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僧目(学名:
佛法僧目),
鸟纲下的一目,因鸣叫声与
日语中“佛、法、僧”三字的发音相似而得名。截至2024年,《全球物种目录》(COL)记录,
三宝鸟目下有6科共35属185种,遍布于全球
热带和
亚热带区域,少数见于
温带。
中原地区有3科11属23种,除少数种类外多见于南方各地。中国传统手工艺“点翠”中的“翠”字,指的就是佛法僧目下
翠鸟科鸟类的羽毛。
佛法僧目体长从10厘米到160厘米不等,是色彩多而鲜艳的中小型攀禽。嘴形多样,直而强或细而弯,头大而颈短,两翼多宽长。营巢于
树洞、岩壁或建筑物的缝隙中。食物主要包括鱼、虾、蜊蛄或其他水生昆虫,也有部分种类会
捕食其他小型陆生
脊椎动物,如蛇、蛙、鼠类甚至
益鸟。温带地区部分种类具有迁徙行为 。
截止2024年,
佛法僧属目下许多物种被收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1个野外灭绝(EW),4个极危(CR),12个易危(VU),27个近危(NT)。主要通过
栖息地和水源保护及管理、立法等措施进行保护。2021年,佛法僧目下有12个物种被列入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佛法僧目下11个物种被列入了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命名与分类
Coraciiformes由两部分组成:“Coraci”和“-iformes”。其中,“Coraci”来源于
希腊语中的“κορακις”(korakis),意为“鹤”或“鹭”,而“-iformes”是一个后缀,用于表示某一类生物具有相似的形态或特征。因此,Coraciiformes可以被理解为具有类似“κορακις”形态特征的鸟类。中文命名佛法僧目,这个命名与佛教文化有关。佛、法和僧,一直被看作是佛教三宝。佛法僧目鸟类,鸣叫时所发出的声音,与日语中“佛、法、僧”(bao hao sao)三个字的发音相似。因此而得名。
佛法僧目鸟类的传统分类存在一定分歧。最初,佛法僧目有9科,分别是
翠鸟科(Alcedinidae)、
短尾鴗科(Todidae)、
翠鴗科(Momotidae)、
蜂虎科(Meropidae)、
佛法僧科(Coraciidae)、
鹃鴗科(Leptosomatidae)、戴胜科(Upupidae)、
林戴胜科(Phoeniculidae)和
犀鸟科(Bucerotidae)。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佛法僧目内部关系,对其分类进行了修订,佛法僧目被划分为翠鸟科、短尾科、佛法僧科、翠鴗科、蜂虎科、地三宝鸟科(Brachypteraciidae)和
鹃𫁡科共7科。戴胜科独立出来形成
戴胜目(Upupiformes),包含戴胜科和林戴胜科;犀鸟科独立形成犀鸟目(Bucerotiformes)。
21世纪的现代分类更加精细,基于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证据的综合研究,佛法僧目通常被限定为
翠鸟科、
短尾鴗科、
佛法僧科、
翠鴗科、
蜂虎科、地鴗科共6科,而鹃三宝鸟科则脱离出来单独形成了鹃鴗目(Leptosomiformes)。截至2024年,全球物种名录(COL)记录,
三宝鸟目下有6科共35属185种,中国有3科11属23种,除少数种类外多见于南方各地。
起源演化
佛法僧目是一个混合的分类,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包括所有非离趾型鸟类的一个大类,其中还包括鹦形目、
鹃形目、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科、鸦形目、鴷形目等类群。这些目与
雀形目被认为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分化而来,而这个祖先与
麝雉有密切关系。对于该目的分类,基于分子生物学分析,数据表明佛法僧目可以被分为一个基础群体。
形态特征
佛法僧目体长从10厘米到160厘米不等,是色彩多而鲜艳的中小型攀禽。
嘴形多样,直而强或细而弯,头大而颈短。例如,
白胸翡翠、
鹳嘴翡翠喙粗长,
蜂虎科各种喙细而弯。鼻孔位于喙基与羽区交界处,与其他目鸟类不同,绝大多数无嘴须,
棕胸佛法僧(Coracias benghalensis)则是例外,其有短的嘴须。
两翼多宽长,雌雄大多同色,或略有区别,体羽常具有结构色,羽色鲜艳明快,大多两性同色,例如
普通翠鸟颈侧有大块白班、头背蓝绿色,体羽具翠蓝色小横斑;绿喉蜂虎头
栗色、喉蓝绿色、腹部具绿色横纵纹。第四、五枚次级飞羽正常排列或间断排列。尾多为平尾或圆尾,有的中央尾羽延长,极具特色,例如
栗喉蜂虎、
彩虹蜂虎中央尾羽延长。
脚短,并趾足。4趾3前1后,即呈三趾前一趾后,第三趾、第四趾之大半相连结,第二趾、第三趾两趾则与基部相愈合。跗短,前缘被
盾鳞,后缘被网鳞。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佛法僧属目鸟类遍布于全球
热带和
亚热带区域,少数见于
温带。
中国境内
佛法僧属目鸟类除少数种类外,多见于南方各地。
栖息环境
佛法僧目多数种类的生活环境多样,从高山至平原,江河湖泊周围,也有一些出现在
城市公园等人工环境中。喜栖息在近水域的林区,如
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栖息在森林溪流、平原河谷、水塘甚至城市公园水体等缓流的小型水域;
冠鱼狗(Megaceryle lugubris)、
斑鱼狗(Ceryle rudis)、
蓝须夜蜂虎(Nyctyornis athertoni)、
绿喉蜂虎(Merops orientalis)、
蓝喉蜂虎(Merops viridis)和
蓝胸佛法僧(Coracias garrulus)等则分别栖息在林间溪流、山脚河流、湖泊或水塘等岸边,低山至平原的溪流、河湖、水塘等较开阔水域边,林中河边的土壁上,疏林、竹林至城镇绿地,开阔地以及河岸等土壁洞中或
树洞里;
三宝鸟(Eurystomus orientalis)则栖息在混交林和阔叶林及林缘、河谷等高大
乔木上。
栖息地海拔同样因物种而异,例如
白额蜂虎(Merops bullockoides)栖息于海拔1400-2000米的草原地区;
白胸翡翠(
翡翠属 smyrnensis)栖息于海拔0-2300m的近水域森林中;
蓝腹佛法僧(Coracias cyanogaster)则栖息于海拔不高于50m的稀树草原或森林边缘地带。
佛法僧目鸟类大多喜欢潮湿的环境,但栖息地温度因物种而异,例如
斑鱼狗(Ceryle rudis)栖息于
热带地区;
绿眉翠鴗(Eumomota superciliosa)栖息于
亚热带、
温带地区;白腹鱼狗(Megaceryle alcyon)栖息于温带地区。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这些鸟类大部分是单独或成对活动,善于在空中飞行
捕食,且空中飞行常是持久性的,通常长时间观察水面,发现猎物后会立即扎入水中捕获,或者在水面上方飞行捕食。如
普通翠鸟常站在水边树桩或岩石上长时间注视水面,发现猎物时立即迅捷地扎入水中捕获。它们捕获猎物后通常会将猎物带回
栖息地,摔打后整条吞食。
佛法僧目鸟类的食物主要包括鱼、虾、蜊蛄或其他水生昆虫和小型动物,也有部分种类会捕食其他小型陆生
脊椎动物,如蛇、蛙、鼠类甚至
益鸟。如
蜂虎科用长而略弯曲的喙来从空中抓蜜蜂或其他昆虫,有毒的刺会在被吃掉之前撕掉,其每天可能需要捕捉200多只昆虫来维持自身及其
早成雏的生活。
沟通行为
佛法僧目鸟类的有些叫声相当刺耳,有些则柔和得如同口哨声或嘶嘶声。叫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单音节的,有颤音、嘈杂声或鸣叫声,还有混杂无章的音符组合。这些叫声有的从栖息处发出,有的则在飞翔时响起。一些特定的叫声可能与求偶、交配或领地划分有关,而另一些则似乎只是日常活动的一部分。例如,
雄性白喉翠鸟科(
翡翠属 smyrnensis)繁殖期会发出音调2-4千赫的“KRICH-KRICH”的叫声,频率为每秒2-4个
音节。而
斑鱼狗(Ceryle rudis)在求偶时,会发出重复的“吱吱嘎嘎”的声音;宣告领地时的呼叫包括焦虑呼叫,低音调的“jerp”,和威胁呼叫,断音的“chiker ker”。
节律行为
日节律
佛法僧属目鸟类大多为日行性(白昼活动)鸟类,但也有一些特例。例如
钩嘴翠鸟(Melidora macrorrina)是夜行性物种 ,主要在夜间进食。
季节节律
佛法僧目下大多数物种永久地居住在一个地区,例如白胸翡翠(
翡翠属 smyrnensis)、
蓝顶翠鴗(Momotus coeruliceps)、
埃塞俄比亚蜂虎(Merops lafresnayii)等。
但
温带地区的一些物种会在冬季向
热带地区移动。例如,
蓝胸佛法僧(Coracias
松鸦属)属于迁徙“狂鸟”,在中国只分布在新疆北部、西部和
天山, 但是它们能在各
大洲间进行长距离迁徙,从欧亚的繁殖地,飞越1万千米到达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春天再重复这一旅程。
黄喉蜂虎(Merops apiaster)在中国新疆为
夏候鸟,4月末或5月初迁来,5月上中旬开始生长繁殖。至8月中旬结束繁殖,9月迁离。
社会行为
许多
佛法僧属目的鸟类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它们以合作繁殖为基础,以小群进食并以群体筑巢。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佛法僧目鸟类繁殖时间存在差异。
温带地区物种在春季和夏季繁殖,例如
蓝腹佛法僧(Coracias cyanogaster)在4-7月繁殖、
绿眉翠鴗(Eumomota superciliosa)在3-5月繁殖、
黄喉蜂虎(Merops apiaster)在5-7月繁殖。
热带地区物种可全年繁殖,或在猎物最丰富时季节性繁殖,例如
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一年会生2-3窝,一窝繁殖期为4月初,另一窝在7月,有时会在10月初生最后一窝。
在繁殖季,佛法僧目鸟类通常会进行特定的身体摆动,并发出声音来吸引配偶。例如,
蓝喉蜂虎(Merops viridis)雄鸟通过向
雌鸟“进贡”食物来博得
雌性青睐。雄鸟叼着食物飞到雌鸟所站的枝上摇头晃尾,吸引雌鸟注意,这时枝上的雌鸟在点头示意,于是雄鸟叼着食物一步一步地移到雌鸟旁边,将食物递进雌鸟口中,雄鸟在成功提供食物给雌鸟后,迅速展开双翅,促使二者完成交配。
营巢行为
佛法僧目鸟类两性通常共同承担筑巢任务。其为洞巢鸟类,洞穴可能是
树洞、河岸或墙壁上的洞或裂缝,也可能位于岩石之间,或者是在地面上挖出的坑道,或者是被遗弃的白蚁巢。
产卵孵化
佛法僧目的鸟类通常产卵2到9枚,
热带物种产卵较少,卵通常是白色的,已记录到一些较小
种群的孵卵期为18到22天。例如白腹鱼狗(Megaceryle alcyon)平均每次繁殖产7枚卵,孵化时间为23-24天;
彩虹蜂虎(Merops ornatus)平均每次繁殖产4-5枚卵,孵化时间为22-31天。其中
翠鸟科、
蜂虎科、
短尾鴗科和翠鴗科的鸟类通常雌雄
亲鸟共同参与孵卵。
育雏行为
佛法僧目中绝大多数种类的双亲在繁殖期都参与营巢、孵卵、育雏。
早成雏大到可以飞翔时,亲鸟可能会禁食几天以鼓励雏鸟离开巢穴。雏鸟离巢后,一些物种会教雏鸟
捕食。例如,带翠鸟(Megaceryle alcyon)会将死去的猎物扔进水中,让雏鸟练习潜水。
此外,还有一些鸟种是合作繁殖者。例如
笑翠鸟(Dacelo novaeguineae),一对雌雄笑翠鸟有一到几个协助者帮助它们保卫领地和喂养雏鸟。协助者通常有血缘关系,是前几窝的年轻成鸟,可能会在巢穴中协助几年,可以大大提高
早成雏的存活率。
保护情况
种群现状
截止2024年,
佛法僧属目鸟类种群数量整体处于下降趋势,其中111个物种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例如
冠翡翠(Todirhamphus australasia)、棕背
三趾翠鸟(Ceyx rufidorsa)、
阔嘴翠鴗(Electron platyrhynchum)等;51个物种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例如白腰翡翠(Caridonax fulgidus)、
钩嘴翠鸟(Melidora macrorrhina)、蓝胸蜂虎(Merops variegatus)等;13个物种种群数量趋于上升,例如
白胸翡翠(
翡翠属 smyrnensis)、
土岛翡翠(Todiramphus gambieri)、蓝头佛法僧(Coracias abyssinica)等;另还有10个物种种群数量未知,例如
斑鱼狗(Ceryle rudis)、阿鲁仙翡翠(Tanysiptera hydrocharis)、粉蜂虎(Merops malimbicus)等。
保护等级
2021年,赤须
蜂虎科(Nyeiyornis amictus)、
蓝颊蜂虎(Merops persicus)、
斑头大翠鸟(Alcedo hercules)等12个
佛法僧属目物种被列入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佛法僧目下的
黄喉蜂虎(Merops apiaster)、
棕胸佛法僧(Coracias benghalensis)、
白领翡翠(Todiramphus chloris)等11个物种被列入了
中原地区《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具体名单如下表:
截止2024年,
三宝鸟目下许多物种被收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1个野外灭绝(EW),4个极危(CR),12个易危(VU),27个近危(NT)。具体名单如下:
致危因素
佛法僧属目鸟类受到的威胁包括生物资源利用过度、
栖息地破坏、
外来物种入侵和疾病、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类捕杀等。例如,"点翠"是中国一种独特且历史悠久的首饰制作工艺,其独特之处在于使用了
翠鸟科的羽毛作为主要的装饰材料。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随着点翠工艺的盛行,翠鸟的数量急剧减少,翠鸟
种群面临灭绝的威胁。
桂红翡翠(Todirhamphus cinnamominus)因外来物种
褐林蛇的入侵,导致物种数量急剧下降,现已野外灭绝。
保护措施
佛法僧目鸟类主要通过立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养殖等措施进行保护。
立法
经1988年11月8日七届
中原地区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次会议修订通过,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制定本法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建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鸟类保护措施,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致力于生态保护和
生物多样性维护工作,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为众多迁徙佛法僧目鸟类提供了理想的
栖息地。
人工养殖
1986年,美国研究人员将仅剩的29只野生
桂红翡翠从野外移入人工环境进行保护。如今世上所有的桂红翡翠都是圈养个体,好在它们的人工繁殖状态尚可,近几年保育人员正在寻求将它们重新野外放归的机会。
价值与危害
药用价值
佛法僧目下鸟类一些物种具有药用价值。例如,
冠鱼狗(Ceryle lugubris)、
斑鱼狗(Ceryle rudis)、
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具有解毒通淋之功效,主治
疮疡、淋证、鱼骨哽咽等;
白胸翡翠(
翡翠属 smyrnensis)、
蓝翡翠(Halcyon pileata)具有利水退肿之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肿。
环境价值
三宝鸟目下鸟类还具有许多积极环境价值。例如,
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是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的良好指标;
绿喉蜂虎(Merops orientalis)作为食虫鸟类,可以捕捉和控制害虫
种群,为农民实现有效的昆虫生物控制。
危害
佛法僧目鸟类也可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例如,
翠鸟科中的一些物种以鱼类为食,可能减少了
渔业资源的可利用性,对渔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
蜂虎科中的一些物种以
蜜蜂属为主要食物来源,这可能对养蜂业产生负面效应。
相关文化
“点翠”是中国传统金银首饰制作工艺中的一种,先用金、银、铜、纸或鎏金金属等材质制成各种形状的胎体,四周镶一圈
银丝“边框”,再依形取翠鸟脊背部亮丽的蓝色羽片嵌贴在胎体上,利用翠羽呈现的典雅蓝色,制成各种首饰器物。有时还会镶嵌珍珠、
翡翠、珊瑚、
电气石等各色
宝玉石与之搭配,起到点缀和美化的作用。以翠羽为饰自
战国时已有,明清时期是点翠工艺发展的高峰,《
天水冰山录》中罗列有不少点翠首饰及装饰品,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专设“皮库”负责管理和收集翠羽,而
银库则设有三名“点翠匠”以承造“翠活计”。
参考资料
Coraciiformes.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9, 157, 586–611. With 9 figures.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