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是
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于1846年的中篇小说。小说通过杰符施金与瓦莲卡的通信,描绘了“小人物”的悲惨经历和悲剧命运。杰符施金这一形象深化了俄国小人物的写作传统,不仅通过“大人物”对“小人物”的压迫表现了俄国社会的腐败黑暗,还表达了对于“小人物”的同情,尤其通过书信体写作细腻地表现了小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高尚的内心世界。
创作背景
《穷人》是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早期的作品,于1846年发表。《穷人》创作于19世纪
沙皇统治下的
俄罗斯,
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小人物经济窘迫、精神痛苦。运用书信体描写,巧妙地兼顾心理与社会环境描写同时又运用双重视角,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度与思想深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奢侈的生活方式和赌博成瘾而陷入财政困境;尽管他翻译了一些外国小说,但收效甚微,于是决定自己写一部小说来筹集资金。小说写于1844年至1845年的九个月内,受到
马克西姆·高尔基、
亚历山大·普希金和卡拉姆津的作品以及
英国和法国作家的启发。
内容简介
瓦尔瓦拉·多布罗塞洛娃 (Varvara Dobroselova) 和马卡尔·德乌什金 (Makar Devushkin) 是远房表兄弟,两人住在同一条街上,住在破烂的公寓里。例如,德夫什金的厨房只是厨房的一部分,他和其他几个房客住在一起,比如
戈尔什科夫一家,戈尔什科夫一家的儿子几乎在整个故事中都在饥饿中呻吟。德夫什金和多布罗塞洛娃交换了信件,证明了他们糟糕的生活条件,前者经常挥霍金钱给她买礼物。
读者逐渐了解他们的历史。多布罗塞洛娃原本住在乡下,但在她父亲失业后搬到了
圣彼得堡(她讨厌那里)。她的父亲变得非常暴力,她的母亲则严重抑郁。她的父亲去世了,他们搬去与女房东安娜·费多罗夫娜(Anna Fyodorovna)住在一起,她以前对他们很残酷,但至少假装同情他们的处境。多布罗塞洛娃的辅导老师是一位名叫
米哈伊尔·波克罗夫斯基的贫困学生,他醉酒的父亲偶尔会来探望。她最终爱上了波克罗夫斯基。她费尽心思攒下微薄的钱,在市场上购买了普希金全集作为生日礼物,然后允许父亲把这些书送给他,并声称只要知道他收到了这些书就足够她幸福了。波克罗夫斯基不久就病倒了,他的临终愿望是看看外面的阳光和世界。多布罗塞洛娃不得不打开百叶窗,露出灰色的云层和肮脏的雨水。作为回应,波克罗夫斯基只是摇摇头,然后就去世了。多布罗塞洛娃的母亲不久后去世,多布罗塞洛娃暂时由安娜照顾,但虐待变得太多,她搬去街对面与费多拉住在一起。
德夫什金是一名卑微的抄写员,经常受到同事的贬低和欺负。他的衣服又破又脏,他的生活条件也许比多布罗塞洛娃还差。他认为自己是社会上的一只老鼠。他和多布罗塞洛娃交换了信件(以及偶尔的访问,但从未详细说明过),最终他们也开始交换书籍。当德夫什金寄给他一本《大衣》时,他感到被冒犯了,因为他发现主角过着与自己相似的生活。
多布罗塞洛娃考虑搬到城市的另一个地方,在那里她可以担任家庭教师。正当他身无分文、面临被驱逐的风险时,德夫什金遇到了幸运:他的老板同情他,给了他 100
俄罗斯卢布让他买新衣服。德夫什金还清了债务,并寄了一些给多布罗塞洛娃。她退回给他 25 卢布,因为她不需要。他们俩的未来看起来都很光明,因为他现在可以开始存钱,而且他们也有可能搬到一起住。
作家拉塔济耶夫开玩笑说在他的一篇小说中使用德乌什金作为角色,这冒犯了他,但似乎真的很喜欢他。最终,德乌什金的骄傲得到了缓解,他们的友谊也得到了恢复。
戈尔什科夫一家因为父亲的案子在法庭上胜诉而赚到了钱。有了慷慨的和解,他们似乎注定会非常幸福,但父亲去世了,尽管有钱,但他的家庭却陷入了混乱。此后不久,多布罗塞洛娃宣布,一位与安娜·费多罗芙娜和波克罗夫斯基的父亲有来往的富翁贝科夫先生已向她求婚。她决定和他一起离开,最后几封信证明她慢慢习惯了她的新钱。
她请德夫什金为她找亚麻布,并开始谈论各种奢侈品,但最终还是离开了他,尽管他的财富有所改善。在故事的最后一封信中,即 9 月 29 日,德夫什金恳求多布罗塞洛娃给他写信。多布罗塞洛娃回应说“一切都结束了”并不要忘记她。最后一封信是德夫什金写来的,他说他爱她,当他离开她时他就会死,然后她就会哭。
角色介绍
杰符施金
杰符施金身为小公务员。他生活安分处事谨慎,深爱着一个身世不幸、几乎堕落风尘的姑娘瓦莲卡。两个小人物都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同病相怜,却难以改变自身的命运。杰符施金出于善良的本性,觉得爱她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她,他竭尽全力要使瓦莲卡得到幸福,但又怕人言可畏,因为处于矜持,不敢和她亲近,只借着礼拜天做弥撒时才一睹芳容,聊慰苦恋,甚至只求她撩开房里的窗帘,以便从外而瞥她一眼。他自奉甚俭,但为了维持体而,也和别人一样喝茶、穿外套和皮靴。为了接济瓦莲卡,他甚至愿意牺牲最起码的体面,卖掉
礼服。他地位卑下,因此十分注意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意识里觉得自己“也有一颗与别人一样的心”,抄写工作只说明“我的一块而包是我自己的,是靠劳力换来的”。他认为街上豪华马车里的贵妇绝不比他的恋人瓦莲卡强,因为只有自食其力的人才是高尚的。他深感生活的不公平、不合理,但既不能改变自己,又无力抗争。他秉性软弱,稍受打击,就失去自信,惟余对生活的怨愤,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瓦莲卡
瓦莲卡是《穷人》中的女主角,瓦莲卡的父亲曾是外省某公爵大庄园的管家,在当时的年代自然她的童年是幸福的,拥有好多女孩所羡慕的东西。瓦莲卡在幸福的田园中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童年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不知何时悄悄的从她身边溜走,却带来了不幸。公爵死后,公爵的继承人辞退了瓦莲卡的父亲,她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每天吸收阳光雨露,呼吸着田园的清新空气。一切都是过去。之后她随着父母亲搬到了彼得堡。噩运从此与她相伴,怎么样都是悲伤的。父亲经受不住日日的操劳,慢慢的变得忧虑,挫折之后一病不起,不久后便离开人世,可怜的瓦莲卡在这个世界上仅仅剩下一个亲人,就是她母亲。两个人相依为命。生活再次陷入困境。雪上加霜。这时她们的一个远房亲戚叫做安娜·费奥多罗夫娜的人出现了,她以拉皮条为生,她用尽一切办法将瓦莲卡母女俩骗回家中,想要霸占她们的遗产,然而没有让安娜想到的是瓦莲卡的父亲死后根本没有任何遗产。这让安娜费奥罗夫非常的失望。
作品特点
作品主题
马卡尔·杰符施金和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的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官级相同,都是九等
文官,工作一样,都是抄写文书。他们同样受到别人的蔑视和侮辱,同样衣衫槛褛,为贫贱所扰,但是他们对自己这种难堪的处境的反映却大不相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穷人》里的马卡尔·杰符施金内心在痛苦,而对这些冷嘲热讽,讥笑,风言风语等日常烦恼,他坦言:“狠狠地折磨我的倒不是钱,而是这些日常的烦恼。”贫穷和欺辱本身就蕴含了对这些“小人物”的人格的贬低。陀思妥耶夫斯基借主人公之口向读者道出其生存环境:让人活不长久的肮脏的住处,露着胳膊肘的破烂衣服。作品中还写了他求借高利贷都拿不出抵押的东西,写了他处处遭白眼、受欺辱,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个描写的表层,而是深入到他的下面,看到了或揭示出了这些人物在受欺侮之后的心灵振荡,杰符施金每当受到别人的嘲讽时或者在别人而前穷相毕露时,他的自尊心立刻感到灼痛难忍。“穷人比一块破布都不如,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他绝望地喊道“没有一个人尊敬我!”“我的名誉,我的自尊心全丢了。”他想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做一个与别人平等的人,而别人根本不把他放到眼里,不承认他的“人”的价值,只把他看作老鼠,看作破布。这正是真正折磨他的痛苦所在,或者说,这正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要真正展示给读者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人物命运的一切不幸归结到社会:社会不给小人物任何希望。杰符施金受穷,受欺。而他的所有精神痛苦,他同瓦莲卡的爱情悲剧,同样是由那个残酷的、不平等的社会造成的。而他所有的精神痛苦在于他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他想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但贫穷和侮辱使他的人格处处受到伤害,他的自尊心被踏的破碎了,他要活下去,就不得不把自己的羞辱心小心地放进口袋,夹起尾巴做人。”他与瓦莲卡都是孤苦的穷人,他们互相关心,互相依赖,心灵相通,彼此感到苦难、冷酷、孤独的生活中有了欢乐,有了温暖,有了安慰。但是他们的这种关系却被别人拿来讥笑,拿来羞辱,以致于在他们伤痕累累的心灵上再插上几刀。小说的结局是悲剧性的,瓦莲卡被有钱的贝科夫夺走了,她为了洗刷耻辱,为了生存,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不得已走向明知“不是天堂”的贝科夫陷阱。而马卡尔·杰符施金则一切都完了,他绝望地叫喊:“我快要死了,瓦莲卡,真的快要死了,我的心受不了这样不幸的打击。”是他们的贫穷,他们的微贱,换言之,是那个不公平的社会拆散了他们。马卡尔·杰符施金仅有的一点精神安慰也被那个残酷的社会夺走了。
艺术特色
小说是通过五十四封书信来展开整个故事情节的,寄信人是一位做了三十年抄写工作的五十岁九等
文官杰符施金,收信人则是一位家庭山富裕转向败落的十七岁少女瓦莲卡。通篇读者都是通过主人公杰符施金和瓦莲卡来转述
情结,而并不是用主人公“我”的口吻。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做的仅仅是让读者看到发生在信笺背后的客观事实,作者把自己个人情感融入在叙述的小说情节中,似乎将所听所闻的事件毫无主观意识的反映给读者。另外一方面,杰符施金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处于平行位置,主人公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他作为独立于作者而存在的另一个意识,同样可以有无限的思想空间,并不受到限制,因此主人公参与的情节也不能看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观色彩。这种“复调”的创作手法是
亚历山大·普希金和
果戈里在“小人物”小说中未尝试过的,这一创新文学作品创作上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
《穷人》中出现了大量主人公思想的剖白,杰符施金的内心暗辩,挣扎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无奈伤悲时的独自,所思所想,让他们的情绪直观的表达出来,把而对每个情节中主人公的心态毫无遗落的呈现在纸上,这都是对人自身价值的强调。
由于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脱离作者,所以这样的心理剖析也更加丰富了人物内在的多样性,他对自己的表达更加自山,当情节推进,矛盾出现,主人公出现表情动作的转变,读者不需进行更多的推敲,在理解上更利于读者抓住作品的主旨展示出了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人。
作品评价
《穷人》获得全国好评。陀思妥耶夫斯基观察到“整个
俄罗斯都在谈论我可怜的人民”。
别林斯基读完《穷人》的手稿后,立即将其命名为俄罗斯第一部“社会小说”。
赫尔岑(Alexander Herzen)在他的文章《关于俄罗斯革命思想的进展》中赞扬了这本书,指出这本书的“
社会主义倾向和活力”。该作品被评论家帕维尔·安年科夫归类为所谓“自然派”的作品。
鲁迅:读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二十四岁时所作的《穷人》,吃惊于他那暮年似的孤寂。
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与
列夫·托尔斯泰、
伊凡·屠格涅夫等齐名。他走过一条艰辛与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复杂、矛盾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罪与罚》《白痴》《
群魔》《
卡拉马佐夫兄弟》《
死屋手记》《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地下室手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