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方志认为不夜县因
太阳于夜间出现而得名。此说最早见于《齐地记》:“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此说经
唐朝学者
颜师古引用,流传最广。宋代地理总志《
太平寰宇记》、
清代编的
雍正《文登县志》、
爱新觉罗·旻宁《荣成县志》皆因袭此说。
今人
谭其骧较早注意到汉语地名中的“不”字可能来自古代中国东部滨海民族的语言。
周振鹤、
游汝杰也认为,不夜之“不”字,并非作否定意解。“不”字可能来源于
黄海沿岸的古代民族语言。周振鹤还提出,《
山海经》中有
帕米尔高原、不旬山、
不咸山、不庭山等,除不周山在《西山经》外,其余都在边远的大荒之中。汉代的关东地名冠以“不”字者,除不夜县外,还有
不其县(属琅邪郡,在今
青岛市)、不而县(属临屯郡,在今
朝鲜)、不咸山(今长白山),都在
山东省与朝鲜沿海地区附近。不而县得名于古代部落不耐濊,不夜、不其也可能得名于黄、
渤海一带的
东夷部族。
爱新觉罗·旻宁《荣成县志》记载,不夜城附近常有古代刀币出土,其文曰“夜止保货”,则不夜又名为夜昜。有当代研究者据此认为,“夜”是古时
胶东半岛一带的常见地名,如掖县古名“夜邑”。“不夜”一名不见于先秦文献,而“夜昜”正是不夜在汉代以前的名称。同时,昜字为“阳”的本字,夜昜一词明显包含“有日夜出”之意。夜晚有
太阳出现,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光折射现象。
清代文登区人
林培玠就曾在《废铎呓》中记录了道光荣成石岛一带发生的“夜日”现象。1932年9月24日,苏联
圣彼得堡也曾发生太阳落山后又重新出现的奇景。因此《齐地记》中关于不夜县得名于“有日夜出”的记载可能是正确的。
不夜村原位于不夜城遗址的北方,故村民称遗址为“南城”。明万历
中间层修为
石城县。道光,不夜城遗址尚可辨识。1970年代以后,不夜村向南扩展,遗址已被新建建筑所覆盖。1980年代以来,遗址附近曾出土
青铜鼎、壶、兵器、半两钱等。
唐朝独孤及《少府》诗云:“凉风台上三峰月,不夜城边万里沙。离别
莫言关塞远,梦魂长在子真家。”
清代登莱青道
沈廷芳《登成山》诗:“振衣凌绝顶,高瞰八荒周。水共天无际,山当地尽头。孤城邻不夜,残碣没千秋。望海台空在,长生览古愁。”姜忠逵《文石滩》:“不夜城中沙为峦,迤逦到海黄云漫。风沙海浪频吞吐,濡磨
砾石胪满滩。滩前直对
鸡鸣岛,鸡声一唱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