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劳动大学(National Labour University)成立于1927年5月,是
南京国民政府在上海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该校下设工学院、农学院、社会科学院,拥有附设工厂和农场。劳大以工读主义为思想和理论基础,倡导通过互助的方法逐步改良从而实现
共产主义,把
世界语作为必修课。然而,1932年6月7日,
国民政府明令劳大停办撤校,其后成立“国立劳动大学校产保管委员会”。劳大解散前后,其相关科系、资源分别并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国立
上海商学院(
上海财经大学前身)和
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劳大在建校之初,即不同于同期其它国立大学,具有独特的政治背景和发展环境。这使劳大得以快速发展,在经费方面获得了各种的照顾。然而,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院系安排等方面逐渐向一所普通大学转变,丧失了特色。劳大因而也就有了其它国立大学所有的各种弊病,又由于劳大复杂的政治背景及人事纠葛,为最终的停办埋下了伏笔。总之,国立劳动大学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历史介绍
国立劳动大学的兴办获得了
中国国民党四元老
蔡元培、
吴稚晖、
李石曾、
张静江的鼎力支持。该校以工读主义为思想和理论基础,倡导通过互助的方法,奉行逐步改良的措施从而实现
共产主义为己任,把
世界语作为必修课。它的创办与运作,集中体现了中国国民党中一部分人所具有的
无政府主义式的革命心态和革命思想。而且,又由于其创办于四·一二
政变之后,所以深陷于国民党高层及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派系斗争的漩涡。
劳大在建校之初,即不同于同期其它国立大学,具有独特的政治背景和发展环境。这使劳大得以快速发展,在经费方面获得了各种的照顾。其独特的教学,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修正。其结果是,虽然劳大还号称是劳动的大学,但在具体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院系安排等方面逐步向一所普通大学转变,丧失了特色。劳大因而也就有了其它国立大学所有的各种弊病,又由于劳大复杂的政治背景及人事纠葛,为最终的停办埋下了伏笔。1932年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劳大校舍被日军炸毁;同年6月7日,
国民政府明令劳大停办撤校。
1932年春,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奉国民政府令停办,适值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建设
西北专门教育初期计划案,即将劳动大学农学院的农场及一部分图书仪器划归筹建中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年8月,原国立劳动大学经济系并入国立
上海商学院(今
上海财经大学)。
1933年5月,
中国国民党政治会议议决,将处于江湾的原国立劳动大学的房屋、机器、工厂等划归国立同济大学,创办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后奉教育部令,改称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同济高工)。1949年上海解放后,同济高工改属华东工业部(1952年8月改属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更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1951年,同济高工搬迁至南京,1953年在院校调整中被分建成两所学校:以机械科为基础建立了南京机械制造学校(今
南京工程学院);以土木科为基础建立了南京建筑工程学校(今
南京工业大学)。
停办原因
劳动大学是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不久所创办的一所大学。它不同于中央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武汉大学等国立大学是由几个学校重组、接收或利用是原来已有基础建立的。这所大学是真正由南京国民政府即
中国国民党所建立的统治全国的中央政府创办的,是在国民党四元老
吴稚晖、
蔡元培、
张静江、
李石曾积极支持下建立的。劳大的问题引起了四元老之间的龃龉,
中原地区教育界也分为蔡、李两系。劳大的最终停办,使李石曾的中法系受到极大打击。因此研究劳动大学可以反映当时
国民政府上层教育方面各种势力、派系、代际之间的冲突和纷争,充分显示出民国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劳动大学是
五四运动以来工读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这种实践本身也夹杂着
无政府主义上的色彩。1927年9月19日,劳动大学正式开学。在劳大校园中活动的两大群体即教师和学生群体,这两个群体是学校的支柱。劳大的教师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在1927至1930年间,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不足在于兼职的教师过多,教学极易受学校经济状况的影响。而学生则是由国民革命失败后,彷徨无措的中小知识分子所组成。他们有主见,有独立精神,不满于现状,渴望更好的发展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却又受限于贫寒的出身与穷困的生活,得不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因而对于能给予他们受教育的机会以及良好生活条件的劳大有极强烈的归属感。这让他们能在劳大陷于停招、停办等危局之际,冲到第一线保护自己的学校。
劳大之学潮多受教育系统内部纷争所起,肇始于
蒋梦麟整理高等教育,劳大迭遭停招、易长等厄运,学生护校引发学潮。在处理劳大问题上亦牵扯到四元老之关系,最终因蒋梦麟举措失当、借外力打击
李石曾、吴稚晖一派,给了CC系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李、吴不满于蒋梦麟,其不得不辞职,因而二人又与
蔡元培发生不快,四元老之关系为之破裂。自1927年4月以来一直为蔡、李、吴等所掌控的国家教育行政大权遂逐渐转移,中经CC系
朱家骅、
王公度过渡,至1937年抗战,教育大权终归CC系头目党务官僚
陈立夫把持。相反的,因“
九一八事变”等政治事件所引起的学潮对劳大的冲击反而不大。总之,因劳动大学成立之初即具有同时代其它国立大学所不能比拟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必然导致其办学的坎坷,
国民政府上层及高级知识分子内部延续不断的派系冲突,大时代背景下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演进,皆对劳动大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加之其先天所具有的种种缺陷与不足,最终造成了其停办的悲剧命运。
教育制度
从教育制度上来说,国立劳动大学是当时国民政府所管理的国立大学中唯一一所以
法国大学体制建立起来的学校。这又是它不同于其他国立大学的地方。可以结合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所实行的大学区制,来寻找法国学制在中国实行失败的其他原因。
劳大前后5年,先后有两任校长,一为
易培基、一为王景岐。两任校长在任时期,学校组织机构皆有不同。易培基掌校时间最长。
劳动大学
民国16年(1927年)4月,
中国国民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竭力主张遵循
孙中山的农工政策,创立学校,以造就农业事业的专门人材。5月,国民党中央同意以江湾模范、游民两工厂为基础创办国立劳动大学,并指定
蔡元培等11人为筹备委员。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接收工厂,修校舍,筹措资金,制订组织大纲,先后成立劳工学院和劳农学院。9月,劳工学院开学;10月,劳农学院招生。翌年6月,劳工、劳农学院同时改名为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和农学院。
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以原
上海大学江湾校舍为院址。民国16年秋首届招收学生1个班,翌年春复招本科、中等科学生2个班,在校学生150余人,未分系。当时学校刚建立,经费拮据,设备简陋,仅在大场乡离院约3里处购地20余亩,作为学生劳动操作场所,当时,只有旧式锄耙等数十件,没有耕牛、
筒车。课程设置方面,
农事科学、社会科学及外国语三者并重。
民国17年暑假,
何尚平接任院长,农学院开始分设农艺、
园艺及农艺
化学3个系,各系又分甲乙两班。农艺、园艺系合辟实验室1间,备有
显微镜1架,标本数件;农艺化学系单辟实验室1间,购置药品器械千余元,以课桌为实验台,搁板为实验架。
民国18年1月,何尚平赴法,李亮恭继任院长。改订课程,设立社会科学系(不久并入劳动大学新组建的社会科学院);请款数千元,增加教学设备,另辟分析室、天平室、储藏室、准备室等多处,添置实验台、贮藏架、分析器械等多件。同年秋,在校学生134人,其中农艺系37人,
园艺系66人,农化系31人。专任教授4人,兼任教授10人。
是年暑假,该校获得宝山县泗塘桥嘉惠工厂
地基340余亩,作为学校农场,并花1万元增加设备,农学院校舍也与泗塘桥中学部对调。此时,农场扩展为360余亩。农场设事务、试验两部。事务部有会计处、贩卖处、推广处、管理处、庶务处;试验部有稻作区、麦作区、棉作区、豆作区、杂作区、森林区、畜牧区、蚕桑区、新农区、学生实验区和农产制造所。民国21年8月,因经费难以为继,劳动大学在《
申报》登载启事宣告结束,农学院也随之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