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岩(1904-1988),
回族,
京剧艺术家,
金少山入室弟子,京剧著名净角,京剧艺术家吴玉璋、
京胡教育家
吴炳璋之父。吴松岩1988年逝世于北京西城砖塔胡同,享年85岁,按回教礼仪土葬于金山嘴回民公墓。
人物生平
早年学艺:吴松岩,原名吴树友,京剧演员,艺名“吴松岩”由金少山所取,因对戏曲的热爱,常利用业余时间研习京剧。吴松岩的嗓子具备铜锤花脸的高、宽、亮音,经常被邀请在东安市场内的德昌清音茶楼等多家票房清唱,后来到邮政局工作之后,又改成吴广志。早年,他曾向钱宝奎、霍仲三请教,并拜著名京剧丑角王福山为师,专心学习京剧花脸表演艺术。
演艺生涯:在20世纪30年代末,吴松岩在王福山的推荐下成为
金少山的弟子,正式加入“金派”,在金少山的指导下学习了三年,并在金领衔的“松竹社”工作,直到1950年底才正式离开该团体。吴松岩以其
高亮醇厚的嗓音而闻名,擅长演唱《探阴山》《御果园》《五台山》和《渭水河》等戏剧,与
谭富英、
杨宝森、
奚啸伯、
侯喜瑞、
言慧珠、
杨荣环等名演员合作演出。1962年后,吴松岩因年龄原因,息影舞台。
吴松岩先生唱高音的八点要求
吴松岩是名净金少山的弟子,也就是
京剧艺术家吴玉璋、
京胡教育家
吴炳璋之父,在教习唱高音时,有八点要求:
(1)“丹田提气”。即唱高音时,小肚子一绷劲儿,也就是“丹田”往上一提气,取得深呼吸支持的对抗力,这样高音就唱出来了。
(2)“气行于背”。即在运用这个技法时,要感觉有那么一股子力量在后背行走,甚至感觉后背在抖动或感觉后背、后脖梗子、后脑勺都有劲儿。
(3)“勾住眉心”。就是张嘴一唱时,先想“眉心”。在那儿用鼻音 (鼻腔共鸣) 勾住它往后拉。这是
股很松的劲儿。也就是在张嘴演唱时,感觉眉心通向鼻孔的通道闭塞,眉心的后面则存着一个大空腔。于是,鼻腔与鼻咽腔连通一体,为高音的共鸣创造了最理想的共鸣空间。
(4)“脑后摘音”。即当唱到高音时要往脑后面找劲儿,好像“刚音”、“立音”是从脑袋后头,“摘”出来的。后头顶有股劲儿,即从中、低音“翻”高之前,先要想好高音的音高以及所唱字音的音色,想好之后,用“气行于背”的感觉从后背向脑后“一翻”、“一扣”,唱出来的高音立刻便在头腔里“开花”了。在翻高音之前,心理上先要放松一下,就像跳高运动员直跳之前,用一种松弛的状态准备起跳的感觉一样。这是“翻唱高音最重要的心理准备”。
(5)“声贯于顶”。即在后背用劲儿的时候,这股力量从后脖梗子往后头顶上“贯”。劲儿“贯”进了头顶,声儿也就“贯”进了头顶,也就是声音向脑后集中进人头腔的后部。
(6)“两肋虚张”。即用“吸着唱”的感觉,使腔体有松开的状态,如同
张君秋所说:“两肋像弹簧一样拉开,千万不能下塌。”这样可使喉结随吸气时下移,从而会使
喉咙通畅,声音也就会结实、明亮。
(7)“声音倒灌”。即到了高音,不能光想着“脑后音”往上唱,那不行。还得往下想,好像声音从张着的嘴里向下倒着灌进去。
(8)“膛音出刚音、立音。”膛音就是从嘴的后膛里唱出来的,一张嘴就要有腔音。膛音亮了,才能唱出“刚音”和“立音”。
声乐中唱高音,也是以咽腔为主,沿着咽腔的轨道才能获得头腔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