,生于半固沙丘和流动沙丘的迎风坡下半部,有深长的主根和发达的侧根。大部分根系暴露后,仍能顽强生活。常与
沙蓬(Agriophyllumsquarosum)等
沙生植物伴生,作为沙地植被演替的先锋种,侵移和定着在流动沙半同定沙丘群上,发挥强大的防风固沙作用,是良好的固沙先锋植物。
饲用价值:在沙生的
半灌木蒿类中,差巴嘎蒿是适口性比较高的一种,但其饲用价值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是本种饲用植物的一个特征。春季返青后不久,萌发出来的新叶,常常是羊吃到的第一批带有青嫩叶片的饲草。尤其是在春季干旱的年份,差巴嘎蒿对于恢复家畜的体力和渡过饲草淡季,起着重要的作用。夏末,正值开花季节,由于枝。叶和花里都含有挥发性物质,散发出强烈的气味,严重影响家畜采食,此时的饲用价值低下。秋后、植株地上部结果,气味减弱,适口性提高,小家畜和骆驼喜食,此时1公斤干草,含
胡萝卜素50毫克,
蛋白质含量也提高,是一种比较好的秋季饲料。
差巴嘎蒿种子在4月和5月的土壤温度条件下萌发良好,总萌发率可达到96%,在7月的土壤温度条件下萌发较差,总萌发率低于50%;若以试验前3天的总萌发率为准,则5月的萌发率远大于其它两个月。在OMPa、-0.1MPa、-0.2MPa、-0.4MPa、-0.8MPa和-1.6MPa水势下,差蒿种子的总萌发率分别为89%、83%、80%、46%、17%和0%。在0.5cm、1.0cm和2.0cm埋深下,最终出苗率分别为90%、32%和9%,当埋深大于4cm后,种子无法出苗。种子萌发对温度、水势和埋深的这种响应模式总体上不利于差巴嘎蒿实生苗在
科尔沁区沙丘生境中的存活。
以生长于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上,处于植被演替不同阶段的
半灌木差巴嘎蒿(
蒿属 halodendron)
种群为对象,用土钻取样法研究了生长季(2000年)降雨期前后差巴嘎蒿的根系随土壤深度的分布、生长动态及其与根际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关系,观察到:1)降雨期前各
土层的根际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增加的幅度为流动沙地\u003e固定沙地;降雨期后根际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减少的幅度为固定沙地\u003e流动沙地。2)表土层(0~15 cm)中差巴嘎蒿的主根分布量在流动沙地显著高于固定沙地。3)降雨期前,差巴嘎蒿细根(直径\u003c1 mm)分布比例在两种不同类型沙地上的差异表现为:在土层0~45cm中固定沙地(84.9%)极显著高于流动沙地(61.9%),而在深土层(\u003e45 cm)中流动沙地(38.1%)显著高于固定沙地(22%);降雨期后,不论是在固定沙地还是流动沙地细根多集中于0~15 cm的表
土层中,流动沙地的细根分布比例由降雨期前33%增至降雨期后的78%,固定沙地由降雨期前的49%增至降雨期后的63%。表明流动沙地差巴嘎蒿
种群细根的生长比固定沙地活跃,能够在生长季降雨期后迅速调整细根的分布比例,使细根分布适应降雨期后浅层土壤含水量高的特点。固定沙地的细根分布难以迅速适应土壤水分的变化,不利于差巴嘎蒿对水分的吸收,成为种群衰退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