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宫之难,又称下宫之役、原屏之难、庄姬之乱、孟姬之乱,据《左传》《史记·晋世家》是指公元前583年晋国赵氏家族原屏两支被灭,
赵武一系夺回宗主的历史事件。
“下宫之难”是春秋时期
晋国卿族势力对晋国执政地位争夺导致的一场灾难性事件。公元前597年
赵盾死后,屠岸贾认为时机成熟,就告遍诸将:“当年
赵穿弑灵公,赵盾虽然不知道,但是仍是贼首。以臣子弑君主,而他的子孙在朝堂,那还怎么惩罚罪恶之人呢?请诛杀
赵姓!”这时曾为赵氏家臣的
韩厥反驳道:“灵公遇到贼人,赵盾正在逃亡,我们的先君(即
晋成公)以赵盾没有罪,所以并不诛杀。如今你们要诛杀他的后代,这是违反先君的意思而乱开杀戒。”屠岸贾不听,决意下手。屠岸贾与诸将攻赵氏下宫,罹难的唯有
赵朔,
赵同、
赵括、
赵婴齐不仅未与同难,而且共同参与了对赵朔的迫害,利用这场劫难实现夺嫡的目的。晋景公十七年,晋杀赵同和赵括,是这一事件的延续,韩厥为主使,以
赵庄姬之谮为借口,在栾、郤为证的基础上,复立
赵武,使
赵盾、赵朔为
赵姓嫡传地位得以延续。
出场人物
赵朔——赵盾之子,史称赵庄子。
赵同——赵盾异母弟,
赵衰与
赵姬长子。封在原,史称原同。时为下军将。
赵括——赵盾异母弟,赵衰与赵姬次子。赵盾感念赵姬恩情,指定其为继任的赵氏宗主。封在屏,史称
赵括。时为新中军佐。
赵婴齐——赵盾异母弟,赵衰与赵姬幼子。封在楼,史称楼婴齐。
赵——
赵穿之子,赵盾之侄,已别为
邯郸市氏。时为新下军佐。
栾书——
栾盾之子,史称栾武子。时为中军将(执政)。
韩厥——
韩哀侯宗主,早年家道中落,养于
赵姓,史称韩献子。时为新中军将。
虚构人物:
屠岸贾——《
史记》中为
晋国大夫、司寇,
晋灵公、晋景公宠臣,这次血案的行凶者。
主要版本
《左传》
将《左传·成公四年》、《成公五年》、《成公八年》三篇中的几处描写加以整合,便可梳理出事件脉络:
晋国大夫
赵盾,是
赵同、
赵括、
赵婴齐同父异母的兄长。
赵庄姬下嫁于赵盾之子
赵朔,赵朔死后谥为庄,故称赵庄姬。而赵氏灭门惨案的重要诱因,其实是一件发生在赵氏家族内部的丑闻—— 赵庄姬与赵婴齐有奸情(此事应在赵朔死后不久,属叔叔与侄媳妇乱伦),事情败露
后赵婴齐被赵同、赵括兄弟逐出
晋国。赵庄姬因此怀恨在心,在
晋景公面前诬陷
赵姓说,“赵同、赵括将要作乱”。与此同时,与赵氏家族早有矛盾的
栾京庐、郤氏家族趁机出面为赵庄姬作证。于是,晋国诛杀了
赵同、
赵括,并灭其族,赵氏封邑改封给大夫
祁奚。当时,
赵武跟着
赵庄姬住在晋景公宫里。
不久,幼时曾受
赵盾养育之恩的
韩厥对晋景公谈起
赵衰、赵盾的功绩,称如果他们这样的人都没有后人祭祀,谁还愿意为国家效力。于是晋景公复立赵武为赵氏后嗣,恢复了赵氏的爵位和封邑。
《赵世家》
司马迁老先生在他的《
史记·赵世家》中说道:
晋国赵氏家族在赵盾时期曾经执掌晋国朝政,就连当时的国君
晋灵公都惧怕他。晋灵公年幼顽劣,宠信奸臣
屠岸贾。屠岸贾为己谋利,于是与晋灵公串通一气,屡次刺杀正卿赵盾,未遂。后赵盾逃匿,但是还未出国境,赵盾的族弟
赵穿弑灵公于桃园,又迎赵盾,赵盾得以继续掌权。
赵盾拥立公子黑臀,是为
晋成公。
晋成公即位后,完全委国政于赵盾。屠岸贾失势,心里暗中记恨
赵姓,但惧于赵盾的权威,不敢作乱。赵盾死后,屠岸贾又得宠于
晋景公(晋成公之子)。前597年,屠岸贾认为时机成熟,就告遍诸将:“当年赵穿弑灵公,赵盾虽然不知道,但是仍是贼首。以臣子弑君主,而他的子孙在朝堂,那还怎么惩罚罪恶之人呢?请诛杀赵氏!”这时曾为赵氏家臣的
韩厥却反驳道:“灵公遇到贼人,赵盾正在逃亡,我们的先君(即晋成公)以赵盾没有罪,所以并不诛杀。如今你们要诛杀他的后代,这是违反先君的意思而乱开杀戒。”屠岸贾不听,决意要下手。
韩厥心急,亲自到下宫(
赵姓的宫室)要求
赵朔赶紧逃亡。赵朔不愿意,说道:“如果你不让赵氏绝嗣,赵朔死而无憾。”韩厥答应了,回去便称病不出(在《
东周列国志》中,赵朔与夫人
赵庄姬作生离死别,并告诉赵庄姬:“如果生男子,他就叫
赵武,当为赵氏复仇;如果生女子,她就叫
怀嬴,赵氏
聂氏宗祠就该灭亡!”)。屠岸贾不请示国君而私自带领诸将攻打赵氏于下宫,屠杀赵朔、
赵同、
赵括、
赵婴齐(《东周列国志》还提到赵旃害怕受到牵连,逃亡了),尽灭赵宗。
赵朔的妻子赵庄姬是
晋成公的姐姐(实际上为晋成公之女),已经怀有赵朔的孩子,逃至公宫(晋宗室的宫殿)藏起来。
赵朔的一个门客叫
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告诉挚友
程婴:“你为什么不死呢?”程婴说:“赵朔的妻子肚子里有子嗣,如果幸运得到男子,我一定照顾他,奉养他;假如是个女子,我会去死的。”后赵庄姬分娩,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屠岸贾听说了,到宫中搜索。
赵庄姬将婴儿赵武藏在自己胯下,祈祷道:“赵氏宗族如果绝嗣,他就会哭叫;如果不该灭亡,就不会出声。”屠岸贾搜索时,
赵孟竟没有啼哭,屠岸贾没有搜到。
赵武脱险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这次没有搜到,以后一定还对再来搜查,怎么办?”
公孙杵臼问:“保卫婴儿与死,哪个更难?”
程婴回答:“死来的容易,拥立少主难啊!”公孙杵臼说:“赵家的先君们曾厚待您,你来干难事,我干容易的事吧,我先死!”于是两个人计划着拿别人的婴儿充数(《
东周列国志》中称充数的是程婴之子),藏于山中。程婴骗诸将:“我程婴不能拥立
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两金子,我告诉赵氏孤儿的下落。”诸将高兴,成交,出动军队随程婴攻打公孙杵臼。公孙杵臼骂道:“程婴,你这个小人!当年下宫之难没能随主公而死,与我共谋藏匿赵氏孤儿,如今又出卖我。即使不能扶立少主,又怎么忍心出卖我们?”抱住婴儿大呼:“老天啊!老天啊?赵氏孤儿有什么罪啊?求你们让他活命,只杀我
公孙杵臼就可以了……”诸将不干,将婴儿与公孙杵臼一并杀死。诸将都以为
赵孟已死,很高兴,以为斩草除根。然而真正的
赵氏孤儿尚在人间。之后,
程婴保护赵武一起隐居于深山之中。
就这样,程婴与
赵武在深山中居住了15年后的前583年,
晋景公生了病,一
占卜,得知是
大业(大业为
嬴姓,
赵姓的先祖)的后代们在从中作祟。晋景公问
韩厥,韩厥是知情人,于是劝诫晋景公:“大业的后代在
晋国绝嗣的那不是赵氏家族吗?
中衍之后,都是嬴姓族人(【注】:
赵衰一族为嬴姓赵氏)……如今我们的君主却独灭赵氏,国人都很痛心。只希望国君能够处理它。”晋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世子孙吗?”韩厥顺水推舟,俱实以告。于是晋景公与韩厥谋立赵孤,召来藏于宫中。诸将入宫来给晋景公探病。
晋景公公开将
赵氏孤儿带入朝堂。诸将不得已,都把责任推给屠岸贾。于是让
赵武、
程婴拜见诸将,诸将反而与程婴、赵武攻打
屠岸贾,灭掉屠氏家族,晋景公把当初的赵氏田邑还给赵武(在《
东周列国志》中称是
晋悼公听由
韩厥之言,才为赵氏平反昭雪)。
等到赵武行弱冠礼,程婴于是向诸大夫辞行,对赵武说:“当年下宫之难,
赵姓家臣多殉职。我不是偷生,而是思念扶立赵氏的后代。今天你已成年,恢复了爵位,我将到九泉之下去见
赵盾与
公孙杵臼。”赵武不愿意程婴离开他,哭泣不止想留住程婴,程婴还是选择了自杀。
左史对比
两个故事的主要分歧这两个故事的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最根本的差别在于:
(1)时间。关于赵氏劫难发生的时间,《左传》与《晋世家》记为前583年;而《赵世家》与《
韩世家》则记为前597年,整整早了14年;
(2)关于加害人。前者记为
赵庄姬与栾、郤两家,对屠岸贾没有任何交代;而后者记为屠岸贾与“诸将”,而对赵庄姬与
赵婴齐的丑事没有任何交代。
(3)关于被害人。前者记为
赵同、
赵括;而后者记为
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多了两个。
——至于其他情节,差异也很巨大。
通盘分析,个人以《左传》与《史记·晋世家》的记载为可信;而史记中《赵世家》与《韩世家》的记载漏洞太多,基本不可信,理由如次:
1、《赵世家》的记载与《左传》所载其他部分不合处太多:
(1)关于
赵孟的年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前542年春,
鲁国的
叔孙豹说:“
赵鞅将死矣……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叔孙穆子参与
赵武的会盟在前543年,根据这个记载,赵武在前543年不满50岁,则其出生大致不会早于前592年。而根据《赵世家》的说法,
赵朔于前597年即死,则赵武的出生不可能晚于前596年;
(2)关于
赵同的活动。《左传》记载:前594年,
晋绥军打败了赤翟并下灭了赤翟建立的潞国,派赵同到
周代那里去献俘虏,周的
刘康公看见赵同十分傲慢不敬,就预言:“不及十年,原叔(赵同)必有大咎(大难),天夺之魄矣。”而而根据《赵世家》,赵同此时早已被杀,不可能如周献俘。
(3)关于
赵括的事迹。《左传-成公三年》记载:晋景12公年,即前588年,“晋作六军。
韩厥、赵括、巩朔、
韩穿、荀、赵旃皆为卿,赏鞍之功也”。但据《赵世家》,赵括已经死了9年了。
(4)关于
赵庄姬。《左传》记载:前587年,
赵婴齐因与赵庄姬私通。而《赵世家》对此并没有任何交代。
(5)关于赵婴的归宿。《左传》记载:前586年,赵婴因与赵庄姬私通,于前586年被放逐至
齐国。而据《赵世家》,赵婴已死于前597年。同时,对赵庄姬与赵婴的丑事,《赵世家》并没有任何交代。
《左传》的上述记载分散、繁杂而具体,应该可以排除生造的可能,而《赵世家》与之尽皆矛盾,似乎不可理解。
(1)《晋世家》与《赵世家》的矛盾。《晋世家》记载:“(
晋景公)十七年,诛
赵同、
赵括,族灭之。
韩厥曰:“
赵衰、
赵盾之功岂可忘乎?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後,复与之邑”。这个记载与《左传》完全吻合,但
司马迁在《赵世家》中又记载了与之完全矛盾的事件。一方面说明司马迁的粗心,同时表明他自己对《赵世家》中的“美丽传说”似乎也不大有信心。
(2)关于
赵鞅的结局。按照《赵世家》的说法,屠岸贾陷害赵家,罪名就是他们曾经杀死了
晋灵公。但是亲手杀死灵公的是
赵穿,这点《赵世家》也明确记载了,赵旃就是赵穿的亲儿子,按照这个逻辑,赵旃无疑是罪魁祸首,但是在《赵世家》中,被杀的却没有这个主犯后代,只有
赵朔、
赵同、
赵括、
赵婴齐。这无论如何也是不合常理和逻辑的。
(3)关于“赵婴齐”的名字。《左传》里赵婴又名“赵婴齐”,有人认为“赵婴齐”是真名,而赵婴的称呼是为了和两个哥哥“对称”,是省略的称呼。这个说法似乎值得怀疑:第一,古人取名字,一般兄弟的名字大体字数都是相同的,不大可能出现哥哥叫“赵同、赵括”而弟弟突然叫“赵婴齐”的现象;第二,即使他真的本来就是“赵婴齐”,后来又流亡
齐国,如此巧合,让人难以信服。因此比较合理的解释为:
赵婴齐流亡齐国,所以后人在名字后面加上地名,才叫“赵婴齐”,这种叫法在当时是正常的。而《赵世家》一方面沿用“赵婴齐”的名字,一方面又否定了他流亡齐国的事迹,未免自相矛盾。
3,《左传》记载内容的一致性
如上所言,前597年以后,《左传》关于
赵同、
赵括、赵婴、
赵庄姬的事迹多有记载,这些记载繁多、分散而具体,应该可以排除生造的可能,对于《左传》作者而言,捏造这么多的情节复杂而没有必要,而且前后内容可以呼应统一,在这个问题上,其可信度要比自相矛盾的《
史记》高得多。
还原真相
1、《史记》的自相矛盾是由于采用了不同来源的资料。
如上,《晋世家》的来源可能是《左传》或者
晋国的历史资料,因此于《左传》大体吻合。而《赵世家》与《
韩世家》则可能采信的是
赵国的历史资料(《
世本》)与
韩国的相关资料。
而“
赵氏孤儿”故事在
赵国史书里面的“演义”,则无疑是出于赵国人对祖先事迹的掩饰与美化。试想,赵国国君的直系祖先、老祖母
赵庄姬与自己的旁系祖先
赵婴齐通奸,这说出去无论如何是祖先的耻辱、也是自己的耻辱,但是
赵姓的那场劫难是无法抹杀的,于是就把一切责任推到了一个“屠岸贾”的人的头上。屠岸贾不属于当时的任何一个强大家族,即使真的是当时的司寇,并且真的参与了陷害赵家的行动,其实力和能量也是相当有限,因此《左传》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个人。而《左传》的作者引用的可能是春秋末期
晋国的史书,所以没有什么单独特意为赵家掩饰的必要,一切都如实记录的。
而
司马迁为什么在《晋世家》、《赵世家》与《
韩世家》中保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呢?似乎也不能武断地推断为他的粗心和不负责任,更大的可能是:他在看到晋国、
赵国、
韩国乃至魏国史书的不同记载后,一时懒于或者难以判断事实的真相,干脆本着存疑的态度,就把两个版本的“
赵氏孤儿”故事双双留给后人,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好了。但无论如何,在不同章节中出现如此重大的矛盾而不分析或者说明一下,总是体例上的一种不负责任。
2、“赵氏孤儿”故事是否还有迷失的真相?
但是,
司马迁难以判断两个不同“赵氏孤儿”故事版本,似乎也有更为深层的原因存在。虽然《左传》明言故事发生在前583年,但实际上,从前597年的
邲之战,
赵朔这个人在《左传》中就似乎失踪了,没有任何记载,于是我们只能根据其他地方中的记载来推断赵朔的卒年和最后阶段的活动。也就是说,《左传》关于赵朔的死亡很可能也存在隐晦不说的情况。
而且,那些被隐晦的内容很可能十分难言,是赵家的难言之隐,甚至同时也是
晋国国君的难言之隐。否则,单单为
赵庄姬与
赵婴齐通奸,
赵国的史书似乎也没必要做如此重大而漏洞百出的“改编”,一种可以考虑的情况是,赵庄姬与赵婴早在赵朔生前就已经开始私通,为了更加“方便”,他们合谋害死了赵朔这个障碍。而作为“
赵武”的赵武,也很可能是庄姬与赵婴通奸的产物,而不是
赵朔的儿子。这样的事件对赵家的子孙来说无疑构成奇耻大辱,因此才有拼命掩盖和“修正”的必要。
当然,一切都只是无稽的猜测而已。但我相信,关于赵朔的死,真的还有一些关键的事实被时间埋没了,这个真相也许比“赵氏孤儿”的戏曲、甚至比我们的任何想象更加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