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田菊(Adenostemma lavenia(L)O. Kuntze,
菊科下田菊属),
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达30-100厘米。茎直立,单生,基部坚硬,上部被白色短柔毛。
头状花序,花序分枝粗壮。下田菊全草药用,味苦,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咳嗽痰喘、咽喉肿痛、乳蛾、黄疸、
疮疡等病症。
下田菊分布于中国福建、
台湾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省、
江西省、
贵州省、
四川省、
云南省等省份,以及
印度、
菲律宾、
日本、
朝鲜、
澳大利亚等地。常生长于海拔460-2000米处,多生长于水边、路旁、林下及山坡灌丛中。
一年生
草本,高30-100厘米。茎直立,单生,基部直径0.5-1厘米,坚硬,通常自上部叉状分枝,被白色短柔毛,下部或中部以下光滑无毛,全株有稀疏的叶。基部的叶花期生存或凋萎;中部的茎叶较大,长椭圆状
披针形,长4-12厘米,宽2-5厘米,顶端急尖或钝,基部宽或狭楔形,叶柄有狭翼,长0.5-4厘米,边缘有圆锯齿,叶两面有稀疏的短柔毛或脱毛,通常沿脉有较密的毛;上部和下部的叶渐小,有短叶柄。
头状花序小,少数稀多数在假轴分枝顶端排列成松散伞房状或伞房圆锥状花序。花序分枝粗壮;花序梗长0.8-3厘米,被灰白色或锈色短柔毛。总苞半球形,长4-5毫米,宽6-8毫米,果期变宽,宽可达10毫米。总苞片2层,近等长,狭长椭圆形,质地薄,几膜质,绿色,顶端钝,外层苞片大部合生,外面被白色稀疏长柔毛,基部的毛较密。花冠长约2.5毫米,下部被粘质腺毛,上部扩大,有5齿,被柔毛。瘦果倒
披针形,长约4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钝,基部收窄,被腺点,熟时黑褐色。冠毛约4枚,长约1毫米,棒状,基部结合成环状,顶端有棕黄色的粘质的腺体分泌物。
花果期:8-10月。
1、急性黄疸型传染性
肝炎:下田菊1~2两(鲜品3~4两),水煎服,每日1剂。黄疸退后,小便清利时加猪瘦肉1两。
【傣药】牙桑西哈(西傣):全草治感冒发热,
黄疸型肝炎,肺炎,
支气管炎,
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牙米戈(德傣):根茎治胃炎《滇药录》。牙桑西哈(西傣),牙米戈(德傣):根茎治胃炎《滇省志》。
【佤药】红脸大汉,白龙须,风气草:全草治黄疸型肝炎,支气管炎,咽喉炎,
扁桃体炎,
疮疡,毒蛇咬伤《中佤药》。【
苗药】水苦菜,冬秧温:叶或全草治牙痛,乳痈,跌打,
类风湿性关节炎,感冒《湘蓝考》。
全草含多种
贝壳杉型二匝类成分:对映-11α-羟基-15α-
乙酰氧基16-贝壳杉烯-19-酸(ent-11α-hydroxy-15α-acetoxykaur-16-en-19-oicacid),对映-11α-二羟基-16-贝壳杉烯-19-酸(ent-11α,15α-dihydroxykaur-16-en-19-oicacid),(16R)-对映-11α-羟基-15-所代-19-贝壳杉酸{(16R)-ent-11α-hydroxy-15-oxo-kau-ran-19-oic-acid},对映-11-α-羟基-15-氧代-16-贝壳杉烯-19-酸(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19-oicacid),下田菊酸(adenostemmoicacid)A、B、C、D、E、F、G和下田菊(adenos-temmoside)A、B、C、D、E、F、G。
宽叶变种与前一变种不同,叶卵形或宽卵形,基部心形或浑圆,边缘有缺刻状或犬齿锯齿或重锯齿,锯齿尖或钝。
分布于
福建省、
台湾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北、
湖南省、
四川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等地。生长于林下、林缘、河边阴湿地、水旁以及灌丛中。海拔500-2300米。花白色至暗紫色;色变颇大。此外,在日本、
朝鲜、
印度、
中南半岛也有分布。分四川取名重皮冲,全草治
脚气病。
小花变种这一变种的特点是,
头状花序较小;总苞宽5-7毫米;瘦果较小,长2.5-3.5毫米。叶长椭圆状
披针形或棱状椭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薄。也可作第一变种的变型或亚变型处理。很可能是一种罕见随机个体变异。
下田菊及其变种全草药用,治感冒,外敷治痈肿疮疖,并治五步蛇咬伤,在
云南省还用以治
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