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镇是
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分宜县南部,距县城20公里。该镇于2003年由四个乡镇合并而成,现辖21个行政村,265个村小组,人口30478人(2017年)。钤山镇是江西省面积最大的乡镇,总面积为420.6平方千米。该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当时钤山属于
宜春市东境的分宜县。民国元年(1912年)后,钤山属于分宜县三区。截至2019年末,钤山镇辖区
户籍人口为34289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8万人。该镇有22个工业企业,其中
规模以上企业有5个,商店或超市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以上的有40个。
历史沿革
2003年10月21日,撤销苑坑乡、新祉乡、松山镇、大岗山乡,合并设立钤山镇(赣民字[2003]271号批复)。
附:原松山镇位于
分宜县南部。分安公路过境。1949年置松山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89年改镇。1997年,面积100.5平方千米,人口1万,辖
松山市、下田、桥边、
枫溪镇、石芬、防里6个行政村和松山居委会。镇政府驻松山,距县城28千米。
附:原苑坑乡位于分宜县南部。有公路接分安公路。1958年设苑坑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107平方千米,人口0.9万,辖北坑、社背、行山、木足、龙源、江溪、檀溪、田心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北坑,距县城27千米。
附:原新祉乡位于
分宜县中南部。分(宜)文(竹)铁路、安(福)分(宜)公路纵穿乡境。 1949年置新祉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97年,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0.9万,辖新祉、南山、堂下、白芒、睦源、庄边、金铺7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栗山头,距县城19千米。
附:原
大岗山乡位于县西南部。处低山
丘陵,多溪流。有公路东接分安公路。 1958年置
大岗山水电站垦殖场,1968年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面积94.7平方千米,人口0.9万,辖冶元、里、东下、山口、双源、铜岭、大坑7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店边,距县城33千米。
历史底蕴
钤山镇文化底蕴丰富,英才辈出,钟灵秀,是
元朝著名文学家、
大学士欧阳玄,
明朝光禄寺大夫、不畏权贵
黄子澄的故乡,
分宜镇著名的文锋村,曾出过二十多名
进士的
防里村,枫溪、防里等地的古建筑等人文古迹全市闻名;田心村、松山村曾是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
分宜县中心县委所在地,该镇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近千名,涌现了
彭树德、谢邦才等著名英烈。
地理位置
钤山镇交通便利,
分文铁路、分安公路并行纵贯全镇南北,北可通清萍公路、
上瑞高速公路,南能接105国道。全镇近一半行政村处于该交通线上。全镇现有干部职工85人,离退休干部24人,教职员工357人,其中松山96人,大岗山94人,苑坑75人、新祉92人,
初中4所,完小4所,17个教学点。
地理气候
钤山镇属亚热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森林覆盖率达88%,风光旖旎,气候宜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钤山镇属低山
丘陵地形,地势南北部略高,中部较低平,最高峰为
大岗山,海拔1091.8米,南北长约65公里,东西宽约35公里。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属典型的
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8.5度,年平均降雨量1643.6毫米,全年无霜期310天。
自然资源
钤山镇境内地形以山为主,呈“六山三田一水”分布,辖区内有年珠、上村、长埠、江下、山下、大砻下六个国有林场。钤山镇主要经济点呈三色:绿色(林业经营)、黑色(
铁矿采掘
冶炼)、金色(粮食生产)、由这三色经济衍生出其它从属经济。如林业经营,全镇林地面积24.8万亩,森林面积22.7万亩,其中针叶林12万亩,阔叶林4万亩,针阔叶混交林0.8万亩,竹林6.3万亩,灌木林0.9万亩。则有
木竹加工业、
松节油等植物油深加工、
造纸、采伐陆运、货场储运、装卸,其中松山火车站每年发出木竹车皮在1000节以上,是一县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带动了当地的运输、饮食、服务、劳务输出等二、三产业,为该镇的财政收入、农民农闲务工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钤山镇不仅地表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同时地下矿产资源极具开采潜力,品种多,有金、银、钨、铜、
磁铁矿、
锰铁矿、石英石、
高岭土等,其中铁矿采掘与
冶炼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全镇范围内有20多家铁矿投产,年生产铁原矿上10万吨企业近十家,为国家、地方财税做出了巨47大贡献,同时每年解决了当地及境外2000多人的劳力闲散问题,极大促进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稳定了社会治安环境。钤山镇有著名的
仙女湖四个分景区之一,旅游资源丰富,市内最高峰――
大岗山主峰海拔1092米,第三高峰――冶元红花仰海拔904米,具有观赏和开发价值的瀑布30余处,上村、年珠林场等地的
原始森林内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动、植物
华南虎、
金丝猴属、金钱豹、蛙蛙鱼、
梅花鹿、獐、、石濑、千年古樟、银杏、
红豆杉、
檀香紫檀、
水杉、猴头杉等达数十种。
经济
农业
全镇耕地面积40700亩,水田39007亩,旱地1690亩。该镇粮食生产以水稻种植为主,由于山区蓄水量大、镇、村逐年加大水利投入,注重提高科技含量,搞好品种改良工作,水稻产量连年增加,其中石芬、枫溪、防里、桥边等村委的优质稻生产闻名全县,同时镇党委、政府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走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现代农业道路,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良好势头,如新祉村、庄边村的
肉猪养殖、
母猪养殖专业村,莫尚信、赵水生等养殖规模都在年出栏1000头以上,该镇母猪养殖30头、肉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有数十家,防里村的苗木种植、堂下村的“
早春红玉”优质西瓜栽培、双源村的
杂交水稻制种、大岗山等村的竹艺品编制,各村的
麻羊、兔、鸭、鱼等畜禽的规模养殖都成了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增长亮点。
文化
风土人情
钤山镇人秉性淳厚,勤于耕作,节俭朴素,应酬之事,多尊传统礼仪。其衣、食、住、行随潮流,赶时髦。穿着由保暖型向美观型转变,追求质量好,款式新,舒适美观。饮食多以大米为主,喜食麻辣食品。住房城镇多以四至六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商品房为主,农村多为一家一户的二至三层的
砖混结构小楼。
分宜县的婚丧喜庆历来隆重,农村结婚基本沿旧,城镇花样不一,好讲排场,摆阔气。殡葬,过去礼仪繁琐,花费巨大,农村仍多以土葬为主,城里多为火葬、
火化后,骨灰有的入土,有的葬入公墓。
分宜镇人崇尚礼俗,有“人情急于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之称,还有“红喜事不请不贺、白喜事不请不怪”的规矩,对生育、婚嫁、祝寿、节日、丧葬、迁居等均有馈赠的习俗。
旅游
旅游观光、消夏避暑、科考培训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各个林场、撤并的三个乡镇政府驻地招待所环境优雅,水、电、话、路四通,且当地民风淳朴,山民古道热肠,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既可组团又可携三五朋侣出游,品山珍、尝野味、观云海、听林吼,曲径通幽处,青山碧水间,令君望峰息心,窥谷忘返。
总之,钤山,━━一块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处女地!
新余钤山镇风景秀丽,而尤以
仙女湖最具神韵。亿万年鬼斧神工的自然雕琢,千百年历史文化的洗礼积沉淀,多年来锦上添花的开发建设,赋予了仙女湖以秀丽之容和金玉之质。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而于仙女湖而言,山因水秀,山水相依,如梦如幻……据考古学家考证,在
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仙女湖地区繁衍生息。千百年来,先人们的智慧和劳作,为这方水土留下了深厚凝重的文化积淀和人文胜迹。尤其是
明朝科学家
宋应星任
分宜镇教渝时撰写的《
天工开物》,为世界科技史涂上了厚重的一笔,也为仙女湖灵山秀水平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湖区内还有
闻仙塔、
万年桥、读书台、昌山庙、
老爷庙等人文景观交织。
仙女湖原名江口水库,地处
新余市城区西南20公里,是
江西省4大水库之一,相应水域面积50平方公里,库区有大小岛屿近百座,还有40余座山峰和40余挂泉瀑,其风光秀丽,婀娜多姿。1995年,新余市政府为了开发利用其旅游资源,将截江蓄水而成的江口水库更名为仙女湖。
仙女湖秀美的湖光山色、古树名木、农舍村寨、响泉飞瀑,形成一幅幅天然图画。湖中的岛屿,姿态各异,风姿绰约。在万顷碧波的仙女湖,既可观赏水天相连、烟波浩、渔帆点点的汪洋平湖;又可领略“碧簪”星罗棋布、山水缠绵相依、湖叉曲径通幽的迷幻世界;还可轻舟漫游在蜿蜓曲拍、船动景移的湖光
水色中。
仙女湖碧波之下,蕴藏着一个神奇的世界,水下古城、水中
古桥、水底古堰、水下古石刻,堪称
中原地区一绝。四周群山连绵,林木繁茂,鸟语花香,
生态环境绝佳,资源丰富,且四季鲜果时有,土特产品丰富。
走进傣家度假村,品糯米茶,尝
香竹饭,观
傣族歌舞;步入
蒙古包度假村,吃烤羊肉、喝奶茶、骑马射箭,与
蒙古族姑娘、小伙同歌共舞,碧影岚光之中,体验神奇的少数民族风情,宛如拥抱着如诗如画的世界。带着未尽游兴,下榻群山环抱、绿树映掩、巍峨雄壮的白鹭山庄,草虫的低吟伴着轻柔的波涛、林涛,送您进入甜美的梦乡。朦胧中,您将羽化成仙,与众仙人们轻歌曼舞、缱绻无了限。
仙女湖现已开发开放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动物野趣、娱乐参与四大系列的20余处景点。特别是开发了
小龙山岛、白鹭岛、
南湾猴岛。在白鹭岛将身心融入无暇的
鹭鸟世界,在蛇岛与蛇共舞,在
龙王岛同群猴斗智斗勇,您会油然而生超然物外的惬意。还修建了水上餐馆——湖鲜舫,开发了空中飞伞、
水上飞机、水上滑板、水上摩托车、钓鱼场、天然游泳、跑马等游人参与性强,有刺激趣味的娱乐项目。仙山湖山水天下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
生态环境,使
仙女湖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使得仙女湖成为了驰名全国的城效湖泊型风景名胜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