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官庄镇地处
宝应县县城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东北与
鲁垛镇的鲁庄村、荡口村相毗邻;东南与鲁垛镇的徐家村、监青村,
柳堡镇的建设村接壤;西南与范水镇的平安村、太平村、柴沟村相连;西北与范水镇的龙河村和
安宜镇的潘桥村,
望直港镇的火花村、张楼村隔河相望。
小官庄镇位于宝应县城东南15公里处,西临
京杭大运河、
北京-上海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沿广公路横贯东西,交通十分便捷,面积45.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76万亩,占全镇总面积的69.12%,水面面积0.51万亩,占总面积的7.5%,镇内地面真高为海拔1.52米的有0.445万亩,2.12米的有2.12万亩,2.6米至3米的有1.68万亩,3米以上的有0.51万亩。小官庄是相对于境内大官庄得名。大官庄苗兆峨在京做大官,为方便眷属敬香曾修路到此,后世便把这里称为小官庄。镇政府驻小官庄镇万民街1号,镇驻地建成区面积2.5平方公里。官东路、官中路、官西路、
胜利路、园区路、官北路、万民路、镇南路呈四纵四横布局。小官庄镇以“
圣诞节工艺礼品之乡”的美誉名闻遐迩,全镇现有各类企业278家,其中
规模以上企业76家,
个体工商户202家,拥有规模玻璃企业超过30家,玻璃加工点数400多个。小官庄镇紧紧围绕“玻璃名镇、开放重镇、经济强镇”目标,扎实推进大招商、大投入、大创业,经济社会实现追赶式、跨越式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十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05年全镇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2.9亿元,工业产值突破6.2亿元,农业
总产值达到 3.1亿元,财政收入11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15元,分别较前五年增长32.2%、195%、187%、280%、62%。
小官庄镇1944年始设官庄区。1959年4月改属芦村公社,是年6月划出建官庄人民公社。1966年4月改称东风人民公社。1981年12月改小官庄乡,下辖18个村:小官庄、诚忠、沙河、祖全、陈湾、
姜家镇、南场、范沟、直塘、石先、陈范、赖南、王圩、杨庄、杨蒋、
双河市、双闸、南河。1990年4月撤乡建镇,2000年4月区划调整撤村并组,定为小官庄、诚忠、祖全、南场、范沟、石先、王圩、双闸、杨蒋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8万 人。
以提升集镇形象和集镇功能为重点,加大集镇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集镇规模不断扩大,品位不断提升。集镇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私搭乱建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坚持“高标准规划,严要求实施”的原则,加大商品房开发力度,全年开发商品房1.1万平方米。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对集镇实施了亮化、美化。安装了160多盏路灯,维修道路600平方米,新建道路2000米,清理了集镇中心排河,新置垃圾箱60个,天海桥顺利竣工通车,集镇“四纵四横”布局初步形成。
紧扣“一个中心,四个突破”要求,积极推进
招商引资,着力打造一流的软硬环境,先后吸引了
台湾省、
香港特别行政区、
钱塘江、
苏州市等地的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同时引导本地企业发展状大,跨越发展,几年来,共引进新建项目35个,累计投资2.5亿元,风顺制氧、
高德包装、艾宝玻璃、六堡玻璃、
惠宝、
旭达彩印包装等玻璃及其前延后伸项目,使玻璃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实力不断提升。天海滑线、华鹰低业等非玻璃企业的落户逐步改变了全镇单一的工业结构、非玻璃项目贡献份额逐年提高。
提速增效。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经济总量和效益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部工业完成产值6.2亿元,增长28%。实现开票销售1.7亿元,增长51.4%。规模工业实现产值29500万元、销售28300万元、利税1980万元、利润1380万元,分别增长37%、36.5%、34%和37%。重点企业发展进一步加快,美
瑞华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司销售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六堡公司、东风圣诞、
天津天海足球俱乐部滑线等企业取得了良好的业绩。玻璃产业特色更加明显,非玻璃产业逐步壮大,民营经济发展迅速。鼓励和帮助有创业才能的人创新业、有劳动技能的就好业,有劳动能力的人就上业。全年新增私营企业39家,
个体工商户185户,新增
注册资本8100万元,增长221%。
稳步发展。认真落实农村政策,全面免征
农业税,实行水稻直补和良种补贴。
夏粮喜获丰收,小麦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有效防治条纹叶枯病等病害,水稻生产实现恢复性增产。畜牧业突出规模养殖和疫病防治,保持了平稳发展。绿化造林工作得到加强,成片造林600亩,农田林网4000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17.1%。继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水利
土方64.8万方。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全年实现转移输出15409人,新增2057人。农技推广和农经服务体系改革稳步推进。利用
降息、挂息、清收债权等方法,化解债务75万元。
势头良好。
建筑业继续在“双包”面积上做文章,在巩固市场的同时,利用一切
社会关系等资源,拓展新的建筑市场,目前在
浙江省、
江西省、南京、
徐州市等省市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2005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000万元,施工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15.4%、25%。实现“双包”面积12万平方米,居全县前列。第三产业重点围绕建设新型
集镇要求,注重商品房的开发和新型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全年实现增加值6800万元。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改水、改厕和清洁河道、清洁家园、清洁村庄工程,大力整治村庄环境。继续推进“八件实事”工程,实现了合并村村村通水泥公路的目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1620人,普及率达99%,全年扶贫建房19 户,新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