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海(1932.02.28~2013.06.07),男,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
中国人民大学原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第十四届中纪委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86年被评为教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9年获评中国人民大学首批一级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史学科组组长等职。2013年6月7日16时30分,李文海同志因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人物简介
李文海,1932年2月28日生,
江苏省无锡市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10月至1994年6月任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1994年6月至2000年9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李文海于1949年11月在无锡参加革命,195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班研究生,1955年7月毕业。
从1955年9月到1966年,李文海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助教、讲师,并先后兼任中国历史教研室秘书、党支部委员、副主任。其间,1957年10月至1958年10月,在北京市
丰台区看丹乡榆树庄大队下放锻炼一年,1964年在
五台县阳白公社李家庄大队参加一年的"四清"运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文海同志先到江西余江
中国人民大学"五七"干校劳动。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停办。1971年3月,李文海同志调中共
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先后任理论处处长、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李文海同志回校工作。先后在清史研究所、历史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7月任清史研究所副所长。1983年9月任历史系副主任。1985年6月任历史系主任。1985年9月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1987年10月起任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1991年9月,兼任清史研究所所长。1991年10月,在中国人民大学第十次党代会上,再次当选为党委书记,同时兼任副校长。1994年6月至2000年9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李文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历史学科评审组组长、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高校理论战线》编委会主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高教学会会长等职务。1992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党的第十四届中纪委委员。
学术成果
李文海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对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
辛亥革命进行了系统、深入和富于开拓性的探讨,撰写和主编了大量著述,如《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
义和团运动史事要录》、《太平天国社会风情》、《中国近代十大灾荒》、《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灾荒与饥》、《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迈向新世纪的人文教育》、《
清史编年》(共12卷)、《
清通鉴》(与戴逸合编)等近二十部学术著作,发表《告别二十世纪的历史思考》、《近代中国灾荒与社会稳定》等论文100余篇。1990年,李文海同志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逝世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李文海同志,因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6月7日16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李文海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教育家,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第十四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原中国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历史学学科评议组组长、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史学科组组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校已成立以靳诺书记、陈雨露校长为主任的李文海同志
治丧委员会,于2013年6月13日在北京
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2013年6月23日下午,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同志追思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国际报告厅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
黄兴涛主持。
社会影响
李文海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人物评价
李文海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
历史学和党的高等教育事业。他襟怀坦白,廉洁奉公,严以律己,表现出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他谦虚儒雅,宽厚待人,博学睿智,并深受史学同行的尊敬和教职工的爱戴。他的逝世不仅是
中国人民大学的重大损失,而且也是中国历史学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他的崇高品格和卓越贡献,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中国人民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