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藩(1925年6月19日——2012年2月25日),字范生,河北霸县(今
霸州市)人,
英国约克大学电机系毕业,取得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后,又前往英国
剑桥大学取得
哲学博士。他曾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波士顿大学、
台湾省的成功大学,同时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电机系创系的系主任。
他从事
电机工程学研究,同时深具人文素养,其散文作品入选两岸三地的中学国文课本。陈之藩先生于2012年2月25日下午三点病逝香港威尔斯医院,享年八十七岁。
陈之藩,字范生,河北霸县(今霸州)人,
天津大学(今天津大学)电机系学士,
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
剑桥大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
休斯敦大学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波士顿大学研究教授;原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荣誉教授。著有
电机工程学论文百篇,《系统导论》及《人工智慧语言》专书二册,且深具人文素养,擅长写作散文;散文有《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
蔚蓝的天》、《
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时空之海》、《散步》、《谢天》、《
失根的兰花》与《哲学家皇帝》等,散文作品入选两岸三地的中学国文课。
小时候家里很穷,农忙时还要背着小镰刀割麦穗。到
春节时,和大妹妹到街头去挥毫卖春联,为的是躲上门讨债的债主。十二岁那年,考入北平进德中学就读。毕业后,再考取北平市立第五中学。陈之藩作文一向在班上是第一。高中毕业后加入军队。后来又想念书,由于当时政府只以公费奖励学生学理工,于是考上
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成为北洋大学。陈之藩非泛泛之辈,在北洋大学电机系读到一半时,对国家前途感到悲观,想改读哲学救国,就考入
清华大学哲学系,为了这事还到清华大学跟
金岳霖见过一面,最终打消这主意。
大三时听到北京大学校长
胡适一段题目为《眼前文化的动向》的广播,胡适在演讲中提出了人生的三个目标,一是用科学成果解除人生苦痛,二是用社会化的经济制度来提高生活水平,三是用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来解放思想,完成独立人格。听完这次广播之后,陈之藩产生了“几件疑问和一点感想”,遂写了封长信给胡适。胡适没有直接回复,这封信却在胡适随后在全国四十多家日报上发表的《我们必须选择我们应走的方向》一文中,作为听众回应专门摘引了出来。陈之藩对胡适的这篇文章十分信服,再度去信。
胡适也回信,两人成为忘年之交。1948年6月13日,陈之藩在
雷海宗所编的《周论》上发表长文《世纪的苦闷与自我的彷徨--青年眼中的世界与自己》,见解得到
金岳霖、
冯友兰、
沈从文的激赏,日后成为《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一书的代序。
1948年获北洋大学电机系学士,被派到台湾制碱有限公司任实习工程师,修理马达。因为陈之藩说整天修马达无聊,
李书田就叫陈之藩去编译馆自然科学组担任编审,编译一些科学小书。陈之藩的文笔受到人文科学组的
梁实秋的赏识。陈之藩亦和同好办了《学生》杂志,担任科学栏主编,却也在文艺栏翻译
英国的诗,这就是后来出版的《
蔚蓝的天》。 1954年
胡适拿两千四百元美金资助充当赴美国留学的保证金。为筹路费陈之藩写了一本物理
教科书,得到稿费后1955年春才成行留学美国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留美其间,
聂华苓在《自由中国》半月刊担任编辑委员与文艺栏主编,向陈之藩邀稿,他此时的文章即是《
旅美小简》。其中〈哲学家皇帝〉、〈钓胜于鱼〉等四篇是1955年暑假,陈之藩在纽约州普莱西德湖打工时的作品。
1957年陈之藩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科学硕士,赴
田纳西州孟菲斯基督教兄弟大学任教授,上课非常风趣,常常引起学生哄堂大笑。到孟菲斯后,陈之藩又再动笔,此时的文章即是《在春风里》。其中包括1962年2月24日
胡适去世后,陈之藩含泪以信的形式写的九篇纪念文章。
1966年的12月,他回到
台北市,
台湾中兴大学孟瑶教授邀请他到该校讲演。中兴大学的学生都慕名挤进讲堂。陈之藩以“知识与智慧”为题,汗流满面的讲了一小时,学生围着不散,只好又讲了一小时,可见当时他已文名远播。
1969年获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赴英国
剑桥大学研究,《剑河倒影》大多即是在刚到剑桥时写的,在《
中央日报》发表。
197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重返休士顿大学任教。他又曾任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
1977年,陈教授在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客座科学家(Visiting Scientist),研究
人工智能。同年任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继
高锟教授任电子系系主任,并开办博士班,培养电子工业方面的专门人才。此时的文章即是《一星如月》。
他也曾回国在成功大学(1993年-2003年)任客座教授。后再赴
香港特别行政区,任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
《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蔚蓝的天》《
旅美小简》《在春风里》《剑河倒影》《一星如月》《时空之海》《散步》《思与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