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邓村,地处云南省云龙县以北,距离县城7公里左右,距大理州州府所在地16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32平方公里,下辖18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2022年末全村总户数815户,总人口2165人。诺邓村以白族为主要世居民族,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82%。
诺邓村又称为诺邓千年白族古村。公元前109年,
刘彻征服云南后设
益州郡,诺邓属于该郡的
比苏县。公元1383年,明政府设云南四提举司,其中“五井盐课提举司”的治所即在诺邓。诺邓村至今保留着滇西地区最古老、最集中、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和明清文化遗踪,现存一百多座依山构建、形式多变、风格典雅的古代民居院落,有玉皇阁、
孔子庙、武庙等明清时期的众多
庙宇建筑和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以及驿路、街巷、盐马古道等古代建筑。
诺邓村曾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最具
旅游价值古村落”“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多项荣誉。
历史沿革
据考证,这座村庄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也是
云南省最早的史籍《
蛮书》记载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称不变的村邑。村中现代民居建筑不多见,却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
道教建筑群。
千年白族诺邓村:“诺邓”在白族语中意为“有老虎的山坡”。
这个见诸于史籍,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王朝共1138年的小小村落在古代可是个了不得的地方。
唐朝《蛮书》中已经对诺邓有明确记载,这里最迟在
天宝就已经凿井
制盐,是一个典型的以盐井为生存依托的村落。
诺邓也称“诺邓井”,“井”就是盐井。根据
云南省史料记载,云南井矿盐业在
秦汉就已产生。从有明确记述的唐代开始,诺邓村的演变发展完全依赖于盐业经济的兴衰。因诺邓盐质非比寻常,
保山市、
腾冲市一带自古以来就十分喜欢食用“诺盐”。古代诺邓的“茶马古道”,东向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四方商贾云集,百业昌盛。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村中保存较完整的古盐井以及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是研究云南古代盐业经济文化的宝贵活教材。
地理环境
除了盐,诺邓亦“盛产”
进士、秀才。尽管云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两朝还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诺邓村中“进士”的,在云龙为最多,
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
清代康乾年间,诺邓村举人
黄桂是声噪一时的文化名人,被誉为“滇中儒杰”。
诺邓村四面环山,村子最低处海拔为1900米,最高处的玉皇阁海拔为2100多米,高差较大。除了东面山麓“龙王庙”后有一小块稍为平坦的台地外,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建筑在山坡上。诺邓村民居建筑式样基本与
大理镇地区的白族民居相同,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建筑布局,但由于依山而建,构思奇巧变化,风格也呈多样性。无论是四合院,还是“三方一照壁”式结构,平面组合都结合山形地势特征,因而诺邓村民居建筑又呈千姿百态的外观,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诺邓民居建筑重视工艺精美,门、窗、木梁、柱、檐都讲究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山墙、院墙上都有绘画或图案。每户人家正房、厢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都各有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两家来。
白族建筑的照壁是十分需要讲究的,而诺邓村的照壁由于主房、厢房和厅房因山势高低错落,所建的照壁就显得高大而又顺应各家自然特征。诺邓民居建筑中“大门”式样最为丰富,门向也不尽相同,其风格气派豪华而不失文雅。此外,各家正房“堂屋”的风格,都体现着庄重古朴典雅,很多人家至今还保留着明清以来的家俱、古董、什物。现存民居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间有一部分民国建筑。
在山顶玉皇阁,第一次有了千年古刹的感觉,四周的气氛,甚至让人怀疑空气里有先灵的魂魄游弋。诺邓,是远离尘嚣的,隐隐使人觉得虚幻——虽然它是那样一座真实的活着的古村。诺邓村民风淳朴可爱,如天地初开。每天出去逛,无论走到哪家,到饭点了就会拉你进去跟他们一块吃饭。当地人用碎
糙米拌白苞谷
粉蒸的主食,下饭的肉骨头汤香的让人能吞掉舌头。闲暇时村民会拉你喝茶,天色晚了会拉你烤火,再晚点叫你就在他们家歇息。村里人说,历史上诺邓村从没出过一次恶性案件,在诺邓古村,的确能感受到民风淳朴,尊礼重道。
旅游
景点推荐
玉皇阁
道教建筑群:玉皇阁大殿,弥勒殿,关帝庙,
孔子庙,星门等都是
清代庙宇建筑。
黄氏题名坊:村中石牌坊,原为明代五井提举司衙门旧址,后为黄氏家族科举题名坊,镌刻有明中叶至清乾隆年间黄氏家族历代
举人、
进士功名。
万寿宫:最早为元朝时期外省客商
会馆,后改作庙宇,原称“祝寿寺”,清初改名“万寿宫”,现古建筑犹存部份木架结构,前楼基本完好。
诺邓村民居建筑:北山黄家宅子,北山主体民居建筑,皆因山就势构建,且有古街铺、古市肆等,街巷纵横交错,风格特异。河东民居建筑群:四合五天井串连递进式院落等风格奇巧,各具特色。河头民居建筑:“银匠家”等院落建筑古老、特殊,建于300多年前。
盐井:最早开凿当在汉朝,至今二千余年。最初形成“诺邓井”之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现除盐井外,还留存有
井房及煮盐大灶等建筑。
古驿道、
古桥:古代诺邓村北抵
丽江市,东向
大理白族自治州,南往
保山市,西去片马腾冲的驿道和桥梁,多由石板铺就,至今遗踪尚存,蹄迹长留。
自驾车:距
昆明市518公里,距州府大理市158公里,从昆明到大理出去都是高速公路。下了高速公路再走3个小时左右的三级柏油路,就到云龙县城。诺邓所在的云龙离大理只有差不多170公里的路程。诺邓距县城7公里,乡村是土夹碎石路,轿车基本可以过。
一座小村庄能保存千年风貌世所罕见,地处滇西北大山深处的一座名叫“诺邓”的
白族村庄就保有这样的殊荣。近日,
云南省政府正式将这座千年白族古村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予以重点保护,列全省2l个省级名城、名村之一。
诺邓村位于云南省
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城西北面的山谷中。由于自
唐朝南诏时期1000多年以来“诺邓”村名一直没有改变,因此被称为“千年白族村”。据考证,这座村庄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也是云南省最早的史籍《
蛮书》记载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称不变的村邑。村中现代民居建筑不多见,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阁
道教建筑群。
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学者高度关注诺邓村的古建筑保护与人居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诺邓村明清建筑物保留得如此的完好,更使得许多文物学者和古建筑研究者乐于到此调研考证。
诺邓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
万寿宫”,据记载“万寿宫”为元代建筑,其时是外省客商的
会馆,到明初,将会馆改作寺庙,原称“祝寿寺”,现存明代碑记有诗:“朝贺明时习拜舞,万年祝寿听山呼。”到明末清初,又改庙名为“
万寿宫”。从“万寿宫”演化过程可见宋元以来诺邓经济繁荣情况,而这种建立在古代生产、流通基础上的繁荣又极大地推动着地方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尽管云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明、清两朝还是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诺邓村的科举,在云龙中“
进士”的为最多(
清代三人中诺邓就有其二),
举人、贡生和秀才则不胜枚举,目前仅从几户诺邓人家族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60余名,秀才则有500多人。
清代康乾年间,诺邓村举人
黄桂是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被誉为“滇中一儒杰”,
云南省最早的诗歌总集《滇南诗略》曾收选黄桂诗词数首。在
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诺邓的
孔子庙建筑精巧,尤以大成殿和“腾蛟、起凤”
棂星门建筑规格严谨细密,过去每年祭孔活动规模都十分隆重,礼繁节,传统的儒家
意识形态在诺邓村的反映是非常明显的。
诺邓村民素有“九杨十八姓”的说法。自元、明以来,南京、
浙江省、
福建省、
湖南省、
江西省、
山西省等地陆续有移民或因经商或因仕宦之故迁来,在同当地原住民融汇结合后,形成了诺邓村现有居民诸家族。从各家族谱分析,最先到诺邓居住的各家族先人去世后均为火葬,经过几代人同原居住民融汇,他们既保持着内地的传统习俗,也同当地的主体民族——
白族结合为一个新的群体。
因此,
清代至今,诺邓村民已全部成为白族居民,他们一直都保持着完整的白族语言和白族风俗特征。如在宗教信仰上,白族的本主崇拜在诺邓村还是十分有影响的。诺邓的本主是明朝三征麓川的将领
王骥,称为“三崇本主”。除了“本主信仰”,诺邓村“三教一体”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信奉佛教,也信奉
道教,尤其是在宗教活动和
庙宇建筑上,道教的特点更为突出。诺邓村庙宇建筑在康乾时期堪为鼎盛,至今犹存玉皇阁庙宇建筑群及
棂星门、
孔子庙、武庙、弥勒殿、香山寺、古岭寺、云崇寺、观音寺、王母寺、龙王庙等,此外还有
文昌宫、三崇庙、
城隍庙、
魁星楼、财神殿、
关林等20余处遗址,这些寺庙建筑绝大多数都体现着道家建筑风格,而村里旧时举行的祭祖、迎神赛会、节庆典礼等诸多活动都带有儒道两门特色,比如洞经音乐演奏等等,更是
道教活动的基本形式。
诺邓村现存众多的古建筑和人文古迹,融汇
汉族中原文化和
白族地方精华文化为一体,
中原地区民间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反映在诺邓现有的人文遗存中均有生动的展示。特别是诺邓村目前保留完好的古村风貌以及百年以上的众多明清古建筑,原态原貌相当完整,在
云南省以至国内都是十分罕见的,它们深刻地记录着千百年来云南地区在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民俗方面的历史进程,抢救、保护好诺邓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统中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国内专家学者对诺邓村历史文化价值的基本评述是:(一)诺邓是云南最古的历史名村。(二)诺邓是云南最早的经济特区。(三)诺邓是通往滇西各地盐马古道的轴心地。(四)诺邓是研究
中原地区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五)诺邓有保留得最好最集中的明清建筑群。(六)诺邓有人文与生态景观俱佳的旅游资源。诺邓村于2002年1月获授“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称号;2005年8月列为“
云南省开发建设型旅游小镇”,当年9月被评为“中国最具
旅游价值的古村落”;2007年5月31日,诺邓村被授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当年11月又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
诺邓村景色介绍
1、千古盐井
公元前109年,
刘彻征服云南,置
益州郡,下辖24县,其中
比苏县即在以诺邓为中心的江流域,“比苏”是
白族语,意为“有盐的地方”。诺邓盐井自汉朝开采以来至今历两千余年,这是一口21米深的直井,古代用人工汲水的方法从下面取卤再分给各家“灶户”煮盐。
2、卤脉龙王
诺邓的龙王据说是主管五井卤脉的,明初的五井包括诺邓井、顺荡井、山井、师井、大井和丽江府的兰州井、鹤庆府的弥沙井等七个盐井。到明朝后期,才把诺邓井、天耳井、大井、石门井、马井这五个盐井习称为“五井”。
诺邓北山民居依山构建,层层叠叠,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后门即通后家大院,古代诗人描绘诺邓村居是:“叠岸分传径,重楼满集阿”。全村院落形式如“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四合院”等等,风格各异。
古诗言诺邓河是“双桥镇小狭,水细未成河”,只有河东一带地势稍缓,民居宅院相对建得宽平完整。
文言文曾描绘诺邓村:“崇山环抱,诺水当前,箐簧密植,烟火百家,皆依山构舍,高低起伏”
5、盐街盐局
河东盐地街有盐局旧址,古代由煮盐的灶户将制成的食盐交到盐局,盐官再把盐分发到各地行销,络绎不绝的运盐马帮在此出发,走往东向
大理白族自治州,南向
保山市,西向
腾冲市、缅甸,北向
丽江市、
西藏自治区的“盐(茶)马古道”上。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年上缴中央的盐课银达38000两。盐局前有
万寿宫遗址及“四合五天井”、“五滴水四合院”等民居院落。
万寿宫遗址是村中最古老的建筑,明初人们将原元代江西会馆改为寺庙,称“祝寿寺”。嘉靖年间提举
李琼重修该寺,明未改名为“万寿宫”,现存李琼所写诗碑。“四合五天井”为村中平面积最大的民宅,院中间一个大天井,四边有四个小天井,上房、
耳房、面房都设有堂屋,四面楼房相通可巡回来往,即“走马转角楼”结构。
6、提举衙门
公元1383年明政府在全国置七个“盐课提举司”,
云南省就有四个,这里就是其中之一的“五井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后来提举司衙门外迁,这里就演变成了诺邓黄氏家族私宅区,族人乃将原提举大门改造成登载本家科举功名的“题名坊”。
清代黄氏门中共出两
进士、五
举人及上百名秀才,康乾年间举人
黄桂是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曾被誉为“滇中一儒杰”。
7、道长月台
明清以来
道教在诺邓地区影响较大,这里是清末民初一位著名道长的家宅旧址,其建筑特色是院内有一般民居都不可能有的庭前月台,在此可作法事或弹演洞经等。
8、银匠旧居
明末以来,杨氏家族的银制工艺名声远播,银匠旧居比较古旧,为明末所建。
9、河头潭影
诺邓村河头有几个较深的水潭,状如杯、碗、瓢、盆等,又有古磨坊、碾坊等遗址,周边飞瀑流泉,树木荫,潭影幽清。
10、黄家古榕
北山民居建筑群中有黄氏家族所植三百多年的
高山榕,诺邓人取名叫“
万年青”,荫盖着古提举司衙门前的下马场。
11、贡爷家风
河东贡爷院前堂有
清代中期遗留的屋梁焚烧痕迹,传说是无人在家时大楼失火但仅焚毁一梁即自灭,该贡生家族即以此保留作代代家教样本,告诫后人须重视文化、遵守礼乐、行义好善。
清乾隆间进士
黄绍魁旧居有精致的木雕图案,尤以中堂正上方的“黄榜题名荣归故里”图及“
麒麟探花、双凤朝阳”书案为珍品。此外,诺邓全村许多村民家中还保留着大量明清文化的遗踪,目前散落在全村各户的古董、文物、字画牌匾、古老家具什物就有10000余件。
3、屋檐五滴
诺邓民居多为因山就势修建,其四合院异于平原地区。正房与厢(耳)房、面房高低错落不在一个平面,故形成了前后左右屋面瓦檐上下层层递接的“五滴水四合院”或“四滴水”、“六滴水”等屋檐现象。诺邓村民居建筑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其门、窗、粱、架、斗、拱、柱、檐、枋、特色鲜明,十分重视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的严谨统一,重视传统工艺和雕刻图案的美观精细。
14、多台院落
诺邓北山民居皆建于陡坡之上,便形成了这种“台梯式四合院”,天井之内有三、四层台面,逐级上堂,风格独特。
15、袖珍小院
诺邓村人烟密集而地面有限,很多民居的安排都很紧凑,精巧玲珑。
16、台梯集市
古代诺邓每个月赶集四次,因地点限制,街场都安排在西面村尾一带,这个很长的石头阶梯两边过去都是肉铺,传说晚间有豹子因偷食零肉而从台阶上滚下到谷底跌死,足见其陡。
17、村巷石板
诺邓街巷村道纵横穿插,都由清一色石板铺就,且三步一阶、五步一台,谁也数不清村里有多少级台阶。
18、盐马古道
在村北可见古代东向
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至
保山市、西接腾冲缅甸、北连丽江西藏四条“盐(茶)马古道”的石板路面。四方的驿道穿山越岭,汇集于此,南来的驿路山腰上可见古代的贞节牌坊遗迹。
19、本主神祠
诺邓文庙前有“棂星门”,这是滇西地区现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始建于
清代,四柱三楹、飞檐斗拱,又叫“腾蛟、起凤”坊。
诺邓虽然不是州、县驻地却建有孔庙,这在古代礼制中是个特许。诺邓文庙建筑精致庄严、古朴典雅,里面大殿“至圣宫”塑的是“布衣孔子”,师长风范、和蔼可亲,不同于外地文庙塑的都是着帝王衣冠的
孔子像。文庙的红墙外“礼门”上书“江汉秋阳”匾,显见古代诺邓文人致远清高。在供奉“文圣”的孔庙旁还有供奉“武圣人”
关羽的武庙,可谓是“文武并列”。
玉皇阁是滇西地区现存的极少见的三层阁楼式古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古代是著名的
道教宫观。大院内有明代的梅树及
翠柏、紫薇、
丹桂等。大殿顶层上现存的藻井绘画“二十八星宿图”可称为“诺邓一绝”,在研究
中原地区古代宇宙观和天文、艺术、建筑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3、五云红叶
诺邓玉皇阁道教建筑群古人誉之为“五云首山”,五云即指云龙五井。玉皇阁周边古木参天,老树枝,尤其是风景价值颇高的
黄连木,树高多达三、四十米,最老的树龄已800余年,春夏之季,绿荫浓郁,一到秋来,树叶红黄相间,色彩斑斓,接着就是一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景,令人留连忘返。
24、香山晴岚
诺邓南山又谓香山,正当玉皇阁前面犹如一架巨大的屏风。山上旧有许多
庙宇,现存古岭寺、香山寺(观音寺)等几座,每当雨过天晴,山岚霭霭,景色清幽、青翠欲滴,把山下的诺邓村点缀得更加古色古香。
社会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12年底,全村有492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781户通电,有23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723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2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20户。该进村道路为属于柏油、水泥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7.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7.0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积为45.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09.4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0亩。该村到2012年底,有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78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文化教育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诺邓完小,中学生就读到云龙县民族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30公里,距离中学6.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118人,中学生56人。
发展重点
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群众在旅游业上没有得到实惠,保护古村工作非常艰难.。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大力发展畜牧业、
烤烟、旅游等产业。。该村设党小组4个,党员总数56人,党员中男党员35人,女党员21人。团员
阿德莱德36人。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894.00亩(其中:田45.00亩,地2849.00亩),人均耕地1.40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40015.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700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3.20亩,主要种植
泡核桃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2078.00亩。
经济
综述
该村2012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1437.00万元,其中:
种植业收入480.70万元,畜牧业收入402.80万元(其中,年内出栏
肉猪3215头,
肉牛101头,
肉羊2100头);林业收入174.30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182.80万元,工资性收入15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29.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52.3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3人,在省内务工33人,到省外务工30人。
特色产业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养殖,主要销售往本县。2012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37.40万元,该村目前正在发展
烤烟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
人口民族
人口
该村现有农户781户,共乡村人口2199人,其中男性1074人,女性1119人。其中农业人口2031人,劳动力1534人。到2012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879;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826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离村委会卫生所0.0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7.00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0户。
政治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2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781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894.0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0.00元(人均元),一事一议筹劳890个(劳均1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509.20万元,有固定资产226.00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