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是中国现当代作家
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1936年至1937年在《
宇宙风》第25期~48期连载发表,1939年3月由上海人间书屋出版
单行本,获毕树棠、
夏志清、钱理群等学者高度评价,被誉为“抗战前夕中国最佳的长篇小说”。
小说背景设置在1927年前后七八年间的旧北平,讲述来自乡间的青年
祥子怀着对城市的憧憬进城拉洋车,梦想通过个人努力买车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劳动者,但希望一次次破灭,与命运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变成了麻木潦倒的行尸走肉。通过描写祥子与各阶级人物的关系以及他追求理想,苦命挣扎、反抗,直至堕落、毁灭的一生,反映旧中国的黑暗现实,表现底层劳动者的水深火热,揭示他们依靠个人拼搏,追求成家立业的梦想终将变成泡影的悲剧。
《骆驼祥子》成功描绘了原本充满理想信念的祥子在与病态社会抗争过程中逐渐走向堕落毁灭的人生,是市民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部典型代表作,同时也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成书背景
社会背景
1930-1936年,
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山东青岛大学任教。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卖国行径,军阀混战时期的底层劳苦人民饱受黑暗现实的煎熬,老舍希望以人力车夫为主要人物写一部小说探讨贫民诉求。自新文学诞生以来,鲁迅等作家也先后从人力车夫素材人物入手,但都以知识分子的俯视角度抒发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没有完全真实详尽地披露社会黑暗现实,且表达艺术上形式过于单调。面对这一文学空缺局面,
老舍选择站出来,通过刻画群众人民的言语和姿态,真实再现社会底层的生活场景,尖锐地提出底层阶级人物如何摆脱悲苦命运的社会课题。20世纪30年代中期,军阀混战的硝烟已经逐渐消散,只有少数日本商人和侨民居住在青岛,因此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由于势单力薄也不敢寻衅滋事,这让青岛恢复了难得的安宁,在这种祥和的社会背景下,老舍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骆驼祥子》就是其一。
创作过程
老舍是在青岛
黄县路的寓所顺利完成《骆驼祥子》创作的,当时老舍经常邀请朋友聚会交谈,这些朋友中不光有文人、艺人、普通市民,还有人力车夫,给他创作人物带来许多灵感。1936年春,一位“山大”的朋友在与
老舍交谈过程中分享他雇佣车夫时的见闻,一位洋车夫为了买车经历"三起三落"后还是受挫,该题材给老舍带来启发,认为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朋友后来又讲起另一位年轻车夫的事迹,因遭军队捉去谁知因祸得福趁着部队转移顺走了三匹骆驼,这便成了故事的原型。老舍出生于贫困的市民家庭,自幼接触下层劳动民众,对下层群众劳苦的生存状况与心理想法十分熟悉,这样的一位人力车夫的故事经历深深打动了老舍,梳理脉络后诞生了《骆驼祥子》这一经典之作。
老舍选择将骆驼与车夫结合,用骆驼引出主人公
祥子出场,并把祥子放置在自己熟悉的
北平市,通过搜集素材不断润色,使得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老舍自己在《我怎样写\u003c骆驼祥子\u003e》一文中表示由于《宇宙风》连载要求二十四段,所以结尾仓促了一些,应当多写两三段才能从容不迫地刹住,但他本人对已发表过的作品是不愿再加修改的,这使他有些遗憾。
内容情节
作品围绕着祥子拉车、买车所经历的三起三落为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讲述北平人力车夫祥子从充满活力和希望到最终堕落成行尸走肉的人生故事。
主人公
祥子原本是乡间的纯朴农民,18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因农村破产失去土地,流入城市成为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祥子跑到
北平市后拣上拉车这一行,怀着改变自己卑微低下的生活地位的强烈愿望,凭借自己身体和力气埋头苦干,希望能够靠着省吃俭用、长期积蓄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一个自由独立的高等车夫。祥子积极进取,不抽烟不喝酒,经过整整三年的不懈努力,要强、好体面的祥子终于实现了这一最高的生活理想,买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却因为战乱连车带人被大兵捉去了。好在他趁乱逃走,顺手牵走了三只骆驼,因此得到了“骆驼祥子”的外号。
祥子把骆驼卖了几个大洋却还买不起车,希望破灭的祥子再次给别人拉起了
黄包车,找的是包月的活儿,千辛万苦攒下钱,在生活即将有转机的时候雇主曹先生又惹上麻烦,孙侦探跟踪曹先生顺便敲诈祥子,说如果不交出钱就要坐牢,结果祥子在侦探的恐吓之下将自己手里挣得血汗钱全数上交给了孙侦探,买车的梦又破碎了。祥子被骗后不久,曹先生一家离开了
北平市,走投无路的祥子不得已娶了
刘四爷的女儿
虎妞,用虎妞的钱买上自己的新车,生活也日渐安定,眼看着日子慢慢好转,但是噩耗又发生了,虎妞难产而死。
祥子为了给虎妞办丧事不得已卖掉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车子。虎妞死后祥子爱上了
小福子,小福子的陪伴给祥子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就在这时曾经的
江红蕉曹先生也回来了,他又重新找到了活儿,本来盼望着以后能够和小福子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小福子却因旧社会的黑暗现实受到不堪的待遇被逼自杀,这个消息压死了祥子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祥子怎么也想不明白那么美好的小福子竟落得如此下场,祥子对这个社会彻底失望逐渐走向毁灭,他开始吃喝嫖赌、游手好闲、讹钱欠账,丧失了对生活的任何希望和信心,从上进好强沦为自甘堕落的败类,真正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人物角色
祥子
祥子是书中的男主人公,最初他是个吃苦耐劳、拼搏上进的青年劳动者,怀着买车的理想努力拉车赚钱,可是却遭遇大兵抢车、孙侦探敲诈、为
虎妞办丧事卖掉车等一系列事,使得愿望一次次被残酷的现实打败。
小福子死后,祥子彻底堕落成无赖。祥子代表了一部分旧社会底层劳动群众,他们踏实肯干、善良淳朴,但是对于外界的苦难却束手无策,看不清苦难背后的症结所在,他们不知反抗也不会反抗,最终只能
虚耗自己的努力、磨灭自己的梦想,折射出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苦难与无奈。
虎妞
虎妞是洋车厂厂主的女儿,她长得虎头虎脑,是好逸恶劳、心狠手辣的中年妇女。她设计一场骗局,想方设法灌醉
祥子,假装怀上了孩子逼迫祥子娶她,却被父亲刘四爷拆穿。尽管
刘四爷百般阻挠,
虎妞还是骗取祥子跟她结婚,没想到父亲狠心卖了厂子到外地去了,最终虎妞因好吃懒做导致难产而死。尽管出生剥削阶级,但虎妞依旧是旧社会敢爱敢恨的“新女性”,她为追求爱情敢于冲破门第观念,但她泼辣尖酸的性格以及强迫式的爱将自己与祥子推向悲剧的深渊。
小福子
小福子是善良、可悲的人物,她的父亲是一个自暴自弃、
酗酒成性的车夫,喝酒发疯踹死了妻子,父亲为了养活自己和儿子把小福子作为工具一次又一次地卖出去。她先是被父亲卖给了一个军官,军官被调走后她又回到了娘家,为了不让两个弟弟挨饿被迫走上了卖身的道路。她被父亲卖到窑子里,遭受不堪的待遇,最终选择上吊自杀。小福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下旧家庭的牺牲品,她是美好的代表,却受到黑暗现实不公的待遇,无助的小福子只能在失望中走向毁灭,她的死是压倒祥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曹先生
曹先生是大学教授也是
祥子的雇主,他信奉
社会主义而且待人宽和,是人道主义者。他的学识举止颇受祥子尊敬,被祥子认为是“圣人”。由于当局说他教书时的思想过激而被认为是革命党,曹先生逃到
上海市去避风头,之后又回到
北平市。他曾多次帮助祥子,让走投无路的祥子重新给自己拉车,还让
小福子来他家帮佣,却没有给祥子提供精神上的帮助。曹先生是比较典型的民国知识分子形象,他同情下层人民的痛苦,但缺乏同恶势力作斗争的能力,一有风吹草动就逃,无法起到“保护神”的作用。
高妈
高妈是曹府的女佣,她个性鲜活,热心帮助
祥子并且积极分享自己的赚钱心得,但并未获得祥子采纳。她要强好胜并且有主张,但是面临醉鬼丈夫的敲诈与纠缠时又无能为力,只能在高利贷的盘剥之下艰难生存。高妈守寡后留在曹府当差,她办事利索、干练爽快,深受曹先生全家的喜爱,却不满于现状,用高利贷方式压榨比她地位更低的贫苦人民,盲目追求利益而丧失同情心。
刘四爷
刘四爷是洋车行的老板,为人苛刻刚硬、势利贪财,是祥子的雇主也是
虎妞的父亲。刘四爷反对女儿嫁给穷车夫
祥子,所以百般阻挠。当虎妞义无反顾嫁给祥子时他觉得很没面子,选择与女儿断绝关系,并且在女儿出嫁后就卖掉车行不愿祥子继承产业,跑到外地去了。直至女儿难产去世他也没见着女儿一面,成了孤苦无依的可怜人。刘四爷是封建旧社会中典型的剥削阶级人物,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悲惨人物,他过于追求金钱利益,得到了金钱却失去了亲情。
主题思想
革命意识的体现
《骆驼祥子》表现的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典型故事:农村人进城,
老舍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进城”的艰难性和悲剧性。在书中,老舍刻画了两位截然不同的革命者:具有
社会主义理想的曹先生和
投机可耻的阮明,通过描写两位人物的事例来表现中国革命复杂艰辛,既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有如同阮明这样的背叛者,后者的人物塑造旨在告诫我们革命不易,更要倍加珍惜那些赴死前行、英勇无畏的革命者们带来的伟大成果。像
祥子这样底层劳苦人民的悲惨命运,恰如其分地揭示了革命的艰难。
城乡对立的矛盾
主人公祥子出生在农村,
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以及天灾人祸的降临,使他父母双亡同时也破产失去土地,被迫离乡谋生来到城市追求自己的理想,他是个干劲十足、健壮积极的青年,对城市原本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但就是这个淳朴自然的农村青年经历旧社会制度的荼毒,最终变成了行尸走肉、自生自灭的末路鬼。祥子从乡村进城拉车赚钱,挖掘了一项生存技能,从身份上实现了农民到底层城市市民的转变。同时
老舍也揭露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农村人进城”这一事件的困扰,城市化进程与乡村经济衰败之间的矛盾。关于城乡问题作者还表现他对城乡的心态上,虽然他对城市充满向往但内心深处仍对乡土留恋,
祥子是带着满腔期待进城的却以堕落麻木了结自己的人生,借此作者批判了城市欺骗、黑暗的生活状态,讴歌乡土自然和纯朴,实现内心的“精神返乡”。
个人主义的批判
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祥子渴望通过个人劳动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然而黑暗社会的残酷现实一次次将他击溃,强权势力的压迫、狭隘的小农意识和感情生活的惨败使他最终堕落为“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老舍以祥子的悲剧揭露当时社会底层贫民凭借个人奋斗无法改变命运的道理,洋车夫必然失败,而祥子的命运也是所有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命运缩影。
展现社会底层的苦难生活
《骆驼祥子》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内忧外患、硝烟四起,
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老舍在创作中饱含了自己对底层劳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和理解,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控诉旧社会制度的缺陷,宣判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老舍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识到了底层贫民的悲惨遭遇源于剥削阶级的压迫,底层劳动人民的努力无法得到回报,主人公
祥子通过拉车劳动攒钱一次次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却受到社会不公待遇和重重阻碍,“三起三落”的经历只能让他的梦想一次次幻灭,最后酿成了人生悲剧。祥子作为纯朴的劳动农民在城市遭受欺压、剥削,走向毁灭,老舍通过这类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现社会底层的苦难生活。
艺术特色
语言特色
《骆驼祥子》处处彰显浓郁的京味特色,
老舍灵活运用北京话和地方俗语,朴素而又生动地描绘
北平市劳动人民的生活特点。书中大量运用
儿化音,使人物语言更加生动亲切,并且将百姓生活中运用的方言置于特定环境中,白话形式的口语色彩浓厚,通俗易懂而且提升了作品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老舍还擅长用喜剧幽默的口吻和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底层贫民的真实生活,在人物对话上通过幽默诙谐的方式讽刺当时底层贫民与富人的差距,披露旧中国社会制度的黑暗,也暗含了劳苦人民生活的辛酸。夸张手法也是
老舍经常运用的一种幽默技巧,并非荒诞无稽而是表现人物的个性张力,并且运用奇特的比喻手法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构成戏剧性矛盾冲突。
地域特色
小说背景设定在旧北平,京味的地域特色浓厚。从小生活在北京的老舍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在《骆驼祥子》中结合自身经历以及北京的区域性特点,对市民生活、城市建设细致描绘,祥子拉车过程的线路也是根据北京西北角原型描述的,比如祥子第一次拉车先到了
西城区再在
护国寺西口和
新街口转悠,等到拉到客人到了西直门,就直接出西直门上
高梁桥……通过具体线路过程,让读者对北平的地域特征有了初步认识,同时给读者增添了一种亲临北京城的代入感。
现实主义的写实精神
《骆驼祥子》中,
老舍运用高超的写实技巧将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起初勤恳踏实到最后的麻木堕落的祥子、尖酸泼辣的
虎妞、善良美好的
小福子、被金钱蒙蔽的
刘四爷……老舍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他们的言语和姿态,不同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言语和行为举止也各不相同。老舍在处理人物语言过程中考虑周密,从人物自身经历、性格、心理揣摩,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栩栩如生、鲜明的个体,增强了读者的共鸣。
版本历史
中国出版
《骆驼祥子》于1936年9月在《
宇宙风》半月刊上首次连载,陶亢在《陶庵回忆录》中写到当时老舍在齐鲁大学教书,想以职业作家的身份稳定地进行创作谋生,陶亢徳与他商量提议在《宇宙风》上登载他的长篇小说并付予一定稿费,于是两人一拍即合,便有了《骆驼祥子》的首次登载,直至1937年10月载完,共计24章,老舍也称之为“二十四段”。1939年3月由上海人间书屋发行
单行本,1941年11月由巴金与吴朗西等人所办的
文化生活出版社在重庆出版,后版权归赵家璧与
老舍合办的上海晨光出版公司所有,编入《晨光文学丛书》,1952年1月晨光出版公司出了《骆驼祥子》改定本四版。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骆驼祥子》修订本,老舍在《后记》中说:“现在重印,删去些不大洁净的语言和枝冗的叙述。”实际上删除的是关于性的内容、阮明的故事和
祥子的堕落等。
国际出版
《骆驼祥子》问世后出现了多种版本以及被译成英、法、日、徳、俄、朝等多种文字,成为享誉世界的名著。1945年由
美国译者伊万·金翻译出版的《Rickshaw Boy》,别名《洋车夫》受到外国读者一致好评,成了当时转译本的蓝本。
参考资料: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骆驼祥子》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
现实主义作品。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学创作中,在很长一段时期描写城市底层阶级贫民的作品数量较少,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映比较狭窄或者浅露,在艺术手法表现上也较为单调,思想倾向又大多停留在空泛的同情,与同一时期里以农民或者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相比,文学成就不高。
老舍以一批城市贫民生活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长篇《骆驼祥子》,拓展了新文学的表现范围,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贡献。《骆驼祥子》通过对旧中国城市贫民的真实描写否定了以祥子为代表的一类底层劳动人民渴望凭借个人努力改变人生命运的道路以及曹先生
人道主义的改良方法,揭露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现实,同时对劳苦人民命运的探索具有朦胧的革命思想,具有卓越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国际影响
伊万·金的译本通过讲述
祥子经历挫折又继续拼搏,努力赚钱买车的事迹给当时
美国的读者们传达了困境下仍保持坚定信念和进取意志的中国民众的战时精神,他们从祥子身上看到了朴实无华的劳动者通过努力渴望改变人生的那股力量,这给当时美国战后贫困地区的人们带去了信念和精神鼓舞,因此伊万·金译本在当时大获成功,受到了很多美国读者的青睐。紧接着,多种语言的译本随之出现,1979年、1981年及2010年,美国陆续出版了由珍·詹姆斯、
施晓菁和
葛浩文译者的版本,语言风格和中国文化风俗特色也有所体现,进一步展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更加贴近原著的表达。从詹姆斯译本开始,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了之前《骆驼祥子》译本中缺失的语言色彩和人物形象的补充润色,更丰富了其内涵与主旨,也为其拓宽了市场,收获了更多的国际读者。
随着译本的广泛传播,美国、日、法等多个国家的老舍文学爱好者自发成立协会开展有关《骆驼祥子》的文学研究,同时该小说也多次成为海外中文教学机构的教材文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海外的老舍研究者同老舍家人保持紧密联系,积极踊跃在老舍国际学术研究会上,发表有关《骆驼祥子》的
书评、论文及著作。
中国现代经典小说《骆驼祥子》的对外译介之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不同时期的译本凸显的文化共振以及与不同时代的读者之间产生精神
同理心,是中国文学逐渐出现在世界文学之坛上重塑文化标志过程的写照,不仅吸引了大批译者来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促进文化交流传播,更对中国文学整体面貌的对外构建都具有研究价值。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骆驼祥子》问世后,很多名家纷纷写文章点评,普遍肯定
老舍对底层贫民悲惨命运的同情和理解以及老舍的凝练的
语言艺术功底。1936年10月叶圣陶最早发表对《骆驼祥子》评论的文章《北平的洋车夫》,肯定老舍的创作风格,认为其口语化和幽默性构成作品的整体特色。1939年
毕树棠也发表了评论文章《\u003c骆驼祥子\u003e》,从人物塑造和语言特色上肯定了老舍作品的艺术成就。吉力、司徒珂等人同时期也撰写文章评价《骆驼祥子》渗透了对底层劳苦人民的同情,这一点值得赞许,社会发展应重视城市贫民的命运。1979年
樊骏在《论\u003c骆驼祥子\u003e的现实主义》中肯定了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并且代表性地表现
老舍为提高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作品水平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1998年由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主编的《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也提到《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中的一座高峰,它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当时中国城市社会的黑暗,以及更深入地思考了城市文明病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不足之处
《骆驼祥子》出版后的几年,尽管评论界的赞扬声还是很高,但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主流文坛普遍认为作品缺乏革命性和政治觉悟,解放前对它的评价并不高。1940年版的《文学读本》中,巴人否定
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认为他是“世俗的”,他的个人经历缺少社会本质意义。巴人批评
老舍没有真正认识革命者的思想,对于革命的认识是浅显的。1946年《上海文化》第六期,刘民生也在文章《\u003c骆驼祥子\u003e求谈》中指出作者过于强调祥子的成功性。1948年
许杰在《论\u003c骆驼祥子\u003e》中系统分析了作品的文学价值,认为老舍没有指出祥子走向堕落毁灭的真正原因,也没有寻求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正确出路以及老舍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和理解有误,他代表了当时文艺批评的倾向和个人看法。1979年
樊骏认为《骆驼祥子》很有代表性地表现出
老舍为提高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作品的水平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做出的贡献,也很有代表性地反映出他的创作中曾经相当长期地存在着的弱点对于这些成就和贡献的限制,但没能写出祥子们应该革命造反而导致了缺陷与不足,认为作家“当时还不懂得革命”,更不理解唯有革命才能把祥子从旧世界的囚笼中解放出来,认为作家“对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尚持旁观甚至怀疑的态度”,所以使作品产生不足。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