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
由矶崎新等设计的建筑
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是中国第一座建在隔振器上的“全浮建筑”,位于徐汇区复兴中路1380号。该音乐厅由世界级大师矶崎新和丰田泰久领衔设计、上海第四建筑有限公司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上海建科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担任工程监理、上海领路人科技Inc.为施工单位共同建造而成。
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建筑面积为19950平方米,由1200座演奏厅和400座的室内乐演奏厅组成,外观为陶土砖和曲面顶部相结合的马鞍造型。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运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大厅内10个反声板可以同时投影画面,与世界各地任何场地进行双向传输同步演出。
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的音乐厅将传统的“鞋盒式”与现代的“葡萄园式”风格相结合,演艺厅则以录音棚和室内乐的要求进行设计。室内乐演奏厅兼具3D录音棚功能,弥补了上海市没有大型专业交响乐队录音棚的空白。演艺厅与建筑外墙采用相互隔开的双层墙,即“房中房”系统。此外,为了克服附近地铁10号线的噪音和震动干扰,音乐厅采用了隔振器技术,这使得它成了上海首个全悬浮的建筑。
2008年6月,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批准立项,并于2014年5月完成声学测试。2014年9月6日,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正式运营,上海交响乐团也借此成为中国首个厅团合一的交响乐团。2021年7月8日,因英国汽车品牌捷豹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改名为“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据统计,开厅十年来,有2696场演出在这里上演,观演人次超过150万。时至2024年,捷豹上海市交响音乐厅已经成为上海以音乐为特色的重要文化地标。
建造背景
在中国以外的的国家,有的乐团拥有自己的音乐厅,有的则通过驻场的方式与某个音乐厅建立长期、亲密的联系。这种演出方与演出场所结合的做法,让乐团的演出周期与场地能够固定下来,有利于观众养成定期欣赏音乐的习惯,对交响乐的推广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上海交响乐团是亚洲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交响乐团,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79年(清光绪五年)的上海公共乐队,当时被誉为“远东第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在普及交响乐上一直走在前端。为了让观众更多地走进艺术,上海交响乐团在2009年就推出了预售票业务。由于没有固定的音乐阵地,限制了上海交响乐团的进一步发展,观众不记得乐团在哪里演出,而乐团本身也不确定每周演出的次数。时间与地点上的不规律让观众没了方向,这对于观众欣赏习惯的普及有很大的影响。此外,没有音乐厅,仅仅靠租场地来演出,对于上交的多元化经营与艺术拓展也有所制约。对于院团的经营来说,各种销售活动,会员的服务、音乐教育、艺术品的多元化展示都必须借助一个固定的阵地才能够实现,这些与院团发展息息相关的举措光靠租场是无法完成的。事实上,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的小厅除了演出以外,还兼具了录音棚的功能。自从中国唱片总公司在上海市的录音棚关闭之后,上海已经多年没有可供大型乐队使用的专业录音棚。拥有自己的音乐厅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最彻底的方式。
历史沿革
2008年6月,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批准立项;2009年音乐厅建造便被摆上日程,同年7月进行“三通一平"、拆除旧建筑;2010年10月正式开工;2011年5月完成基坑围护和析基工程;2012年12月完成结构封顶;2013年12月竣工;2014年5月完成声学测试。2014年9月6日,由上海交响乐团自主运营、集古典音乐演出和教育为一体的基地——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正式运营,乐团也迎来建团135周年团庆。同时,乐团也借此成为中国首个厅团合一的交响乐团。2021年7月8日,因英国汽车品牌捷豹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位于复兴中路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有了一个新名字——“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时至2024年,捷豹上海市交响音乐厅已经成为上海以音乐为特色的重要文化地标。
建造团队
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建筑声学上的要求,经过招投标,上海交响乐团组成了由两位世界级大师丰田泰久和矶崎新领衔、以建筑声学为核心而展开工作的设计和顾问团队。丰田泰久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声学设计大师,近二十年来,经其设计的东京三得利音乐厅洛杉矶迪士尼公司音乐厅等均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厅。矶崎新是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他在世界各地设计的每一个作品都被誉为纪念性建筑。两位大师的合作,力求在声学上达到完美,在建筑上与周边的历史风貌达到最好的结合。为了隔开地铁震动对音乐厅的影响,乐团邀请德国隔而固(青岛公司)进行隔振防震设计,工程采用了德国隔而固隔振器将两个厅全部架起,使其与地铁的振动完全隔开。此外,由同济大学作为国内设计单位接手设计配合任务,剧场的专业设计则由英国TPC剧场专业咨询公司和日本WPC剧场专业咨询公司共同承担。上海第四建筑有限公司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工程监理由国内综合实力排在首列的上海建科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担任,上海领路人科技Inc.则为施工单位。
建筑特征
建筑设计
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位于徐汇区复兴中路1380号(原上海跳水池所在地),建筑面积为19950平方米,由1200座演奏厅和400座的室内乐演奏厅组成,外观为陶土砖和曲面顶部相结合的马鞍造型。音乐厅主厅将传统的“鞋盒式”与现代的“葡萄园式”风格相结合。演艺厅则以录音棚和室内乐的要求进行设计,厅中央有12块等标高可升降平台,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舞台形状。
外型设计
地处复兴中路闹中取静的历史风貌保护区域,在几十年前曾为上海跳水队训练用的跳水池,之后被填平闲置,随后还做过停车场。新厅建造要与周边居民的生活相得益彰,又在这一片老房子中不显突兀,这点成为了设计团队的思考问题。中方的设计团队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认为虽然历史保护区域对身处其中的建筑没有硬性的设计要求,但是从文脉层面来说,建筑本身要和上海市老城区的气质相匹配,建筑的高度、体量和退界都需要考量。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外立面具有黏土砖、灰砖、瓦片等元素。对此,矶崎新上海工作室合伙人胡倩表示,采用干挂陶土砖的烧制技术,能赋予屋顶以简约、轻盈、新颖的造型。为了让建筑更加“灵动”,设计师一方面将陶土砖表面处理得更粗犷,另一方面以黄红灰黑四种砖色不断作自由穿插,在立面和80米互动长廊等公共空间内,使其具有活跃轻松感。同时,在保障音乐厅本身需要的前提下,建筑高度被尽量下放,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工程量都是在地下进行,而主厅的最高处也仅达到17米。由于音乐厅的功能需求,建筑体量无法再缩小,所以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建议将音乐厅向后推移,前面留出一条软墙绿篱,高1.5米,在第二层又做出4.5米高的绿廊,种植紫藤,等攀藤开花时,从街道以一定透视角度望去,石墙比例会得到调整,建筑立面表情再一次叠加。,由于同周边住宅楼最近的地方为音乐厅的办公区域,为了能让居民和工作人员都不至感到冷冰冰的“一墙之隔”,绿色爬满了造型起伏的阳台时,阳台上的植物带能充当缓和剂。音乐厅整体的绿化覆盖率超过了30%。
内部布局
主厅
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的主厅具有1200座,基于建筑设计服从建筑声学设计理念,声学理念是将音乐厅本身作为一件极佳的乐器,主厅使用了葡萄园式构造,并采用1:10模型进行电脑仿真测试和精密计算。观众席整体排布立体又具有亲和力,以表面不规则的独立墙进行了分割,以便每一块都有效提升厅内的声音反射。舞台地板采用了厚达50mm的北海道扁柏木,使舞台上的演奏家能够享受到极佳的返听效果,这也增强了表演者的舞台声音。主厅墙壁和天花板上的六个大型抛物线反射板经过周密的角度计算,均衡地传递反射声音到音乐厅中的每一个座位,几乎为每个座位提供了最好的音响效果,从而使演出产生最佳的声学效果。同时,音乐厅内的返声板可以利用高性能投影装置呈现影像来兼作投影仪屏幕。室内天花板和室内墙体选用的材料坚硬而沉重,木板表面覆盖着与地板颜色相同的编织竹子,有助于营造统一、宁静的氛围,而墙面上采用不规则的粗糙表面,以便制造丰富和温暖的音色。。
演艺厅
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的演艺厅可容纳400座,拥有着完美的体量比例关系,而且配备了领先的录像转播和录音设备,可作为演出形式多样的高品质录音棚来使用。观众席围栏外沿被设计布满了条状的声学饰面,从而使此厅达到完美的音效。演艺厅的地板设置成12块等标高的可升降平台,进行独奏会时,只升起舞台中央部分,而观众可以坐在四周。这样的划块使得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融为一体。舞台的多样化满足各种不同的表演形式的需求。演艺厅的地板也是采用厚达50mm北海道柏木,和外表不规则并向外倾斜5度的墙面反声板相配合,在达到墙面反声板完美效果的同时,使观众在静止时空里与音乐共存。
设计详情
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于2014年建成后,因注重声学要求,上海交响乐团新址建设的国际竞赛邀请了世界级声学大师丰田泰久作为评委之一,矶崎新的方案最终胜出。方案将建筑高度一半沉入地下,同时通过隔振弹簧装置将大厅主体结构进行悬浮设置,以获得良好的隔声。在设计1200座的大厅时,通过反复验证来确定每片观众席所对应的天花板高度和墙面角度,并最终布置成围合的组团形式。比传统鞋盒型稍微宽一点的布局不仅提供了通道,还形成了丰富的动线空间,成为延续到巴黎爱乐大厅的21世纪型大厅形式的先驱。
建筑特色
声学设计引领建筑构造
声音动听与否不仅仅是因为演奏者,表演场所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传到听众耳朵里的声音。声学有着严格的科学规律,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以世界最佳的音乐厅为标准,执着于每个建筑细节遵循声学规律,并创纪录地通过100多次电脑仿真测试和个多月1:10声学模型测试不断调整,最后铸就了近乎完美的音效。
葡萄园式构造
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内没有黄金位置。该音乐厅采用圆型剧场构造,不仅让每个座位与舞台的亲密性更佳,确保了每个座位听到的声音都是高质量,而且避免了普通剧场离舞台越远声音越轻的局限性。
中国第一座“全浮建筑”
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致力于构造完美的声学效果,但是由于地铁10号线横穿音乐厅底部,相隔最近处仅6米,地铁运营所带来的振动和对声音的影响无法忽视。这对一座音乐厅来说近乎噩梦,因为每辆降降穿梭的地铁都会直接影响音乐会的声效。为完全隔开地铁震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创造性地采用了总共302只隔振器将两个厅全部架起,这些“神奇弹”的支撑使音乐厅成为了中国第一座全浮建筑。其中在主厅的底部共有108个水泥支墩,安放有204个隔振器,演艺厅底部有60个水泥支墩,安放有96个隔振器。
“房中房”噪音振动控制系统
除了地铁,仍会有各种各样的噪音会打扰音乐会。为此,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采用套盒模式——演艺厅与建筑外墙采用相互隔开的双层墙,即“房中房”系统,演艺厅本身的墙壁和地板再采用双层中空结构,从而彻底确保音乐厅外的噪声或振动无法进入。此外,音乐厅在地下四层深16米处安放了302个隔振器,将音乐厅与地铁噪音相隔离。
不规则反声管
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的室内乐厅虽然没有安装反声板,但不会导致声效稍差情况。室内乐厅的反声是通过3000多根看似观众席围栏的不规则反声管来实现的。其木皮的表面呈不规则状,管与管之间的距离也不一样,这都是为了达到一个不规则反射声音的效果而设置。室内乐厅回廊的墙面还向外倾斜了5度,这是借由1:10声学模型经过多次调试测定而成。尽管音乐厅以乐队的自然声为追求,但是仍然在墙面反声板上设置了扩音设备。这是考虑到民俗音乐演奏时,音高不同,通过扩音设备可以令两者更为和谐。
3D全息录音技术
3D全息录音,即是还原真实的声音。正如3D电影让观众通过视觉感受空间一般,3D录音能让听众通过听觉来体验空间,感受立体的声音架构及交响乐团各声部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作为中国首个运用此技术的专业场馆,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的室内乐厅3D录音设施为中国音频技术的升级发展提供了平台。未来,在满足各种音乐的声音升级、录音和制作需求之外,3D全息录音还能够通过与云技术的无缝对接,在交响乐教育、展示等功能上得到突破性的应用。
建筑定位
作为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乐队学院(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上海音乐学院合办)的驻地,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集演出、排练、录音、教育、国际比赛、展览和艺术活动举办等多功能于一体。这一团厅合一的运营模式,极大地促成了上交与国际顶级音乐家和艺术演出机构在厅内的合作,有力地提升了乐团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新兴文化力量崛起的舞台。
人文生活方式的体验中心
不同于大多数剧场和音乐厅仅在演出时开放,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将常年敞开大门,让各年龄层次的观众都能够亲近这个音乐中心。在这里,听一场音乐会,看一部音乐电影,读一本音乐书籍,甚至是一场音乐主题的游戏,感受的是音乐的互动,理解的是音乐的内涵,实现的是音乐的沟通,让音乐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多元艺术融合的文化地标
捷豹上海市交响音乐厅在音乐的范畴之外还融合了更多的精致艺术,撷取中西文明的精萃呈现给城市中的每个人,让人们在音乐的氛围中更好地感受文化魅力,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文化气息,成为了上海城中以音乐为特色的重要文化地标,与毗邻的上海音乐学院一起,形成了堪比纽约林肯中心的“中国新兴音乐中心”
极致视听魅力的呈现舞台
以中国最好的演奏厅和录音室为目标,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由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矶崎新和世界级建筑声学大师丰田泰久领衔设计,是一座完全服从建筑声学理念设计的时代佳作。这座世界级音乐厅的神奇魅力,在于其能够带给观众在视听感官上无与伦比的亲密体验。通过专业的声学规划机剧场设计,两个演出厅均能从各个方位呈现给每个人最佳的视听享受艺术家们的舞台表现与厅的绝妙音效融为一体,听众也能在精巧的环绕剧场中获得“沉浸式“体验。
音乐教育普及的核心基地
本着培养顶级乐队演奏人才、提高中国人音乐素养的使命,上海交响乐团在厅内实践一系列音乐教育和普及的理念: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上海音乐学院合办“上海乐队学院”以此为教学驻地,让学员能够在与世界各地顶级乐队同期排练、演出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为亚洲乃至世界范围的乐团输送顶级音乐人才,同时,音乐厅还设有交响乐展览和音乐试听体验,并提供更多开放式的音乐普及讲座,创立志愿者服务的音乐平台,让更多人在这里理解音乐并爱上音乐。
重要演出
据统计,自2014年开厅至2024年,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在这十年期间上演了2696场演出,观演人次超过150万。
2024年3月30日晚,作为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以及上海交响乐团本演出季的一场重磅演出,“余隆演绎《幻想交响曲》”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一票难求。
2024年9月6日晚,上海交响乐团建团145周年暨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十周年音乐会上演。余隆、曹鹏侯润宇张洁敏四位指挥家接力登场,钢琴家刘晓禹大提琴家秦立巍、男中音歌唱家马蒂亚斯·格内一一亮相。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率先以《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开篇。9岁高龄的指挥家曹鹏坐着轮椅登台,献演弗朗兹·冯·苏佩名作《轻骑兵》序曲。79岁的指挥家侯润宇登台,以指挥家和钢琴家的双重身份演绎了沃尔夫冈·莫扎特的《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随后上海交响乐团驻团指挥张洁敏执棒乐团演绎了马思聪的《山林之歌》及老团长黄贻钧改编自民俗音乐的作品《花好月圆》。
目录
概述
建造背景
历史沿革
建造团队
建筑特征
建筑设计
外型设计
内部布局
主厅
演艺厅
设计详情
建筑特色
声学设计引领建筑构造
葡萄园式构造
中国第一座“全浮建筑”
“房中房”噪音振动控制系统
不规则反声管
3D全息录音技术
建筑定位
人文生活方式的体验中心
多元艺术融合的文化地标
极致视听魅力的呈现舞台
音乐教育普及的核心基地
重要演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