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
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散文集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梭罗在1845年至1847年创作,于1854年出版的散文集。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的破坏与污染,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亨利·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丹湖边,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之后他推出了自己的作品《瓦尔登湖》。
作品讲述了他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一间自建小木屋里隐居两年,自给自足,悠然地读书、思考、写作的生活经历,以清新、生动、细致的笔触捕绘了四季的变迁以及种种最朴素的自然事件和景观,将瓦尔登湖简单、宁静、清寂的生活与普通人追名逐利、行色匆匆的无奈相比较,呈现了一种人类与自然完美融合的新型生活方式。记录了亨利·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妙历程。使后人从此相信,人类与自然原本是一个完美融合的“万物之网”,“文明高于自然、都市生活优于田园生活、社会胜于个人”的通行的思维未必可靠。
《瓦尔登湖》被誉为“塑造读者人生的首选经典著作”之一。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
内容简介
《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亨利·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经济篇》
在《经济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叙述了与农夫和邻里的交往。正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与交往中,作者了解到农民生活的艰难,批判性思维了那些富人奢侈的生活,认为“大多数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
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中,作者描述了他生活的地方霍尔威尔“真正迷人之处”。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在想象中下田园,并亲自耕耘。作者展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在这样的地方,作者认识到,“生也好,死也好,我们仅仅追求现实”,现实才是生活所应该追求的全部。
《阅读》
在《阅读》中,作者讨论了他对读书生活的看法,他认为“读得好书,就是说,在实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生活使人加深对现实的看法,但一本优秀的书籍能使人得到进步。
《声》
在《声》中,作者对于林间环境和动植物的描写整体感觉十分沉静,像是呼吸到森林深处纯净空气的感觉。有时,梭罗会坐在洒满阳光的门口,从日出到中午,沉浸在幽静笼罩的环境中,倾听周围的鸟鸣,他说,人必须在内心寻得立命之所,自然的光阴无比宁静,不会苛责你的懒散。他还说,人们奔走与各种交际场、大剧院来寻求消遣,但是生活本身其实就是乐事,总是充满新奇。在他看来,早起把家具搬出屋外,在地板上洒水、撒上干净的湖沙,用小扫帚清扫出一方干净的白色,这样的家务甚至是一种消遣。他有足够闲适的心情,得以观察得到屋前野樱桃的春华秋实,漆树的枯枝再绿,他说他有时凭轩而坐,能听到鲜嫩的枝干不堪重负而折断的声音。他注意得到鹰和野鸽的疾飞,注意得到水貂在岸边叼走一只青蛙。
《寂寞》
在《寂寞》中,作者描述了在森林中一个人生活所特有的感受——寂寞。作者并没有直接描述,而是通过其他一些动物来反衬心中的感觉,“牛蛙呜叫,邀来黑夜,新疆歌鸲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镜的湖面一样,晚风吹起来的微波是谈不上什么风暴的。”虽然寂寞使作者“几乎不能呼吸”,但他认为这并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为“宁静不可能是绝对的”。
《访客》
秘密访客中,作者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精神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养殖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作者与渔民、猎户、诗人和哲学家来往,一起交换生活的意见,因为作者认为来到这个森林的人,都是“朝圣者
《种豆》
在《种豆》中,作者表达了劳动与收获的喜悦。作者并不是为了自己生活的需要而种豆,而是为了自已的自尊。通过自己亲自种植,收获豆子,并将多余的卖出,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人生的快乐与自尊。
《村子》
在《村子》中,作者介绍了他在劳作之余或是写作阅读之后,会到湖中洗浴和游泳,隔几天他就会到镇子上听一些街谈巷议,他在林中观察鸟雀和松鼠,在镇子上观察的是成人和儿童。在他看来镇子是个巨大的新闻中心,镇子上的杂货铺、酒吧、邮局和银行是小镇这个机器的核心,他观察到人们对于各种消息的饥渴,在窃窃私语中像是吸入乙醚来缓解疼痛一般,作者本人也不例外,他钻入镇子上的某个房间,获取消息的精髓,然后逃离回林子。
《湖》
在《湖》中,作者在这一章节不吝笔墨地描写着湖面的色彩,时而蔚蓝,时而墨绿色,文字如湖水一样干净。瓦尔登湖的山光水色内敛含蓄,幽深纯净,澄澈凝翠,四周林木葱茏,在瓦尔登湖方圆十二英里内也有别的湖泊,但是没有哪个像瓦尔登湖这般纯净剔透,能看到湖底。亨利·梭罗赞美这片湖水,说它是永不甘消逝的春色,经年不枯的甘泉。他还在这里观察到了瓦尔登湖的涨落,在这个章节里,梭罗反复地赞颂着瓦尔登湖的纯净,直到最后一段依然在称赞,说这天成的美比真正的钻石还珍贵,天地之间有一种存在,比我们的生命更为瑰丽,比我们的品德更为纯洁,那就是瓦尔登湖。
《倍克田庄》
在《倍克田庄》中,一天下午作者来到附近的一处农庄,名叫柏克农庄,来这里垂钓,不一会儿却已经电闪雷鸣,大雨将至,他连忙向就近的一处小屋寻求庇护。小屋里住着爱尔兰男子约翰和他的妻儿,梭罗试图通过索要一杯饮品来探知一下他们的家底,到底有多穷,这个章节的结尾,梭罗对约翰·菲尔德这位邻居从旧世界学来的难以摒弃的生活模式进行了一些嘲讽,并以此有些攻击性地指责爱尔兰人深入骨髓的贫乏和穷困,并相信这种影响会延续到他们的子孙后代。
《更高的规律》
在《更高的规律》中,他在对猎物的期待中感悟出了自己的双重人格,其中就又这种类似于兽性的,对原始和野蛮生活的趋向。也许是处于某种悲悯,他认为热衷于渔猎是发自人本性的一种比较初级的性情,人应该在成长后淡化这种冲动,他说人只要过了童蒙时期,就不该再放肆地滥杀动物,而是远离枪支和钓竿,仅仅因为动物也是有生命的。他会在钓鱼时意识到自己自尊的消失,渐渐得就放弃了钓鱼,随后他抛出了自己比较偏颇的观点,他说充当膳食的鱼类和其他动物的肉都是不洁之物,甚至由此联想到许多家务本身是庸人自扰。从此他拒绝吃肉,仅仅因为它“不洁”,他觉得就鱼而言,从捕捉到清洗再到烹和进食,看不出它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滋养,面包和阳芋一样可以满足摄食的需要。这个章节的后半部分让给了一些对于人的性灵、灵魂、纯洁的天性、智慧和美德的探讨,因为用的词比较虚也比较宽泛,论述的逻辑性不是很强,可能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大体是在倡导克制欲望,通过勤恳的劳作来远离污秽甚至洗刷罪孽这样的观点。
《禽兽为邻》
在《禽兽为邻》中,作者描述了与自己共同生活在瓦尔登湖边的一些动物。它们在雪地上留下了生活的足迹,让作者感觉到它们的存在,作者认为“也许它们爱这一片湖水,理由跟我的是一样的吧”。也就是说这些动物和自己一样,都是为了自己能够自由的生活才来到这个自由的森林。
《室内的取暖》
在《室内的取暖》中,寒冷的冬天,亨利·梭罗站在刚刚形成的薄冰上欣赏湖面景象,用石头砸冰后产生的气泡被封在冰下,他就时不时地去观察气泡的变化。最终在十二月,湖面彻底冰冻,大雪降临,梭罗蜷缩在小屋里坚持让炉火不熄灭,户外的活动也就成了寻找枯木来燃烧,并由此想到了森林的价值。他很享受在狂风之下全身麻痹的时候走进温情小屋的感觉。第二年冬天他将壁炉换成了火炉,这样更便于取暖但是也失去了端坐着注视火焰的机会。
《旧居民;冬天的访客》
在《旧居民;冬天的访客》中,亨利·梭罗说他兴致很好,即便大雪封山,他也会厚厚的积雪中咯吱咯吱地行走8-10英里,去约见一棵黄桦、一棵山毛榉树,冬日里他的访客不多,但留给她深刻印象的人却有,有时会有樵夫在他出行时路过,路边时还留下砍好的柴堆,和屋子里的烟斗气息。另一为客人是一位诗人,冒着威猛的暴风雪跋涉来与他就着一碗稀粥聊天,小屋时而激荡着高声的朗笑,时而回响着冷静的低语,这算是给沉寂已久的瓦尔登山谷提供了补偿,相形之下,连百老汇也显得荒寂冷清。
《冬天的禽兽》
在《冬天的禽兽》中,作者还描述了冬季在瓦尔登湖的动物,它们使空旷的田野充满了活力。
《冬天的湖》
在《冬天的湖》中,作者提及了印度的《薄伽梵歌》和《吠陀经》,作者在书中也多次引用孔子孟子的话,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古中国和古印度的一些文化思想的敬意,在他的想象中,瓦尔登湖的湖水与恒河的圣水交汇在了一起。哎,如果亨利·梭罗知道今天的恒河是什么样子,他大概不会期待让瓦尔登湖与恒河产生任何交集。
《春天》
在《春天》中,作者描述了春天来临后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终于开冻了,“春光来临之前的一切琐碎事”,都在春光的照耀下变得微不足道。“太阳的光线形成了直角.温暖的风吹散了雾和雨”,就这样,新的生命开始了自已的生活。作者这样盛赞春天:“春天的来临,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
《结束语》
在《结束语》中,作者向所有的人宣讲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理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人们疯狂、贪婪、过度的拉取、霸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垦荒地的同时,大面积的森林也随之消失,大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而鸟儿的歌声却很难寻觅。人们无限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最后也遭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导致森林覆盖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的破坏与污染,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变得岌岌可危。
个人背景
亨利·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协助柯蒂斯·爱默生·李梅编辑评论季刊《日晷》。其思想深受爱默生的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
作品原型
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梭罗独自生活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边,隐居两年,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接近自然的生活,差不多正好两年零两个月。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他以此为题材写成了长篇散文《瓦尔登湖》(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亨利·梭罗自己在瓦尔登湖的实践和他的作品中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张,那就是回归自然。他在作品中不断地指出,我们大多数现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种物质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过着物欲的生活。这样的情形今天依然存在,并且愈发严重。我们有许多人几乎很少去关注在那些琐碎的个人利益和活动之外的事物。许多人的精神活动过于阶级局限性,只关心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罗的话来说,我们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
在全球背景下,瓦尔登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个典范;如果说人们的生态关怀曾是亨利·梭罗声名鹊起的三个原因之一,那么这种生态关怀现在已经成为当代梭罗研究的主要动机和原因了。从生态环境学的更广泛的意义来看,梭罗远远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在《日记》中提出了许多观点,并在《瓦尔登湖》中详尽地表现出来。他说:“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们暂时是安全的。”
瓦尔登湖的神话代表了一种追求完美的原生态生活方式,表达了一个对我们当代人很有吸引力、也很实用的理想。这个典范在今天对我们更具有生态学意义,因为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许多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正在致力于保护自然留给人类所剩不多的财富。因此,瓦尔登湖不再只是一个著名的美国作家亨利·梭罗在那里生活、写作和思考的具体的地点,它已经成为一个象征。在瓦尔登湖这个地名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一个具体化的自然的概念,还有人类永恒不变的希望接近自然并与自然融合的愿望。
艺术特色
修辞手法
在经典作品《瓦尔登湖》中,梭罗广泛使用了修辞艺术,使文中的语言更加富有色彩,为读者呈现出跃然纸上的生动画面。作者从个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并总结了大自然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通过对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得《瓦尔登湖》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暗喻
暗喻的修辞手法在《瓦尔登湖》中很常见。与明喻不同,暗喻没有明确的比喻词。如《瓦尔登湖》中:“湖岸是由一长溜铺路石般光滑的圆圆的白石组成的”,这句话中,两者的比较是隐含的,没有用到“像”、“好像”之类的明确比喻词。这也是暗喻的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脑海中会自然地出现一幅美妙的画面,亨利·梭罗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奇妙的大自然和心灵之旅。“湖泊是自然风景中最美妙最富表情的部分,它是地球的眼睛”、“白色的池塘和瓦尔登湖是地球表面的水晶”这两句话非常巧妙地使用了暗喻修辞手法。“湖泊”被比喻成了“地球的眼睛”,“白色的池塘和瓦尔登湖”被比喻成了“地球表面的水晶”。通过暗喻修辞,我们可在头脑中勾勒、想象瓦尔登湖充满活力的美丽景色。
比喻
亨利·梭罗善用比拟、比喻的手法,写眼前的一切事物,在亨利·梭罗的眼中,这些自然物并非死去,而是鲜活。而做到这一点,则归功于亨利·梭罗使用的一种与泥土接壤的语言,如同农夫播种一样自然的文字,恰恰,这种语言风格保持着《瓦尔登湖》一书的鲜嫩,而鲜嫩的东西是长久的。这一点,在《瓦尔登湖》一书中处处可见。
任何一种美丽的物体都需要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去引发人们观赏。一篇好的文章、一部好书也是这样,它必须以很好的文体规则去表现,从而拉近读者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并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梭罗并不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在书中,相反,他是用第一人称完全将自己与瓦尔登湖合二为一,将《瓦尔登湖》中的自然美透过“我”的感官、情感加以展示。
排比
排比修辞可以被用来在散文中营造明快的节奏,并使文学作品的表达更加生动、活泼。在《声》这一章中,排比修辞很常见。亨利·梭罗听着池塘附近的声音,逐渐也成为了大自然中的一员。梭罗认为,若要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人们必须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我步行到每位农民的田地上,品尝他的野苹果,和他谈谈农活,再又请他随便开个价钱,就照他开的价钱把它买下来。”,在这句中,很显然有四个动词,分别是:“步行”、“品尝”、“谈谈”以及“买下来”,这几个词都是用同样的语法结构来表述的,构成了排比结构。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他描写花朵时,他使用排比修辞细致地刻画了花朵的形态:形状、排列、味道、生长以及其他特征。通过亨利·梭罗细致生动的描写,读者不但仿佛眼前看见了这样的花朵,还似乎可以触摸到花朵、闻到花朵的香味。
审美价值
《瓦尔登湖》一书具有审美价值。实际上可以毫不掩饰地说,《瓦尔登湖》是一部大的美文,里面所插叙的一切对象,都浸润着梭罗的全部情感。
出版信息
参考资料
作品影响及评价
社会影响
《瓦尔登湖》是超验主义经典作品,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
他在书中所阐述的许多思想,已成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不仅包括像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约翰·肯尼迪马丁·路德·金这样的政治家,也有俄国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后来的欧内斯特·海明威亨利·米勒也都继承了他的文字风格。(在自然的安谧中返璞归真——《瓦尔登湖》 山东科技大学图书馆
评价
《瓦尔登湖》是一本使人内心安静的书。作者亨利·梭罗在向读者展示瓦尔登湖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展示了一种物质上简朴至极、精神上丰盈充实的生活状态。(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评)
这是梭罗带给读者“一个在物质和精神上介于纯洁的自然界和污秽的人类世界之间更为纯洁的形象”。(作家罗伯特·米尔德评)
参考资料
瓦尔登湖.豆瓣读书.2023-09-08
瓦尔登湖简介:.豆瓣读书.2024-01-22
潘庆舲谈《瓦尔登湖》.新民晚报.2024-01-22
自然与环保主题书单 | 世界地球日.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1
瓦尔登湖.豆瓣阅读.2023-09-13
瓦尔登湖.微信读书.2024-01-22
《3.阅读 Reading》.微信读书网.2024-01-22
《4.声 Sounds》.微信读书网.2024-01-22
《5.寂寞 Solitude》.微信读书网.2024-01-22
《6.访客 Visitors》.微信读书网.2024-01-22
《7.种豆 The Bean-Field》.微信读书网.2024-01-22
《8.村子 The Village》.微信读书网.2024-01-22
《9.湖 The Ponds》.微信读书网.2024-01-22
《10.倍克田庄 Baker Farm》.微信读书网.2024-01-22
《11.更高的规律 Higher Laws》.微信读书网.2024-01-22
《12.禽兽为邻 Brute Neighbors》.微信读书网.2024-01-22
《13.室内的取暖 House-Warming》.微信读书网.2024-01-22
《15.冬天的禽兽 Winter Animals》.微信读书网.2024-01-22
《16.冬天的湖 The Pond in Winter》.微信读书网.2024-01-22
《17.春天 Spring》.微信读书网.2024-01-22
《18.结束语 Conclusion》.微信读书网.2024-01-22
瓦尔登湖.豆瓣读书.2023-09-08
《瓦尔登湖简介》.浙江财经大学.2024-01-23
好书推荐||瓦尔登湖.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1
瓦尔登湖 全部版本(179).豆瓣读书.2023-09-08
瓦尔登湖.豆瓣读书.2024-01-16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经济篇》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
《阅读》
《声》
《寂寞》
《访客》
《种豆》
《村子》
《湖》
《倍克田庄》
《更高的规律》
《禽兽为邻》
《室内的取暖》
《旧居民;冬天的访客》
《冬天的禽兽》
《冬天的湖》
《春天》
《结束语》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个人背景
作品原型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艺术特色
修辞手法
暗喻
比喻
排比
审美价值
出版信息
作品影响及评价
社会影响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