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洺县
今河北永年县的古行政区划
西汉时在今河北永年区西部置易阳县(故城县在今临关西部之西阳城乡(包括东阳城、南阳城、北阳城和戴庄),属赵国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省入邯郸县拓跋宏时,于北中府城复置易阳县(治所在今临洺关镇)。建义初(528年)为易阳郡治。天平初(534年)易阳废郡,易阳县改属魏郡。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临洺县为镇入永年县。隋开皇十年(590)置,属磁州。现所在地今河北永年县(临洺关)。
境内有石北口仰韶文化遗址、西召庄西汉墓群、朱山摩崖刻石、娄山唐太宗石垒、中召庄泉亭古寺、号称‘燕赵第一境’的观音阁、战国赵王陵。
临洺十景
一:北河春柳;北河,指洺河。洺河亦称洺水,古称寝水、千步水、漳河。临洺镇北临洺河而得名。古时,洺河两岸杨柳千垂,每至春暖花开之际,层层绿荫胜似“隋堤”之境(隋堤,隋炀帝时筑,在今扬州市,渠两堤遍植杨柳,得名)。
二:南寺清泉;南寺即泉亭寺。泉亭寺:在临洺关镇西五里中召庄村南。旧志称:镇地掘井必三丈乃及泉,唯寺中地掘二尺即得水,内有莲池,水泉常溢。寺有古井尚存。又名红鱼寺。民间相传原为战国时赵王香火院。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邑人李养冲李芳莎父)曾重修。
三:龙潭月影;据传,龙泉村西北有泉成潭,水注洺河,因得村名。龙泉驿区之水涝不涨,旱不干,泉通东海龙王居所,故在水畔有龙泉寺一座。
四:佛阁灯光;佛阁即观音阁,位于今临洺关南街。传始建于北魏,隋唐时重修。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观音阁碑记》载:“所载自汉唐以来,临洺为县,旧有十景,佛阁灯光居其一也”。
五:赵陵秋草;赵陵即赵王陵,为赵国国君的陵寝,分布于今邯郸市西北,共有陵台五座。位于永年区境内的张窑、温窑陵台即为赵王陵。虽经历两千三百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保存完好,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六:翠柏连云;指聪明山之风景。明代以前,聪明山殿宇林立,松柏掩映,云烟依稀,静闻天籁,可谓洞天福地。相传,聪明山盛产茯苓,久服轻身,延年益寿。
七:信宫故址;《史记·赵世家》载:“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惠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十九年(公元前307年)春正月又云:“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信宫的功能是朝会诸侯,且同檀台同在一地,信宫后称信都县。信都作为赵国陪都,在今永年阳城一带。
八:檀台反照;《史记·赵世家》载:“魏献荣,因以为檀台”,《史记集解》曰:“襄国县有檀台”。东汉魏晋时檀台遗址在襄国境内。而至隋唐,“檀台在洺州临洺县北二里”。《括地志》云:“檀台在洺州临洺县北二里”。檀台故址汉时属襄国,唐属临洺县,今属永年区,与信宫同在一地。
九:居士遗庵;庞庄亦称庞庄铺,庞庄铺在临洺南二里处,为唐时村庄,清代曾作通讯铺,今废。有‘丹霞山一掌渡凌霄’之传说。
十:唐垒寒烟。狗山,古称狗山,位于临洺关镇偏北3.5公里处。和永年明山朱山同为太行山余脉,主峰海拨219米,据《广平府志》载:“狗山今之大娄山,山势崇广,怪石嶙峋,上有古刹”。《元和郡县志》称:“唐武德五年(公元662年)李世民亲总戌讨刘黑闼于此立营”。现尚存营垒基址,人称“唐垒”、“太宗垒”、“驻山”。
《临洺志》
小引
李芳蕰(承蜩)
澄文考献抚疆域者职也至於采摭琐屑词琢
句则腐儒事耳何敢言志况疆域田赋载在邑乘
重复之谓烦其可割裂乎又何必志识者风之曰
无德无位无识无乃越乎然亦不须解嘲也犹
是洺人耳在洺言洺过有可原请以质之高雅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临洺十景
《临洺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