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尔康墓
位于福建福州市晋安区的墓
内容简介
墓埕有六角形花岗石藏骨塔。墓南侧立墓志铭。林尔康,是台湾板桥林家族成员。“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日本占据之际,他不食异族之粟,举家迁往大陆。28岁病故于厦门,1937年葬于此。
林尔康墓的全称叫“林尔康和陈芷芳合葬墓”(见图),民国25年(1936年)建,位于福州晋安区鼓山洋里村牛山西麓,坐东朝西,占地约530平方米,依山而建有墓道、望柱、墓塔、墓圈、以及4层拜埕和两道墓封等。墓道在墓左侧前方的大路旁,青梨石刻碑曰:“林公尔康暨陈夫人墓道”。碑背刻林尔康和陈芷芳的生平经历。过墓道从左侧入第一拜埕,花岗石平铺,前面左右各有一座花岗石雕制的六柱形望柱,高5米有余,颇有气派。第一拜埕到第二拜埕,第二拜埕到第三拜埕,第三拜埕到第四拜埕左右皆各有5级石阶可通。在第二拜埕前有第一道白花岗石墓封,前面浮雕麒麟莲花图案,十分精美。第二道墓封在第三层拜埕的前边,同样由白花岗石凿制而成,但不雕图案,也没有文字。第四层拜埕设有白花岗石的墓塔,高3米有余,六柱形,塔刹为一颗石圆球;塔檐是六边形,翘角;塔身正面镶嵌一块青梨石墓碑曰:“林镜马风(帆)居士 德配陈夫人”。字体潇洒飘逸。塔下两层塔座,皆装饰有精美的浮雕。墓塔的后面依山势建一平台。全墓有两重墓圈,三合土结构,长着许多青苔,流溢着绿色的光彩。
故事介绍
林尔康字镜马风(帆),原籍福建漳州龙溪,其高祖父林应寅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东渡台湾淡水新庄,以教书为生,为“台湾板桥林”的始迁祖。曾祖父林平侯,经营盐业发财,捐官广西柳州知府,告老回台湾省后,广买从淡水到宜兰县的大片土地,年收租谷达数万石。其子林国华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迁台北板桥,开发板桥一带的荒山野岭,遂成巨富,大造园林,后称“林本源花园”。林国华生二子,长林维让,次林维源林维让便是林尔康的父亲。捐清廷军饷2万两银子,奖“三品衔”。至林尔康兄弟,已历五世,凡二百多年,聚族而居,称台湾板桥林氏,被誉称为“台湾首富”。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省给日本人。遭此奇耻大辱,林尔康不能忍受,遂举室内迁至厦门市。久复作东归之计,不幸病逝,终年28岁。
陈芷芳讳贞,是福州螺洲“太子太傅”陈宝琛的二妹,并由陈宝琛保媒嫁给台湾板桥的林尔康,“甲午陆沉”,与尔康一起内迁至厦门,尔康病逝后,继承家业,归宁福州会城,茹苦抚孤,志励冰雪,节清松筠。在杨桥巷买地建宅,当地人称之曰“台湾林”大。她曾捐巨资给他的哥哥陈宝琛作建设全闽师范学堂的校舍和缮写《德宗实录》的经费,得“一品夫人”的封和“义芳垂裕”、“福寿”匾,还传说曾捐资中国海军建设经费,但以后该海军经费被慈禧挪用建设颐和园,所以说有半个的颐和园是“台湾林”投资建成的。
林尔康和陈芷芳生有林熊征林熊祥,熙熙乎有含饴之乐,不幸于民国25年病逝。子孙念太夫人眷恋故里之情,择葬福州鼓山畔之牛山,并移林尔康灵柩与之合葬,藉慰其灵。1994年台湾省林尔康、陈芷芳的后人,特地到福州市重修墓道,勒碑记事曰:“兹值马关国耻百周年,后代子孙有感于先人承夷济之高风,义不食异族之粟,秉仲连之志节,乃不作化外之民,隐于闽地。生为汉族人,死为汉族魂,爰为记,志不朽焉。”林尔康和陈芷芳的合葬墓是闽台亲缘关系的典型见证。2008年被公布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升级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故事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