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初期,设立了
五经博士职位,这些博士使用的经典原本是隶书书写,因为隶书是当时的通用文字,所以被称为今文。后来,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经典,或是藏在墙壁里的书籍,它们的文字被认为是
刘歆创造的,使用的是汉朝之前的大篆字体,因此被称为古文。这两种文本的文体不同,就像现代的不同版本一样,表面上似乎没有什么争议的价值,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今
文言文之间的争论可以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式上的争论主要在于文字的不同和篇章数量的差异,比如《
尚书》就有今文二十九篇和古文四十五篇的区别。此外,篇章顺序的排列也是争论的一个焦点。今文家将《
诗经》、《尚书》、《
礼记》、《
乐经》、《春秋》、《
周易》按照内容的深浅程度排序,而古文家则是按照这些经典的形成时间来排序。这种不同的观点导致了双方的分歧。下面是两种学派的主要区别:
1. 崇拜
孔子;2. 尊孔子为受命之素王;3. 视孔子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4. 认为孔子通过托古改制的方式进行了政治改革;5. 认为六经是由孔子所著;6. 主张以《
公羊传》为主要经典;7. 属于经学派;8. 经典的传承大多有据可查;9.
西汉大多数都在官方设立的学校里教授;10. 盛行于西汉时期;11. 批判
文言文经传为
刘歆伪造的作品;12. 现存的今文作品包括《仪礼》、《公羊传》、《
穀梁传》及《
韩诗外传》;13. 相信《纬书》,认为其中保存了一些
孔子的微言大义。
1. 崇拜
周公;2. 尊孔子为先师;3. 视孔子为史学家;4. 认为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5. 认为六经是古代的历史资料;6. 主张以《周礼》为主要经典;7. 属于史学派;8. 经典的传承不太清楚;9.
西汉多数在民间流传;10. 盛行于
东汉时期;11. 批判今文经传为
秦始皇焚书之后的残缺之作;12. 现存的
文言文作品包括《毛诗》、《周礼》、《左传》;13. 批评《纬书》为虚妄之说。
古今文家的形式之争主要体现在以上几点,其他方面的争论并不重要。而在内容上的争论,今文家以《
公羊传》为中心,强调通过渐进式的改良来改革社会,类似于今天的保守派,主张从小康逐步迈向
大同市。而古文家则以《周礼》为基础,主张通过激进的革命方式来改革社会,类似于今天的激进派,主张直接实现太平。汉代的学者如
董仲舒、
公孙宏等人,推崇《春秋公羊传》,因此他们的
社会改革采用了渐进式的方法,倾向于妥协,如董仲舒提出的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政策,以及取消奴隶制度等措施,但这些改革并未取得显著成效。相比之下,
刘彻的改革力度更大,尽管如此,这些改革仍然未能解决社会问题。
司马迁曾经批评
公孙弘说:“公孙弘作为
丞相,穿着粗布衣服,饮食简单,为天下做出了表率。然而这对风俗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逐渐趋向于
功利主义。”
古文运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文学主张。第一阶段的先驱包括
隋朝的
王通,他明确提出了复古的方向;初唐时期的
陈子昂,他提倡风雅兴寄,发出了革新的号召;
柳冕建立了道统文学,认为尧舜禹汤周孔都是文学家,宗经尊圣,以
儒家为文学标准,儒道结合再加上文学,使得经史成为了文学的正宗。第二阶段的中唐时期,
韩愈和
柳宗元在继承和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全面提出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从单纯的复古转向了实际的创新。他们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思想纲领,强调散文的社会实用性和政教功能。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肯定了文学的表现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他们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同时也提倡创新。第三阶段的
北宋时期,
欧阳修、
苏轼等人继续推动散文革新运动,形成了宋代散文的繁荣。苏门六君子虽然才华不如前三人,但他们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元末明初,
朱右编选了《八先生文集》,
茅坤随后编纂了《
唐宋八大家文钞》,从而确立了“唐宋八大家”的名称,成为后代作家效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