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苇东北亚种(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Emberiza yessoensis continentalis)属小型
鸣禽。体长约15厘米。形态和大小与
苇鹀近似,其区别在于头和喉部黑色,颈和呈
栗色。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为圆锥形,与
燕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体羽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主要以
禾本科种子、少量米粒、一些
豆科种子和大量的鳞翅目
昆虫幼虫、
鞘翅目昆虫及
淡水螺为食。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
俄罗斯,
日本,中国
黑龙江省、
吉林省、
河北省、
山东省、
江苏省和
福州市。
雄性成鸟(夏羽):整个头部、颏和喉均黑色,具不大明显的棕白色眉纹;后颈和上背
栗色;背和肩羽栗褐色而具黑色和锈色斑纹;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小覆羽灰褐具栗色羽缘,中和大覆羽黑褐而具宽阔的栗色羽缘及大型黑色羽干斑;小翼羽和初级覆羽暗褐色;飞羽角褐色,初级飞羽具较窄的棕栗色羽缘,其余飞羽具宽的栗红色羽缘,内侧次级飞羽还具大型黑色羽干斑;中央一对尾羽栗红具褐色轴斑,其余尾羽黑褐具栗色窄缘,最外一对尾羽的楔状白斑,由内先端斜贯外翈基部;次对尾羽白斑较狭长,从内翈先端靠近羽轴并延至尾的1/3—1/2处;喉与颈侧间杂以白色;下体余部棕白色,胸部沾
栗色,两胁有锈褐色纵斑;尾下覆羽,翼下覆羽和腋羽均白色。
雌性成鸟(夏羽):色似雄鸟,但头部黑褐而具锈栗色斑纹;眉纹宽,黄白色;颏和喉黄白色,颧纹黑色。
雄性成鸟(冬羽):头和上体的栗色羽缘特别发达,部分遮盖头和背面的黑色,使上体呈浅栗色;颏和喉的黑色部分具棕灰色羽缘。
红颈苇鹀栖于芦苇地及有矮丛的沼泽地以及高地的湿润
草甸。越冬在沿海沼泽地带。东北
亚种栖息于
松嫩平原的
松花江和
嫩江沿岸地带,多生活在长着各种柳丛、小灌丛和水草的沼泽地和附近生长着各种各样草丛的地方,尤喜生活在草甸等处;也见活动于
洮儿河北岸长有
蒌蒿、小叶蒿和
苔草的月亮泡草甸中。
4月末始见大量的红颈苇鹀从
山海关区等地的方向迁来。飞行力弱,多作短距离飞行,飞行不远就停息在较高的枯萎蒿杆上鸣叫。5月上中旬多成对活动,常见雄雌鸟互相追逐,并常见雄鸟在固定巢区鸣叫。鸣叫时站在柳条或
蒿草尖上,以早晨鸣唱最烈。鸣声尖锐,单调而重复,在百米之内均能听到。性极机警,遇人立即飞出或隐藏于灌丛中。根据繁殖期食物主要是
禾本科种子、少量米粒、一些
豆科种子和大量的鳞翅目
昆虫幼虫、
鞘翅目昆虫及
淡水螺等。
5月中旬开始筑巢,巢建于塔头草甸的
蒌蒿和
苔草基部。巢底部呈半卧地式。巢较隐蔽,如果不遇
雌鸟从巢中飞出,很难发现。巢呈碗状,由小叶草干茎或蒿干及马尾构成。 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每窝产卵5枚,卵椭圆形,呈石板
蓝色,上具紫褐色点斑和细纹。卵的大小为17.1mm×13.6mm;卵重平均为1.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