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骥
明朝时期将军
王骥(1378年-1460年5月30日),字尚德,明代名将,出生于辛集市。他在永乐四年(1406年)考中进士,后任兵科给事中,逐渐晋升至兵部尚书。在正统三年(1438年),他与蒋贵一起夹击阿台军,转战两千余里,成功击破敌军,迫使敌方首领逃亡。在正统六年(1441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期间,王骥担任总督军务,三次征讨麓川,因功被封为靖远伯。后来,他被指责浪费军费,但得到权臣王振的庇护而免罪。他还率军平定了湖广地区的苗人叛乱,并获得了赏赐。在景泰八年(1457年),他参与了“夺门之变”,被授予兵部尚书的职位,并获得了奉天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光禄大夫的称号。几个月后,他请求退休。天顺四年(1460年),王骥去世,享年八十三岁。他被追封为靖远侯,谥号为“忠毅”。《皇明经世文编》中收录了他的《王靖远忠毅侯奏疏》。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骥身高体壮,精于骑射,刚毅有胆,通晓军事。十三岁时入县学为诸生,于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进士,授职兵科给事中。不久后出使山西省,上奏免除运城盐湖拖欠的赋税二十余万石。当时应天府缺府丞,事务紧急而且繁杂,王骥受命署理,立即就完成;又署理行在(北京)都察院事务,他在任上持正不挠。后升为山西按察司副使。
洪熙元年(1425年),王骥获召入京任顺天府尹,他治理有方,得到仁宗赐诏嘉奖。
朱瞻基宣德元年(1426年),王骥升任行在(北京)兵部右侍郎,接替顾佐代管都察院事务。后代任兵部尚书
宣德九年(1434年),王骥被正式任命为兵部尚书。
力战破敌
朱祁镇正统元年(1436年),王骥奉诏议论边防事务,但过了五天他还没上奏。英宗大怒,将王骥和兵部右侍郎邝埜逮入监狱。不久,王骥获释。当时,阿台、朵儿只伯多次侵犯甘州和武威郡,边将屡次失利。兵部侍郎柴车、徐晞、都御史曹翼相继经理边防事务,也没能制住他们。
正统二年(1437年)五月,英宗命王骥前往,允许他相机行事。王骥疾驱到军中,大会诸将,问以前追敌到鱼儿海子时,先后退而导致军队失败的是谁。他们都说是都指挥安敬。王骥来之前即已承英宗密旨诛杀安敬,这时他于是令将安敬绑到辕门外斩首,并宣读敕书,责备都督蒋贵。诸将都害怕得发抖。王骥于是大阅将士,分兵划定守区,让他们各自防御,于是边境安然。他检阅甘、凉的部队,淘汰了三分之一。制定轮番法,使士兵得到休息,也省下了一些粮食供应。不久,阿台又入侵。英宗任命任礼为平羌将军,蒋贵、赵安为副,王骥督军。
正统三年(1438年)春,王骥与诸将一同出塞,以蒋贵为前锋,而他自己与任礼率大军随后前进,与蒋贵相约说:“不胜不见。”蒋贵在石城进攻敌军,敌军逃至兀鲁乃。蒋贵率轻骑二千五百人从镇夷出发,抄近道兼程前进,三昼夜后追上了敌人,擒获敌军左丞脱欢,斩首三百余级,缴获金印和银印各一枚,骆驼马匹和兵甲以千计。王骥与任礼从梧桐林到达亦集乃,擒获敌军枢密、同知、院等官员十五人、万户二人,降服了他们的部落,穷进到黑泉。而赵安等人从昌宁县出发,到刁力沟,也擒获了敌军右丞、达鲁花赤等三十人。他们分道夹击,转战千余里,迫使朵儿只伯远逃。论功,王骥兼任大理寺卿,支给二职(兵部尚书、大理寺卿)俸禄。不久他被召回,管理兵部事务。
三征麓川
•首征麓川
正统时期,麓川(今云南省瑞丽)宣慰使思任法反叛,多次击败官军。黔国公沐晟讨伐不利,于途中病逝,由其弟沐昂接替。沐昂提出攻取策略上奏,请调兵十二万人。当时权宦王振擅政,喜好功名,认为王骥可以嘱托,便想大举兴兵,而王骥也想出力。
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朱祁镇蒋贵为平蛮将军,李安刘聚为副,而由王骥总督军务,大发东南各道的军队十五万去讨伐思任发。刑部侍郎何文渊、翰林侍讲刘球先后上疏劝谏,英宗不采纳。临行时,英宗赐给王骥、蒋贵金兜、细、蟒绣绯衣、红弓矢。王骥请英宗允许他相机行事。王骥乘驿车来到云南省,部署诸将,派参将冉保由东路指向孟定镇,大军由中路到腾冲市,分道夹击。
同年十一月,王骥和蒋贵以二万人奔到上江,包围其营寨,五天没能攻下。正好有大风,便纵火焚烧栏栅,攻下了该寨,斩首五万余级。又从夹象石进军,渡过下江,打通高黎贡山之路。闰月到达腾冲,长驱直入,抵达杉木笼山。叛军登高据险,构筑七座堡垒互相应援。王骥派参将宫聚、副将刘聚分左右翼攀岭而上,而他自率中军奋勇攻击,叛军大溃,官军乘胜到达马鞍山。
一月后,王骥抵达叛军巢穴。山很陡很险,周围还挖有深沟,东南临江,悬崖陡峭无法攀登。王骥派前军侦察叛军动静,击败了他们的伏兵。叛军另从间道出来,立栅在马鞍山市下,出大军之后。王骥告诫军中不要动,而令都指挥方瑛以六千人突击叛军营寨,斩首数百级,又引诱击败了他们的象阵。正好东路军冉保等人已联合木邦、车里、大侯等处土军,攻破乌休弄、戛邦等寨,另派别将守卫西峨渡,防止贼人逃跑,与大军约定日期会合。王骥便督率诸将环攻叛军七个寨门,堆上木材焚烧。狂风大作,叛军被烧死无数,溺江而死的有数万人。思任法带着两个儿子逃到孟养。官军缴获他的虎符、金牌、宣慰司印以及被他抢去的腾冲市等卫所的印章三十多枚。王骥铲平他的巢穴,留兵驻守而还。
正统七年(1442年)四月,王骥派偏师讨伐维摩土司韦郎罗。韦郎罗逃到安南,官军俘获他的妻儿。王骥传檄到安南,安南将韦郎罗绑住献来。五月,王骥回师。英宗派户部侍郎王质带着羊肉和酒迎接慰劳,在奉天门赐宴招待,文武群臣都列坐陪宴,时人以此为王骥之荣。朱祁镇论功行赏,封王骥为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靖远伯,岁禄一千二百石,世袭指挥同知,赐给貂蝉冠玉带。
•二征麓川
思任法逃到缅甸后,他的儿子思机法又率领余众住在居蓝,请求入朝谢罪。朝臣建议趁机招抚,王振不同意。同年八月,又命王骥总督云南省军务,率参将冉保、毛胜前往。他们还没到而思机发已派他的弟弟招赛来入贡,缅甸也上奏说抓住了思任发,要挟明朝割让麓川。朝廷不接受招赛的朝贡,并敕令王骥图取缅甸,王骥便请增派部队。
正统八年(1443年)五月,朱祁镇又命蒋贵为平蛮将军,调兵五万前往,并派五十万士兵转运粮饷。王骥当初传檄缅甸,要他们送来思任法,缅甸表面上装作听命的样子,却阴持两端。同年冬,大军逼近缅甸,缅甸人用楼船载着思任发来窥伺官军,而暗中用别的船把思任发运回去。王骥知道缅甸人把木邦河水视为与他们是唇齿相依的利害关系,并担心思机法因为他们献出他的父亲而仇视他们,所以终不肯献出思任发。王骥于是奔到居蓝,攻破思机发的巢穴,获得他的妻儿和部落,而唯独思机发逃跑。
•巡视诸边
正统九年(1444年),王骥被召回,加禄米三百石。朱祁镇命他与都御史陈镒巡视延绥(今榆林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等边塞。当初,宁夏守边的部队,半年一换,后来边事紧张,三年才换。军士日久疲惫,又增选军属来防备,有的一家有五六人在边防,军用物资供应因此而陷入困境。王骥请每年调换一次,应来更代的十月份到达,而被替代的留到次年正月再送回去,这样边备充足而军队也不会疲劳。英宗觉得他的建议很好,把它推行到各个边防。
•未擒敌酋
当时,缅甸人已经献来思任发,而思机发窃住在孟养,多次派使者来入贡谢罪。中外官员都愿朱祁镇罢兵。王振心里终不满足。要求思机法亲自入朝谢罪。沐斌率军到金沙江招思机发,但他不来。传谕孟养抓他来献,他们也不听命。王振发怒,想将其种类全部消灭。
正统十三年(1448年)春,英宗又命王骥总督军务,宫聚为平蛮将军,率师十五万前往。第二年排船渡过金沙江,叛军在西岸立栏栅拒守。官军联船搭成浮桥渡过去,攻拔叛军栏栅,进而攻破鬼哭山,连拔十余寨,叛军坠崖溺死的有无数人,而思机发还是逃掉,找不到他。那时,官军越过孟养,到达孟(冉阝)海。该地在金沙江之西,离麓川有一千里,自古以来官军从没到过,叛军见到官军非常害怕。而官军远途跋涉,王骥担心粮饷不继,急于想引兵退回。当时思机法虽然躲藏起来,而思任法的少子思陆又拥众占据孟养。王骥推测贼人终不可灭,便与思陆定立条约,立石表,在金沙江上发誓说:“石烂江枯,你才能渡过来。”于是班师。
王骥共三征麓川,终抓不到思机发。议论者指责王骥等人劳师费财,以西南一隅而骚动天下。而会川卫训导詹英上疏弹劾他,大略说:“王骥等人大量役使民夫,抬着彩色的丝织品,散给各个土司以邀取厚利。他擅用腐刑,诈称是进献给皇帝做宦官,实际上是充作私人使用。部队行进又没有秩序,十五万人一天同时出发,互相践踏。每名军士背六斗米,在山谷中跋涉,许多人自缢而死。到达金沙江后,又彷徨不敢渡,渡过之后又不敢攻,后来进攻了,又丧失了都指挥路宣、翟亨等人。等敌人撤走后,却抓渔夫做俘虏,把占领之地分给木邦和缅甸,掩盖败绩以为功劳,这与李宓之败有什么区别?而当时杨国忠就是以捷报报告朝廷的。”奏章交到法司,王振从中庇护,王骥得以不被问罪。
平定苗乱
正统十四年(1449年)四月,湖广、贵州各地苗族到处起事,包围平越等各个城堡,贵州东部道路不通。王骥到武昌后,朝廷命他回师讨伐苗人。八月,“土木堡之变”发生,朱祁镇被俘,群臣弹劾王振以及王骥。朝廷因为王骥正在军中,且还要倚仗他讨平苗人,便放过不问。十一月,朝廷命王骥佩平蛮将军印,充任总兵官,负责镇压事宜,由侍郎侯琎总督军务。后来苗人势力更盛,部众达十余万。平越被围半年,巡按御史黄镐死守,粮尽便挖草根来吃,而王骥屯兵在辰州沅州并未进军。
景泰元年(1450年),黄镐起草奏疏放在竹筒中,找人从间道出来,报告朝廷。代宗改命保定伯梁为平蛮将军,增兵二万人。侯璡从云南省督军前进,急战,大破叛军,解除各城之围,而王骥也俘获了铲平王虫富等人献给朝廷。
世券旧臣
王骥回师后,代宗命他总督南京机务。景泰元年(1450年)冬,他请求代宗授予世券,代宗同意。南京的部队素来偷闲懒惰,王骥到任后,把自己治军的办法教给他们。于谦不器重他,但朝廷因王骥是旧臣而宠礼他。十月,代宗命王骥守备南宫,以监视居住于此的太上皇朱祁镇
景泰三年(1452年)四月,代宗亲赐王骥敕书,让他解职养老,定期朝见。王骥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仍照样跃马吃肉,盛情于声妓之中。
夺门之功
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迎立太上皇朱祁镇复位。王骥参与策划,不但自己亲自披甲上马,还将儿孙都带在了身边。事后,给他的赏赐稍迟,王骥上书陈说道:“臣的儿子王祥进入南城,被诸将所挤,摔到地上差点死去。现在论功没有他的份,臣怀疑有人把他压了下来。”朱祁镇便任命王祥为指挥佥事,而命王骥仍任兵部尚书,管理兵部事务,加勋阶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光禄大夫,其余如旧。几个月之后,王骥请老告退。
病逝家中
天顺四年(1460年)五月十一日(5月30日),王骥在家中病逝,终年八十三岁。英宗闻讯后,为其辍朝一日,按旧例赐葬祭。追封靖远侯,谥号忠毅。
在明代顾其言的《皇明百将列传评林》及黄道周所著的《广名将传》中,王骥均位列其中。
主要成就
正统六年(1441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王骥总督军务,三次征讨麓川,史称“骥为功之首”。
王骥征讨麓川,被指责为“老师费财,以一隅骚动天下”。但王骥进行的战役确实基本平定了麓川的叛乱,并将之控制在中央手下,巩固了统治。
正统九年(1444年),王骥被与都御史陈镒巡视延绥(今榆林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等地时,时宁夏边军三年一换,并增选军属以防备,致使军士疲惫、军用困乏。王骥请每年调换一次,让应来更代的十月份到达,而被替代的留到次年正月再回去,以此提高效率。此建议受朱祁镇赞赏,并下令推行各边。
此后,王骥参与讨伐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起义。
晚年总督南京机务时,王骥因南京的部队素来偷懒,曾将自己治军的办法教给他们。
个人作品
皇明经世文编》辑有《王靖远忠毅侯奏疏》一卷。
家族成员
祖父:王思宗,在元朝曾任高阳县令,有仁政。
父亲:王成
母亲:程氏
妻子:张姓,累封靖远伯夫人,生子三人(其中一子名王玉)均早卒;刘姓,侧室,生子三人(其中二子为王瑛、王珩) 。
儿子:王瑛,世袭靖远侯;王祥朱祁镇时以“夺门”功任指挥佥事;王珩,任勋卫。
轶事典故
击鼓为乐
据《水东日记》记载:王骥任顺天府尹时,他退厅便坐在后堂,召来鼓手打得胜鼓,将这件事当作乐趣,将鼓打得不成节奏的人会受罚。后来王骥终因作战而立下功名,也像前人一样喜欢听闻“击鼓用兵”的诗。
三王伯爵
明代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爵的文臣分别是王骥、王越王守仁。他们都姓王,威名超越其余诸文臣封伯者,明人王世贞对此曾连批“大奇!大奇!”
智破象阵
象骑是云南省及中南半岛等地区倚重的传奇兵种。明代王骥征麓川时,刺探军情的人汇报说对方有象阵,王骥思索大象怕老鼠即命人找来,但一时半会也没地方去抓老鼠。于是找来数百只猪猫为备用,临阵时悉数放出,几百只猪猫同时乱窜,对方战象果然被吓跑了,逐胜。
史书记载
《尚书靖远伯忠毅王公神道碑》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
《名卿绩纪·卷三》
《皇明百将列传评林》
《罪惟录·卷十九·武略诸臣列传》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麓川之役》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
人物评价
陈敬宗兵部尚书兼大理卿王公,蓄文武将相雄刚之才德,且素着西鄙韩范(韩琦范仲淹)之功,简在 圣衷,非一日矣……然则永清南徼,俾朝廷无复南顾之忧者,公之功岂浅浅哉?铭鼎彝而纪竹帛,炳炳然直与古之儒将争光后先……此儒者遭遇之极,盖不特绅之光,为邦家之光也。
朱祁钰:卿以文武之材,贤劳累著,简在朕心。
李贤:①本朝之制文臣不许封爵邑,惟有武功者不在令。自洪武以来盖百年于兹矣,文臣有武功而封爵邑者,始一人焉,靖远伯王公是已,呜呼休哉。 ②公天资通敏,遇事敢为,正色立朝,欲以身天下,陈国家利害,生民休戚,辞气恳切,孜孜不已。襟怀开爽,好贤乐善,人有寸美,必极口称道。见人材沉滞,必拔起任用,始终成就之,未尝有德色。与人交,不立岸,循循和易,虽位兼将相,望重累朝,曾无一毫骄矜之意,见于颜面,体貌清,风仪俊整,尤善谈论,见者为之然,当大事,屹若砥柱之在中流,功名事业,视前古为无愧矣。 ③天生豪杰,我邦家。大其抱负,弘彼声华。乃若斯人,世岂多有。为凤为麟,出也非偶。惟忠毅公,间气所钟。芬芬茅苇,挺见孤松。早奋于,入奉廷对。羽仪公朝,展也无愧。历试繁剧,如剑断犀。佐持宪节,名震山西省。召尹京,畿内安堵。贰我夏官,折冲尊。进大司马,出巡边陲。斩其怯将,大张兵威。于甘于凉,于彼沙漠。矫矫强敌,罔不就缚。麓寇弗靖,以跳以梁。公来督战,如鹰之扬。歼厥渠魁,荡其巢穴。云南省之境,遗患斯绝。报功有典,出群流。河山带砺,与国同休。将相之才,一代之望。寿考哀荣,孰与公抗。束鹿之原,卜此牛眠。丰碑有名,百世之传。
孙继宗:骥天资明敏,遇事敢为,用能屡效战劳。然麓川之役,骥为功之首,而罢敝西南,冒滥官爵,盖亦罪之魁也。
徐咸:国朝名臣,久任享耆寿者,魏文靖公骥九十八,王端毅公恕九十三,胡忠安公八十九,马端肃公文升、韩忠定公文、吴文恪公讷、章文懿公,俱八十六。王文端公直、王忠肃公翱、王忠毅公骥、林文安公瀚、刘忠宣公大夏、谢文正公迁,俱八十四。兹数公者,名位禄寿兼而有之,岂易得哉?
王世贞:①高皇帝既定天下,右武约曰:“文臣非汗马劳无得封公侯。”百七八十年,封者仅数人。至于今世,世弗夺者,唯靖远耳。独以麓川得之,呜乎,麓川何以封哉。 ②是三伯(王骥、杨善徐有贞)者,而皆材人也。靖远材而欲,武略则优;兴济材而巧;武功材而躁,其隐忍割,偕有阴慝,然而靖远差宽之矣。不然,以麓川之三役,涂炭几天下半,而卒以长世也。 ③文臣封伯,虽前后十人,然以战功得者仅三人:靖远伯骥,威宁伯越,新建伯守仁耳。皆王姓,威名皆盛于诸伯,大奇大奇。④王靖远骥、王威宁越,皆以进士累官尚书、左都御史,而一挂平蛮将军印,一挂平胡及靖虏副将军印,盖不止总督而已也……其事至奇,故特标著之。
李贽:弇州谓靖远材而欲,武略则优。噫!安得有大将之才如骥,又得无欲如弇州言者而用之,使之为我御虏征蛮以封侯乎?然即无欲矣,则虽封侯亦其所不欲者,吾又安能使之舍弃性命,以为我征蛮御虏,而与其所不欲之侯封也。其言谬矣……夫国家用人,唯用其才,今乃使有才者不得用,卒自托于中贵人有援力者以自见,其为宰相冢宰本兵,吾谓其惭汗满面,愧死无地矣!乃反以有欲病人,何哉?又何取于居要路者为也。我朝文臣世爵,今唯靖远犹存。故弇州独以为仁德之报,不信彼谗之口云。
王凤竹:考纪书英庙朝,束鹿王公以滇南庄浪之捷剖土封靖远。
黄道周:尚书王骥,奉诏行边。指挥安敬,怯斩焉。军势大振,莫不争先。谋敌犯境,蒋贵檄前。任礼继后,其勉。若功不立,相见无年。众力感奋,一战赫然。黄河敌遁,追至黑泉。俘以千计,斩获十全。捷闻还部,再讨麓川。东西乘隙,腹背捣坚。破其七,俘溺万千。任发机发,败逃若烟。渠魁虽失,天威大宣。文臣出讨,殊足称贤。
宋徵璧:一国家外夷之患,北虏为急,两粤次之,滇蜀又次之,倭夷又次之,西羌又次之。诚欲九塞尘清,四隅海燕。方叔召虎,一时羡慕风采,奕世犹仰威名。指受方略,半系督抚……南伐麓川,则详于王靖远。
查继佐:时阉振持内权,而骥与二,岂能南北大创不庭?如是以道德论边功,儒者之言也。而使奸使诈,亦兵法所不废。靖远用振,而非振用靖远。
谷应泰蒋贵、王骥,初下麓川,三路分进,斩首三千,思任法窜缅,仅以身遁,再攻平缅,五营并进,焚其援舟。思任父子,又窜孟养,然而缅人内惧,传首京师,勒石金沙,誓臣石烂,此亦勋著燕然,功高铜柱,岂仅唐蒙夜郎,相如邛笮者乎?然史称其起兵十五万,转饷半天下,冒五等,横被冕玉。嗟乎!陈汤贪黩,曹翰凶残,武臣之故态,而屯守之说不行,飞挽之繁不给,此则其智逊金城,而功比贰师者已。
张廷玉:人非有才之难,而善用其才之难。王骥、王越之将兵,杨善之奉使,徐有贞之治河,其才皆有过人者。假使随流平进,以干略自奋,不失为名卿大夫。而顾以躁于进取,依附攀援,虽剖符受封,在文臣为希世之遇,而誉望因之损,甚亦不免削夺。名节所系,可不重哉!
崔瑞德牟复礼:如同有些史料所说,这些漫长和耗费巨大的战役可能给缅甸北部的本地民族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这个地区没有长期平定……但是王骥进行的这些代价很高的战役确实达到了一个目的。它们在明朝以后的时期巩固了中国人的控制,而且也的确巩固到如今。
人物影响
王骥三征麓川,与思禄在金沙江边立石为界,是为《王骥誓江碑》,位置在距今密支那二十里的伊洛瓦底江边,清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英国人所毁。杜文秀起义前,腾越曾留有拓片,高七尺、宽四尺。麓川之役后,明军主将王骥在今中缅边境地区的傈僳族景颇族中逐渐神化,到民国初年,已与诸葛亮并列神界。族相信王骥死后,阴魂上天化作“白马将军”,因此在每年二月初八刀杆节中举行“下火海上刀山”的仪式祭祀王骥。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白族将王骥奉为云龙全境的本主,是经济复兴之神,封号“三崇建国鸡足佑民皇帝”,职能是发展盐业并消除疾病,因云龙地区产盐,思任法扩张使得云龙盐销路受阻,王骥平定麓川后云龙萧条的盐业又得到振兴,云龙白族在各盐井建起三崇庙,驮盐马帮出行、归来都要到三崇庙献祭,每年农历七月初十举行三崇本主王骥的圣诞节庙会,当地人前往三崇庙为王骥祝寿。据《滇史》记载,明朝末年莽应龙从明国使者处听闻征麓川时的主将王骥、蒋贵之子孙还在朝当大官时,脸色即变。
伯爵世系
王骥的靖远伯爵位自朱祁镇时受封起,子孙世代承袭,共历八世九代,至明亡而绝。
第一代:王骥,正统七年(1442年)封靖远伯,予世券。天顺四年(1460年)去世,追封靖远侯,谥号“忠毅”。
第二代:王瑛,王骥之子,天顺四年(1460年)袭爵。成化七年(1471年)去世。
第三代:王添,王瑛之子,成化八年(1472年)袭爵。成化十五年(1479年)去世。
第四代:王宪,王添之子,成化十九年(1483年)袭爵。正德九年(1514年)十二月去世。
第五代:王瑾,王宪之子,正德十年(1515年)袭爵。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万历元年(1573年)间去世。
第六代:王学诗,王瑾之子,万历元年(1573年)袭爵。万历四年(1576年)去世。
第七代:王学礼,王学诗之弟,万历四年(1576年)袭爵。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去世。
第八代:王继芳,王学礼之子,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袭爵。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去世。
第九代:王永恩(一作承恩),王继芳之子,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袭爵。崇祯十四年(1641年)仍在世。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力战破敌
三征麓川
平定苗乱
世券旧臣
夺门之功
病逝家中
主要成就
个人作品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击鼓为乐
三王伯爵
智破象阵
史书记载
人物评价
人物影响
伯爵世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