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山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麻垌镇白石村,距桂平市区35公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美的
丹霞地貌之一,山体石质属红色砂铄岩。白石山是中国道家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一洞天,号称“白石洞天”,景区面积近11平方公里。白石山双峰雄峙,东为独秀峰,西为莲花蕊,是白石山的主峰;
山麓有寿圣寺、炼丹灶、面壁僧和环山古城堡,山上有青云峡、云梯、漱玉泉、会仙观以及飞鼠岩。
白石山按地质考古学说属“中生代”,约开始于二亿三千万年前,结束于六千七百万年前。宋代开始在白石山上修建寺观,明代以后白石山成为道佛兼有的旅游胜地。
晋朝的
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
葛洪曾在白石山修炼。
历史沿革
(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一。白石洞天.历书记截为白石洞天在林州南海之南,又云和州,即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东南方向三,四十公里处.)
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二十一“秀乐长真天仙人洞府”即今之
桂平市白石山,又称白石洞天。
主要景观
白石山综述
白石山坐落在桂平市城区以南35公里的麻垌圩北面8公里处,海拔650米,为中国道家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一洞天,宋代开始在山上修建寺观,明代以后成为旅游胜地。山之东为独秀峰,孤峰插天;西为莲花蕊,又称鹅头峰,险峻奇异,是白石山的主峰。山上奇景异穴,峭拔、险峻、秀丽,凭眺生辉。
山麓上有仙宫牌坊、寿圣寺、三清观,还有环山古城堡、摩崖石刻、青玉峡、云梯、漱玉泉、
会仙观、炼丹灶、面壁僧、瘦仙岩和飞鼠岩等。白石山的奇异景观,吸引着人们前来游览。著名地理学家
徐霞客曾到此考察,写下了《白石游记》。
面壁僧
游人登山,将到山麓,可见悬崖峭壁之下有一石,高约二丈,状如人立,面朝石壁,头戴僧帽,身披
僧衣。县志上称之为“面壁僧”。昔
达摩面壁十年传为佳话,而此“僧”面壁不知几千万年矣!
寿圣寺
在白石山麓,旧名三宝殿,又称寿圣院,俗称大寺。宋嘉三年(公元1058年)动工兴建,历十年而成。寺前有用
朱砂石雕砌的牌坊,坊高七米,宽六米,上刻
熙宁元年(1068年)
赵顼敕赐题额“寿圣寺”三字和栩栩如生的八仙像。寺的前座是三宝殿,后座高阁巍峨,左右为客厅、僧舍。寺之右侧有会真观。
白石洞天石刻
寿圣寺后峭壁千仞,上刻“白石洞天”四字,每字约一平方丈,为明代末年本县
举人杨大节所书。传说他为了写好这几个大宇,付出了长达十多年的艰辛劳动。事后,他特地写了一首《纪兴诗》:“乘兴摩崖十八年,漫将名姓立崖前,山灵自有生花笔,请我狂书塞洞天。”细看“白石洞天”四字,运笔遒劲,的确有点“狂书”的味道。
漱玉泉
寿圣寺后峭壁下有圆珠池,又称漱玉泉。这是一眼方圆约二米的山泉。过去每日晨昏寺僧敲响钟鼓,泉水便会象烧开的水涌起。但据明代地理学家
徐霞客实地考察,此说纯属穿凿附会。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七月三日,徐霞客专程到白石山考察,他在游记中谈到了这件事:“峭壁下有圆珠池,水自半崖滴下者,下圆潭承之,无他异也。”按志:山北有漱玉泉,而《西事珥》与《百粤风土记》俱谓其泉闻钟鼓则沸溢而起,止则寂然,诧以为异。余谓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鸣钟鼓,非泉之闻声而为寂沸也。及抵白石,先询之三清观,再征之白石寺并漱玉之名,不知何指;而闻钟泉沸之说,山僧茫然。皆好事之言也。”经过后人的长期观察,证实
徐霞客的记述是科学的,准确的。泉水清沏见底,四时不涸,且甘甜可口。游人至此,口干舌燥,饮之不琼浆玉液。
炼丹灶
出寿圣寺往右行约一里,有个宽约百余平方米的岩洞,叫三清岩。岩洞之前有
庙宇,内供
道教尊奉的
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等三位神仙,因称三清观。洞厅一侧有洞穴,宽约一平方米,据说此洞与
北流市勾漏洞相通,
东晋有名的
道家葛洪常由此洞来往两地炼丹。至今,洞穴旁有炼丹遗迹及葛洪
塑像。
环山古城堡
登白石山巅,可见一道白色的城墙环绕半山,每隔一、二百米有城门与外面相通。城门上设定更楼。传说这道环山古城墙建于清
咸丰年间,即太平天国中期。那时,由广东天地会首领
陈开、李文茂领导的一支
起义军,沿
西江而上,攻占浔州府城,定为秀京,建立了
大成国。在此期间,
浔州府、
桂平市的地方官员只好跑到白石山,依山凭险,筑起城墙,负隅顽抗。此后这道蜿蜓曲折,有若玉带的“小长城”,便成了白石山的奇景之一。
苍玉峡
又名青玉峡,俗称洞门巷,是攀登白石、进入洞天的必经之路。峡的两旁削壁千仞,悬崖峭壁之间,一条宽仅两米,高约三、四百米的石巷穿崖而上,中有石阶。游人攀登在险陡的石阶上,仰望天空,只剩下一道弯弯的蓝线,因此又称“一线天”。
云梯
在苍玉峡之上,白玉山奇景之一,酷似高悬云端的一把梯子,因名云梯。又叫“三十六阶”,隐寓“脚踏云梯上青天”之意。梯凡一百三十六阶,系在一块长形巨崖上开凿而成的石磴,宽约一米,陡而险,足有七十度以上的坡度。游人攀登其上,一种如李白诗中所说的“山从人而起,云自马头生”的感觉油然而起。胆小者往往望而却步。
会仙观
由云梯再上数百米,有个大岩洞,洞厅内有“神仙脚印”。“白石洞天”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明代在此建造了接连五间的庙宇,叫会仙观。内供神像数十尊,均精雕细刻,栩栩如生。其中一个脸颊精瘦,双目炯炯有神,双肋肋骨历历可数,人称“瘦仙”。可惜经过“文革”动乱,所有神像已荡然无存。会仙观外有会仙亭,相传有缘份的人,可以在这里与神仙相会。
飞鼠岩
白石山以西数里有
翼手目岩。一座石山,两块如山大石互相撑持,构成“八”字形的洞口,这就是飞鼠岩。岩的四周
丘陵起伏,利于
东方蝙蝠栖息活动。岩内洞厅高50余米,宽30余米,深20多米,栖息飞鼠数以十万计。每到傍晚时分,飞鼠成群结队由洞中飞出觅食,黑压压的一大片,在空中形成一朵乌云,发出类似海涛一样的巨大响声,景象异常壮观。
文化活动
徐霞客《桂平白石游记》全文(编者注:桂平古称布山,
南梁后称桂平,为古
桂林郡、郁林郡之治所):
二十二日早,雨复淋漓不休。〔留静闻、顾仆寓浔之南门,〕觅担夫为勾漏、白石、都峡三山游。晨餐后雨止,乃发,即从驿前南渡郁江。五里,滩头村。又三里为车路江,下有石梁。梁外水发,〔小水自东南西北入郁,〕舟得而至焉。南二里为石桥村。(人家至此,惟滩头及石桥二村,众俱苍莽矣。)从此南望,白石山与独秀挺峙,若在三十里外,而土人云:“尚六十里而遥,竟日之力犹不能到。”盖山路迂隔也。由石桥村而南,苍莽中四高中洼,平地多伏莽突土之石,多分裂区汇之波。二里,得回石一壑,四面环丛,中清流,有渊坠成潭,有迸裂成隙,水石容与(闲暇自得的样子),亦荒野中异景也。(按先浔城南十五里有潦水,旷野中天然怪石其旁,水泉深碧清澄,中有巨鱼,人不敢捕,即此无疑。)更南,则汇潭更多。(疑即《志》所称南湖。)上有冈为横南墟,(或湖南之讹。)有一妇人结茅贯酒其上,去郡盖十五里矣。其东有山,自南而北垂抵此,从其西渐升而南,迸穴愈多,皆平地下陷,或长如峡,或圆如井,中皆丛石,玲珑攒嵌,下则渊水澄澈。盖其地中二三丈之下,皆伏流潜通,其上皆石骨嘘结,偶
骨裂土迸,则石出而穴陷焉。下,皆伏流潜通,其上皆石骨嘘结,偶骨裂土迸,则石出而穴陷焉。于是升涉沟,又三里,乃入山坞,则山皆纯土,无复嶙峋之石,而坞中皆禾田曲蟠四麓矣。又二里,上湖塘岭,坡陀相间,岭壑重叠。十里,抵容塘村,有潭汇水,数十家聚居山半。又南陟一岭,共二里,渡一溪桥,上岭为官坂墟。墟有一妇结茅贯酒,与横南同。郡中至此三十里,为白石山行之中道,乃餐粥茅店中。从岐东南逾岭,十里,为姚村。村亦百家之聚,依山汇水,真山中之乐墅也。渡一小溪,又南逾岭,五里,为木角村。村在白石山之北麓,去山尚十里,日有余照而山雨复来,谋止宿其处而村人无纳者。村
杨姓,俱闭门避客。徘徊抵暮,坐舍(置放舂米石碓的小棚)间拟度其夜。既而一舂傍主人启扉纳焉,为之晚炊而宿。
二十三日早饭,别木角主人,授火钱,固辞不纳。何前倨而后恭(先前倨傲而后恭谦)耶?由其东南越一岭,由岐径望白石(白石山)而趋。其山峰攒崖绝,东北特耸一峰为独秀,峭拔弧悬,直上与白石齐顶,而下则若傍若离,直剖其根。崖石多赤之色,谓之“白石”,岂不以色起耶?五里,路渐没草间。渡一溪,岭半得一
出家,傍舍植芭蕉甚盛。亟投问路,始知大道尚在西南,而此乃岐中之岐也。由其左登山,东向而上,望周塘村在路右坞中,相隔坑阪已两三重也。由土山之脊转而南,五里,度一山坳。稍东而南折,直抵山之北麓,则独秀已不可见,惟轰崖盘削,下多平突之石,石质虽不玲珑,而盘亘叠出,又作一态也。直上一里,抵崖石下。转而南,一里,为三清岩。其岩西向,横开大穴,阔十余丈,高不过二丈,深不过五丈,石俱平燥,惟左后深入而东,然低庳(bēi矮)不逾尺,所
云南省通勾漏者即指此。余谓山脉自此与勾漏南接,若此洞高峙山半,而其山四面孤悬,谓穴道潜通,夫难入而谁试之耶?右壁尽处有穴大如管,泉自中滴下,悬四五尺,僧布竹承之,清冷异常。下丈余,汇为一潭,不甚深澈,指为“龙潭”云。岩内有一石如,卧可为榻,坐可为几。岩列三清像,故以“三清”为名,即白石之下洞矣。又南半里,为大寺。甚古,后倚崖壁,有观音堂甚敞。其左峭壁下有圆珠池,亦水自半崖滴下者,下甃圆潭承之,无他异也。按《志》,山北有
漱玉泉,而《西事珥》与《百粤凤土记》俱谓其泉暮闻钟鼓则沸溢而起,止则寂然,诧以为异。余谓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候泉而鸣钟鼓,非泉之闻声而为沸寂也。及抵白石,先询之三清观,再征之白石寺并漱玉之名,不知何指,而闻钟泉沸之说,山僧茫然。洵皆好事之言也。寺僧为茗,余急于会仙之胜,即以行囊置僧舍,不候茗,由后寺南循崖壁行。已东转而上,入石峡中。其峡两峰中剖,上摩层霄,中裂骈隙,相距不及丈,而悬亘千余尺,俱不即不离,若引绳墨(墨线、墨汁)而裁削之者,即俗所夸为“一线天”,无以过也。磴悬其中,时有巨石当关,辄置梯以度,连六梯,始逾峡登坳。坳之南北,俱犹重崖摩夹。乃稍北转,循坳左行,则木盘云,丛篁荫日,身度霄汉之上,而不知午日之中,真异境也。至是东嶂稍开,始见独秀峰在东北,而东南坞中又起一峰,正与独秀对峙,而高杀其三之一,〔宛然莲蕊中擎,但四面为诸峰所掩,惟此得睹全体耳。〕又北攀悬崖而上,木根交
络石间,为梯为絙(gēng粗索),足蹑手缘,无非此矣。已转一壑,有涧自顶西向坠峡,累潭捣穴。由峡右复悬梯上登,宛转三梯,遂行平冈间。其外乃万丈下削之崖,其内即绝顶漱根之峡,内外皆乔松丛木,一道深碧,间有日影下坠,如筛金翠,闪映无定。出林则凿石成磴,又植竹回关,跻磴转关,而会仙之岩岈然南向矣。其岩皆黄赤之石,上下开窟,而内渐凑合,旁无氤之窍,上无滴沥九乳,与下岩同;而地位高迥,境路幽去。五里之云梯杳蔼,(自大寺来,约有五里。)千秋之鹤影纵横,非有栖霞餐液之缘,谁得而至哉!时已过午,中有云,钥已久,灶无宿火,囊乏黄粱,无从扫叶煮泉,惟是倚卧石,随枕上之自寐自醒,看下界之云来云去。日既下舂,炎威少退,乃起,从岩右蹑削崖,凌绝顶。崖虽危峭而层遥,盘隔处中有子石,圆如鹅卵,嵌突齿齿,上露其半,藉为丽趾(脚踩踏)之级,援手之阶。不觉一里,已腾踊峰头,东向与独秀对揖矣。盖此峰正从浔州来,所望独秀峰西白石绝顶,而独秀四面耸削如无柱,非羽轮不能翔其上。(
粤西三独秀,而桂城最著,)柳州面一,梯峡上跻,颇如太华三峰,上分仙掌,下悬尺峡,透险危。此真青柯嫡冢(zhǒng坟墓),他未见其比也。何者?桂、朔、柳、融诸峰非不亭亭如碧簪班笋,然石质青幻,片片如芙蓉攒合,窍受蹑,痕受攀,无难直跻;而此则赤肤赭影,一劈万仞,纵覆钟列柱,连轰骈峙,非披隙导,随其理,不能排空插翅也。〔独秀、莲蕊二峰,为此峰门户,其内环壑深堑,亏蔽日月,重冈间之,人无至者。〕坐眺久之,乃仍下会仙。别岩而下,历三梯,三里至峡坳上,见峡左一石,倚崖而起,上并崖端倚云,下有线罅透日。急贾勇穿其中,则其隙不即不离,仅容侧身而进,其上或连或缺。既而渐下,南转出罅,则飞石上下悬嵌,危不可跻矣。返出峡坳,见倚石之侧,复有一道上出石端,用悬殊甚,乃流沙滚溜而成者。心益不能已,复攀根引蔓而登。跻其端,诱入石阙中,则倚石西尽处也,与前崖夹而成阙。穿阙而南,则飞石南悬之上也,瞰前罅正在其下。遂攀登倚石之顶,则一台中悬,四崖环峙,见上又或连或缺,参错不齐。正凭眺间,闻
雷声殷殷,仍下峡坳,历六梯,一里西出峡,又一里,北返大寺。亟问餐于僧,濯足于泉,而雷雨适至。先是,余下至上梯,遇寺中肄业(即未完成学业)诸生,见余登岩久不下,亦乘兴共登,至是未返,困于雨。而平南有
乡贡梁凌霄者,开绎帷寺中,见余辄有倾盖(朋友相遇
余切交谈)之雅,为之挑灯夜谈。中夜雷雨大奋,卧室淋漓。
二十四日作诗与梁君别,各殷勤执手,订后期焉。西向下山,望罗丛岩在三十里外,初欲从此而南趋郁林。及一里,抵山下,渡小蔂。又西二里,过周塘,则山谷回互,罗丛已不可见。问其道,多未谙者。云须南至麻洞墟,始有路西行。又南三里,路分为二,大道由东南上山,岐径由西南涉坞。余强从西南者,一里,逾一岭,渐不得道。二里,南行山莽间。又一里南下山,始有路自西北来,随之东南去,由坞出山夹中。二里,抵干冲,始值北来大道,山始开。有小溪自东而西,又有自南向入之者。涉涧,随南水而上,村落依焉。于是山分东西两界,中则平畴南衍,深溪北流。西南二里,过一独木桥。又南三里,山坡突处,麻洞墟在焉。是日墟期,时已过一独木桥。又南三里,山坡突处,麻洞墟在焉。是日墟期,时已过午,乃就垆(酒店)而餐。其西有岐,西向逾山为高塘路,觅高塘趁墟者问之,言:“由此至罗丛岩尚五十里,高塘未得其中火,欲西北渡
郁江乃至。”余闻之怅然,姑留为后游,遂南随散墟者循西界山而趋。五里,有村连聚于东界大山之下,犹麻洞之聚落也。又南,山坞稍转而西,仍南共五里,为石马村。村倚西麓,有石倚东麓,若马之突焉。西麓之后,其上石峰突兀,是为穿石寨。土人言其石中穿,可透出山后,余望而未之见也。又南五里为大冲,聚落环倚西麓。于是坞穷畴转,截山为池,回坡为田,遂复向山坳矣。由大冲上行,又五里,路出马头岭之南,过
山脊。其水北流者,经干冲由车路江入浔;南流者,经都合入秀江,北转高塘、罗行而入郁。出坳,复东南得平畴,山仍两开。五里,宿于中都峡。
二十五日由都峡南行,二里,渡一桥,有岐从东南随水登坡,一里为回龙墟,墟犹未全集也。坡南水复西南去,渡板桥,更南三里,则坞穷而上岭。逾
岭南下,一里出山,则山坞复开。南行三里,为罗播村。东渡一溪,逾小岭,又涉一溪,共一里,南向登山甚峻,曰大山坪,又曰六合岭。从其上北眺浔州西山,远在百里外,而东有大山屏列,西南亦有高峰,惟白石反为东北近山所掩不得见。平行其上二里,出南坳,岭头丛木密。从其右行,又一里下山。又一里,山壑四交,中成奥谷,有小水自东而西。越其南,从中道复登岭,一里,逾而东,入山峡。峡北麓堰水满坞,浸山谷。乃循峡沿水东入南转,一里渐升,水亦渐涸。复逾山坳,路循岭右升分岭界。二里,复下渡
山脊,路循岭左一里,下核桃岭,则有大溪自南而来,至此西折去。〔即浔郡西绣江上流也,发源自平山墟,乃
大容山西北水。大容东西有两绣江:一南自广东高州,北至北流县,合大容东南水,经
容县注于郁,此容县绣江也;一即此水,为浔上流之绣江。〕路循溪向东南逾二岭,共三里,涉流渡江。其水及腹,所谓横塘渡也,浔州南界止此,
江南即郁林州属,为梧西北境焉。由江南岸复溯流逾岭,里始有
聚落,时已过午,遂就炊村庐。炊饭毕,山雨大作,坐待久之。逾小岭而南,村聚益连络,所谓白堤者是,亦深山之奥区也。过墟舍,取中道渡小桥,溯桥右南行八里,误从路旁小岐西入,得大寨村,遂投宿主人李翁家。翁具酒烹蛋,山家风味,与市邸迥别。
——录自上海古藉出版社1980年版《
徐霞客游记》卷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