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子(hāo zi),植物类,可食用,常用于配料。为一年生草本,高达1.5m,全株黄绿色。茎直立呈圆柱形,多分枝,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被短毛。
形态特征
气香特异,味微苦;茎基部及下部的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形,二至三回羽状深裂,上面绿色,下面色较浅,两面被短微毛;上部叶小,常一次羽状细裂。
头状花序极多数,球形,直径1.5~2mm,有短梗,下垂,总苞球形,苞片2~3层,无毛,小花均为管状,黄色,边缘
雌性,中央两性,均能结实。
瘦果椭圆形,长约0.7mm,无毛。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性状鉴别茎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30-80cm,直径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以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叶片表面观:上下表皮
细胞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波状弯曲,长径18-41(-80)μm,脉脊上的表皮细胞呈窄长方形。气孔椭圆形,不定式。表面布满非腺毛和腺毛。非腺毛于中脉附近多风,为T字形毛,壁细胞横向延伸或在柄处折成V字形,长240-480(-816)μm,柄由3-8细胞组成,单列,基部柄细胞较大,壁细胞常脱落。腺毛椭圆形,无柄,两个半圆形分泌细胞相对排列,常充满淡黄色
芳香油。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类:青蒿素(arteannuin),青蒿甲、乙、丙、丁、戊素,青蒿酸、蒿酸甲、青蒿醇,并含挥发油,油中主为蒿(
蒿属 ketone)、异青蒿酮、枯敬醛(cuminal)、1,8-
桉油精、丁香烯等。
药物动力
青篙素及其衍生物的药代
动力学: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给狗静脉注射青蒿酯6mg/kg,测得T1/2为0.45小时;肌肉注射
蒿甲醚油剂10mg/kg和30mg/kg,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分别在给药后4.0、6.5小时,MRT值为7.0、9.2小时,注射较口服利用度高,
青蒿素比蒿甲醚在血中消除时间快,可能是药效低的原因之一。
药物进入机体,部分以游离形式到达靶部位发挥作用,相当一部分可与
血浆蛋白结合。大、
小鼠静脉注射H-蒿甲醚后,测放射性在肝内含量最高,其次在小鼠为肾及
肾上腺,大鼠为肺和肾上腺。从尿和粪中排出,尿中可分出4个转化物,即
氢化青蒿素、还原氢化青蒿素、五元环
内酯甲酮化合物、9,10-二羟基氢化青蒿素,均无抗疟作用,提示青蒿素体内代谢转化是一失活过程,其结构特征是失去过氧桥。
1.抗疟作用:
黄花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
浸膏对鼠疟、猴疟和人疟均呈显著抗疟作用。体内试验表明,
青蒿素对
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杀灭作用,而对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前期无效。青蒿素具有快速抑制
原虫成熟的作用。
蒿甲醚乳剂的抗疟效果优于还原青蒿素
琥珀酸钠水剂,是治疗凶险型
疟疾的理想剂型。青蒿琥酯2.5、5、10、15mg/kg,2次/天,连续3天,皮肤外搽,治疗猴疟均有不同程度疗效。5、10mg/kg,2次/天,连续10天,皮肤外搽即可使猴疟转阴。加入适量促透
氮酮,可提高抗疟作用。脱青蒿素和碳杂脱羰青蒿素对
小鼠体内的伯氏疟原虫K173株的ED50和ED90分别为12.6mg/kg和25.8mg/kg。体外试验表明,
青蒿素可明显抑制恶性疟原虫无性体的生长,有直接杀伤作用。青蒿素、
蒿甲醚和氯对恶性疟原虫的IC50分别为75.2,29.4.和43.2nmol/L。青蒿素酯钠对恶性疟原虫6个分离株(包括抗氯喹株)有抑制作用。
2.抗菌作用:青蒿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
炭疽杆菌、
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
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
痢疾杆菌、
结核病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蒿
芳香油在0.25%浓度时,对所有
皮肤癣菌病有抑菌作用,在1%浓度时,对所有皮肤癣菌有杀菌作用。
青蒿素有抗
流感病毒科的作用。青蒿酯钠对金
葡萄、福氏痢疾杆菌、
大肠杆菌、卡他
球菌,甲型和乙型
副伤寒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青蒿中的
谷甾醇和
豆甾醇亦有抗病毒作用。
3.抗寄生虫作用:
黄花蒿乙醚提取物、稀醇浸膏及青蒿素对鼠疟、猴疟、人疟均呈显著抗疟作用。体外培养提示,青蒿素对
疟原虫有直接杀灭作用。电镜观察证明,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无性体的膜相结构,首先作用于食物色膜、表膜和
线粒体膜,其次是
核膜和
内质网。此外对核内
染色体亦有影响。由于食物泡膜发生变化,阻断了疟原虫摄取营养的早期阶段,使疟原虫迅速发生氨基酸饥饿,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体外,使泡浆大量损失,内部结构瓦解而死亡。
青蒿素对间日疟、恶性疟及抗氯喹地区恶性疟均有疗效高、退热及
原虫转阴时间快的特点,尤其适于抢救凶险性疟疾,但复燃率高。此外,
黄花蒿尚有抗血吸虫及
钩端螺旋体属作用。
4.解热作用:用蒸馏法制备的
青蒿注射液,对百、白、破三联疫苗致热的
家兔有明显的解热作用。青蒿与
湘蕾金银花组方,利用蒸馏法制备的青银注射液,对
伤寒、
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致热的家兔,有比单味青蒿注射液更为显著的退热效果,其降温特点迅速而持久,优于
北柴胡和安痛定注射液对照组。金银花与青蒿有协同解热作用。
5.免疫作用:用
小鼠足垫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兔疫特异玫瑰花试验和溶血空斑试验等4项免疫指标观察
青蒿素的免疫作用,发现青蒿素对体液免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可能具有免疫调节作。青蒿素、
蒿甲醚有促进脾TS细胞增殖功能。肌肉注射蒿甲醚对Begle大外周血T、B、Tu及Tr淋巴细胞亦有明显抑制作用。亦明显降低正常小鼠血清IgG含量、增加脾脏重量。降低鸡红细胞致敏小鼠血清IgG含量。静脉注射青蒿素50-100mg/kg能显著提高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50.2-53.1%)和吞噬指数(1.58-1.91)。
青蒿素还可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细胞免疫作用。青蒿琥酯可促进Ts细胞增殖,抑制TE细胞产生,阻止
白细胞介素及各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6.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兔心灌注表明,青蒿素可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静脉注射有降血压作用,但不影响去甲
盐酸肾上腺素的升压反应,认为主要系对心脏的直接抑制所改。静脉注射20mg/kg青蒿素可抗
乌头碱所致兔
心律失常。
7.其它作用:青蒿琥酯能显著缩短
小鼠戊巴比妥睡眼时间。
青蒿素对实验性
矽肺有明显疗效。
蒿甲醚对小鼠有辐射防护作用。
医学考证
1.
陶弘景:
臭蒿,处处有之,即今
龙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2.《
蜀本草》:《
图经》云,青蒿叶似
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苗,日干,江东人呼为蒿,为其臭似卂北人呼为青蒿。
3.《
本草图经》:青蒿,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间采子,阴干。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
4.《
梦溪笔谈》:蒿之类至多。如青蒿一类,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别也。
陕西省、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株,迥然青色,土人谓之
香蒿,茎叶与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绿,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独青,气稍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此为胜。
5.《
本草蒙筌》:按谚云,三月
茵陈蒿四月蒿,人每诵之,只疑两药一种,因分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草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况遇寒冬,尤大差异,茵陈茎于不雕,至春复旧干上发叶,因干陈老,故名茵陈;草蒿茎干俱雕,至春再从根下起苗,如草重出,乃名草蒿。发旧干者三月可采,产新苗者,四月才成,是指采从先后为云,非以苗分老嫩为说也。
6.《
本草纲目》:
龙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
茵陈蒿,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间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
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
臭蒿,治骨蒸劳热为最,古方多单用之。
2.《
本草新编》:
黄花蒿,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泄暑热之火,泄火热而不耗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无不宜也。但必须多用,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又青蒿之退
阴虚火旺,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独退骨中之火,即肌肤之火,未尝不共泻之也,故阴虚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又
青蒿最宜
沙参、
地骨皮共用,则泻阴火更捷,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而沙参、地骨皮只能凉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泄也。
3.《
本经逢源》:青蒿亦有两种,一种发于早春,叶青如
茵陈蒿,专泻丙丁之火,能利水道,与绵茵陈之性不甚相远;一种盛于夏秋,微黄似
地肤子,为
少阳病、厥阴血分之药,茎紫者为良。
4.《重庆堂随笔》:
黄花蒿,专解湿热,而气芳香,故为湿温疫要药。又清肝、胆血分之伏热,故为女子淋带、小儿痉痫NI神剂,《本草》未言,特为发之。
5.《神农本草经》:主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
6.《唐本草》:生挼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
7.《食疗本草》:益气,长发,补中,明目,煞风毒。治骨蒸。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靥。
8.《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服。亦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
9.《日华子本草》: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
10.《
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治
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
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
14.《医林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用药禁忌
1.《
本草经疏》: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凡产后脾胃薄弱。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肝、胆经。
采制
秋季花盛开进割取地上部分,除去老茎,阴干。
炮制
1.
黄花蒿:拣去杂质,除去残根,水淋使润,切段,晒干。
2.鳖血
龙蒿:取青蒿段,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稍闷,待鳖血吸收后,入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青蒿段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
功能主治
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
阴虚内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
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本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善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阴虚发热要药,此外兼有解暑,截虐之功。
解暑:可治外感暑热,发热烦渴。
截虐:主治疟疾引起的寒热往来。
凉血,退
虚热病:善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及
温病后期,热入阴分,夜热早凉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治疟疾可用20-40g,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浸绞汁饮;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青蒿素(黄花蒿素)
通用名称:青蒿素
英文名称:Artemisinin
中文别名:黄花蒿素、黄蒿素
英文别名:Artemisinin、Artemisinine、Qinghaosu分子式:C15H22O5
分子量:282.33
无色针状
晶体,味苦。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熔点:156-157℃(水煎后分解)
青篙素是从中药青篙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
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
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
线粒体,其次是核膜、
内质网,此外对核内
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篙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篙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标记的
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青篙素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0.5~1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它在红细胞内的浓度低于
血浆中的浓度。吸收后分布于组织内,以肠、肝、肾的含量较多。本品为脂溶性物质,故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在体内代谢很快,代谢物的结构和性质还不清楚。主要从肾及肠道排出,24小时可排出 84%,72小时仅少量残留。由于代谢与排泄均快,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不利于彻底杀灭
疟原虫,故复发率较高。青篙素衍生物青篙酯,T1/2为0.5小时,故应反复给药。
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
红斑狼疮与
盘状红斑狼疮。
成人常用量:
(1)控制
疟疾症状(包括间日疟与耐氯喹恶性疟),口服,首次1g,6-8小时后0.5g,第2、3日各0.5g;直肠给药,首次0.6g,4小时后0.6g,第2、3日各0.4g。
(2)恶性脑型疟,肌内注射,首剂0.6g,第2、3日各肌注0.15g。
(3)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盘状红斑狼疮,第1个月每次口服0.1g,一日2次;第2个月每次0.1g,每日3次;第3个月每次0.1g,每日4次。
肌肉注射:首次剂量0.2g,6-8小时以后给药0.1g;第二、第三日各肌肉注射0.1g,总量0.5g;重症第4日再给0.1g,或连用3日,每日0.3g,总量0.9g;小儿每公斤体重15mg,分3日肌肉注射。口服:首次剂量1g,6-8小时以后再服0.5g;第2、3日各服0.5g,三日一疗程,总量2.5g;小儿每公斤体重15mg,按上述方法3日内服完。注射部位疼痛,硬块。
青蒿素治疗
红斑狼疮及
盘状红斑狼疮均可获不同程度的缓解。治疗初期病情可能有所加重,全身出现蚁走感,半个月后逐渐减轻,月余后一般情况改善。
妊娠早期慎用。
青蒿素毒住低,使用安全,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病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不严重。水
混悬剂对注射部位有轻度刺激。
个别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轻度
皮疹。少数人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可自行恢复。
青蒿素毒性低,使用安全,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病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不严重。水混悬剂对注射部位有轻度刺激。
相互作用:
2.与甲氧胺合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减少近期复燃或复发。
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全世界抗疟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后,认为单方
青蒿素的使用容易使
疟原虫产生耐药性,提出了停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复方青蒿素的建议。
饮品
青蒿性味苦寒,但不伤脾胃。具有清热解暑,退虚热、宣化湿热的功效。
青蒿含有
芳香油、青蒿素等成分,有明显的降温解热作用,还能帮助排汗。所以,夏日将青蒿水煎液作为
软性饮料,是防治
中暑的良药。
每次用青蒿12克,加适量水煎后服用,热饮或放凉饮用均可。若加入绿豆、菊花、冰糖,则更是香甜可口的防暑佳品。
基因工程
采用新老结合的方式,一种源自植物的名为
青蒿素artemisinin的药物,被用来有效地治疗抗药性
疟疾。如果用从菊科类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来治疗疟疾,每一成人剂量的药约需1.5美元,这在疟疾死亡人数最多的非洲地区,大多数人是负担不起的。这种从自然界直接提取的青蒿素,对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疟疾患者而言太昂贵了,但一项精细的基因工程计划,有望提供更为廉价的以青蒿素为基础的抗疟治疗。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全世界每年因感染疟疾而死亡的人数多达100多万。引起疟疾的寄生虫恶性疟原虫对于传统的抗疟药已经产生了抗药性,而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被认为是治疗抗药性疟疾的有效方法。
2003年4月,自愿的医疗团体枣医生无国界组织呼吁开展国际性援助,以促进“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y,ACT)”的迅速实施,该治疗方案是由WHO推荐并证实是有效的。“ACT方案”是通过青蒿素配合其他作用机制的传统抗疟药来治疗
疟疾。
物种简介
自古以来,中国各地中医草医使用数种不同的
蒿草以“
青蒿”入药。但从1593年出版
李时珍《
本草纲目》至1975年的近400年的历史中,
臭蒿(又名
香蒿,拉丁学名
蒿属 apiacea Hance)一直被尊为正品,稳居‘太子’之位。其他均为赝品(假药)。
在中医药千年的历史中,现今大名鼎鼎的
黄花蒿(又名臭蒿,拉丁学名Artemisia annua L.)连假药资格都没有,因为它的臭味较大,很难当成青蒿(香蒿)来卖钱。老百姓只是用它来薰薰蚊子而已。公元1990年,黄花蒿忽然时来运转,摇身一变取代了青蒿的‘太子’的地位,一举成名天下知。
要说
臭蒿“狸猫换太子”一事,就要追溯到20世纪下叶。1959年,越共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
越南,并派遣大量军事人员前往
南越组织武装颠覆。1961五月,应南越吴廷琰政府要求,美国
约翰·肯尼迪派遣了一支特种部队进驻南越,标志着
越南战争的开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
苏联和中国绝对不会袖手旁观,全力以赴地支持北越政府。越战逐步升级,越打越烈。
60年代中期,除了提供大批物质金钱支援越南北方政府以外,中国政府派遣中国人民解放军6886部队秘密入越参战。身上没有任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标志,解放军战士身着越南人民军的黄绿色军装,头戴
胡志明帽,在越南的丛林中周旋。战士们纷纷感染
疟疾,其中恶性疟疾死亡率极高,极大地影响战斗力。但是当时抗疟特效药氯喹已经产生抗药性,医护人员对战斗人员大量减员一筹莫展,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对此十分关注。与此同时,
越南共产党军队也因患疟疾大量减员,越共中央胡志明主席请求中国政府代为研究寻找能替代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
1967年5月23日,毛泽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研究工作,要寻找能够替代氯喹治疗疟疾的新药。周恩来总理直接参与,国务院专门成立“5.23”办公室。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数十家国家级和省市级的研究机构,在各大军区所属的“5.23”办公室领导下,承担了这项当时较为秘密和重大的科研工作。1967年5月至1972年底的五年中,各地承担5.23项目的科研人员把中医药老祖宗几千年留下来的瓶瓶罐罐翻了个底朝天,检验了无数的中草药治疗
疟疾的成方、单方、验方、秘方。花掉了以亿元计算的人民币,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是一无所作获。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的发生,今人何以评说就不得而知了。
引用来见于报端文摘的关于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报道,当年“5.23”工程的盛况可窥一斑。“根据全国“五二三”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云南省于1971年成立了“昆明五二三领导小组”,以昆明军区后勤卫生部、省卫生厅、省科委等单位为成员,部队和地方共有30多个科研机构参加,直接参与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前后约320多人;全省涉及16个地州的30多个县,1400多个生产队,搜集民间抗疟疾中草药单方、验方4300余个;其他省主要参与研制的单位有6个,主要协作单位有39个。一场全国性协作、全国集团军式的“抗疟”战斗悄无声息地展开了。”
在大量查阅“本草”记载及其它医药典籍、资料的基础上,科班出身的科研人员积极向民族、民间医生收集治疗“打摆子”单方、验方及驱蚊、灭蚊的方法。在搜集、整理、采集、试验研究后,把注意力逐步集中到了中药“
常山”及马兜科植物“
甜香罗勒”、“
管兰香”上,这些药物虽具有明显的抗疟效果,但遗憾的是又具有无法克服的毒性。”
车到山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改写了中药青蒿的历史。1972年底,
云南省“5.23”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傅良书,副主任周建波,李舒从北京参加完全国“5.23”会议回来,向科研人员传达时,提到北京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发现青蒿的粗提取物有边缘抗疟作用,但前景不看好,已停止了对此研究,建议他们筛选一下本地的蒿属植物进行研究。
“1973年新年,罗泽渊到家住
云南大学的朋友家玩,在云大校园里意外地发现了许多
中亚苦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采了一大把抱回药物研究所。之后,她制备了苦蒿不同
溶剂的提取物,顺利地分得了数种结晶成份。当从事多年抗疟药药效学筛选工作的黄衡,看到编号为结晶体三的化合物过筛结果时,惊讶地发现,原本被感染得呈“满天星”状的
小鼠血片中,
疟原虫竟全部消失了。“会不会只是一个偶然”,黄衡惊喜之余冷静地提醒自己。但是,多次试验结果重现后,他激动了,“这不是偶然,我们真的找到有效的抗疟成分了。”黄衡把这份意外之喜告诉了组里的其它成员。一时间,全体人激动难抑,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总算看到了一线希望之光。”
“经过进一步的经药效学、
药理学研究,到三月底,课题小组成员们证明了苦蒿结晶三确实具有高效、低毒抗鼠疟的特点。与此同时,罗开均将苦蒿的植物标本送请著名分类专家
吴征镒教授鉴定,定名为菊科蒿雪大头黄花蒿。因此,他们将该结晶命名为黄花蒿素。“戚育芳告诉大家说
四川省的青蒿也是黄花蒿,开花期比
云南省晚,说不定四川会有。没有耽搁,戚育芳和詹尔益马上打点行装赶赴
重庆市。得知重庆市医药公司正准备处理一批不合格的青蒿药材。大喜过望之下,他们一口气买下了500公斤,回到所里加工提取,发现这批蒿中的有效成份很多,可以从中提取大量的结晶。”
黄花蒿素的发现,为‘假青蒿’黄花蒿中若干年后“狸猫换太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种区别
青蒿:又名
香蒿。为
菊科植物青蒿(
蒿属 apiacea Hance)的全草。主产于安徽、
河南省、
江苏省、
河北省、
陕西省、
山西省等地。不含
青蒿素。
黄花蒿:又名臭蒿,苦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全草。商品均以色青绿、干燥、质嫩、未开花、气味浓郁者为佳。含青蒿素。
牡蒿:为菊科植物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的全草。在江苏、
上海市、
四川省等地药材市场上作“青蒿”使用。
茵陈蒿:为
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全草。东北地区常作“青蒿”入药。不含
青蒿素。
小花蒿:菊科植物小花蒿(
蒿属 parviflora R.)的全草。以青蒿收载入《
滇南本草》,云南昆明亦称此为青蒿。
在以上提到的五种
蒿草中,只有
黄花蒿(
臭蒿)含青蒿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文版中药书籍中的药用“青蒿”只有一种,即青蒿(
香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在发现青蒿素以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中药书籍将入药“青蒿”改为“包括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和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两种均可入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撰《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990年版)时将药用“青蒿”定为:“本品为
菊科植物黄花蒿蒿属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不再提Artemisia apiacea Hance。从此中药的‘青蒿’变成了‘黄花蒿’。
但除提取
青蒿素在使用黄花蒿外,中药依然沿用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入药。
栽培技术
青蒿是
一年生草本植物,为
菊科艾属植物
黄花蒿。株高40-150厘米以上,全生育期120天左右。喜湿润、忌干旱,怕渍水,光照要求充足。
青蒿药用价值很高,青蒿素的衍生物可生产很多系列药品。青蒿素主治
疟疾、
结核病潮热,治
中暑、
瘙痒症、
荨麻疹、脂溢性皮炎和灭蚊等。全草入药,洗净鲜用或晒干制药。青蒿作物粗生易管,生长期短,投资少,收益快。现将其生产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幼苗假植
应选择水源充足的田块,起厢种植。要求厢面宽1.2米,假植规格株行距为10-15厘米。假植后加强肥水管理。可用腐熟人粪尿或亩用复合肥5公斤冲粪水淋施,做到勤施薄施。大约假植18-20天左右(气温低时约需25-30天)当植株生长到10-15厘米时,即可移至大田种植。
二本田准备
本田应选择水源有保证,能排能灌的田块。经深翻梨耙、碎土。每亩施腐熟农家肥或土杂肥2000-2500斤,磷肥50-60斤作基肥。开沟起厢种植。起厢规格为:宽1.2米,沟宽0.4米,沟深0.2-0.5米,每厢种二行,株行距为0.8×0.8米。
三适时移栽
当假植苗达到10-15厘米时进行移栽,移栽时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进行。栽后淋足定根水。可合理密植,亩植1000株左右。
四田间管理
移栽后应加强田间管理。做到科学施肥,合理排灌。可分三个阶段施肥。
第一阶段:移栽一个星期左右轻施复合肥或农家肥。亩用复合肥10-15斤或用0.3%的复合肥水淋施。
第二阶段:移栽后15-20天,每亩开穴施复合肥35斤左右或腐熟农家肥,施肥后进行复土。
第三阶段:移栽35-45天后亩施50斤复合肥或农家肥,结合培土。大田种植要防渍水,在雨季注重排除渍水,干旱时要及时灌水。
五病虫害防治
(1)病害:
黄花蒿主要病害是茎腐病。在多雨季节,如发生茎腐病,可用灭病威或托布津防治。
(2)虫害:青蒿主要害虫有蚜虫,应在其迁飞扩散前喷药,亩用40%
乐果或20%速灭丁或蚜虱净等喷雾防治。
六适时收获
青蒿生长最旺盛期即花蕾期进行收获。选择晴天,砍倒主杆,在大田晒一天。第二天收起在晒场晒干,打落其
子叶,子叶继续晒干,符合收购要求即可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