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颊蜂虎
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生物
蓝颊蜂虎(学名:Merops persicus)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鸟类。嘴形细长而下弯,先端尖,嘴峰有棱脊;鼻孔裸露;初级飞羽10片;尾羽12片;体羽质密、正常且无纵纹;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长且端部形狭或尖削,脚细弱,中趾与外趾至少连结至基部第二个关节,与内趾则仅于基部的第一个关节并连;翅长而尖,第一片飞羽细小,第二片最长。羽色艳丽,颊蓝绿色显著,两性相似,幼鸟似成鸟。生活于村庄附近丘陵林地;树栖性;以空中飞虫为食,特别喜吃蜂类;在山地土壁挖隧道为巢;卵形颇圆,白色。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蓝颊蜂虎
【拉丁学名】Merops persicus
【命名时间】Pallas, 1773
【英文名称】蓝色cheeked 楠迪·宗拉维蒙eater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2021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外形特征
蓝颊蜂虎身长27-33cm,翼展46-49cm 体重38-50g。其中央尾羽甚延长且较狭细,其超出侧尾羽的长度远超过跗的2倍长度;尾和腰蓝色;喉栗色且色淡。眼先、后及覆耳羽黑色;其下以及一狭形眉纹淡蓝绿色;自额至背及翅表辉绿色;颊蓝绿色显著;腰及尾上覆羽、尾羽表面呈铜绿色;中央尾羽末段近黑色,侧尾羽内缘以淡红栗色;初、次级飞羽具淡黑色羽端,最外侧几枚的外翈及最内侧几枚的暴露部分呈淡绿色;翅底面呈橙褐色。颏鲜黄色;喉鲜栗色;自胸以下浅黄绿至浅绿色;尾下覆羽银蓝色。幼鸟上体羽色缺乏光泽;下体喉部栗色较淡,其下呈较多的淡蓝色,少绿色。中央尾羽未延长且缺乏狭形的羽端。
虹膜玫瑰红色;嘴黑色;脚暗褐色;爪黑色。
生活习性
结群活动于较开阔的近水地带、耕地附近、林缘、村庄周围。黄昏或雨后初晴时大群回飞于空中追捕飞虫,尤其在有繁殖白蚁纷飞时捕食最频繁,上、下颌拍击之声可密密听到;平时也栖于秃枝上、电线上,俟机袭捕飞虫。飞翔姿态优美,状若燕子。鸣声悦耳,似带颤动的口哨声,有若“triirp”,常边飞边鸣。
主要以昆虫为食物,包括蜂类、差翅亚目、小甲虫及其他昆虫;还包括蜜蜂属、黄蜂、蝉、蛾、蝶类、白蚁等。
生长繁殖
每年繁殖期约在4—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路旁岩坡上或河谷岸边上崖上,掘洞为巢,繁殖期它们就在这些环境上空或大树上飞翔捕食或栖息。常有多对的鸟在同一小区内作巢洞,巢洞挖于山坡垂直的河岸或沙质的峭壁。挖直径约30—40 mm、深约0.5—2 m的水平隧道于林缘山坡沟壑或路旁的沙土壁上,多年使用,一处壁面常见多个巢洞零散分布。卵室一般无垫物。每窝产卵4一7枚,卵白色,形状为卵圆形或圆形。雄鸟和雌鸟轮流负担营巢、孵卵和育雏任务。雏鸟为王冠性。
亚种分化
(2种)  1. Merops persicus chrysocercus分布于撒哈拉沙漠西部边界,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乍得,冬天到撒哈拉以南非洲。   2. Merops persicus persicus分布于埃及包括尼罗河三角洲,以色列土耳其,南到波斯湾里海咸海巴尔喀什,阿富汗,印度(新德里古吉拉特邦);冬季主要在热带非洲东部。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名称类别
保护级别
分布范围
外形特征
生活习性
生长繁殖
亚种分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