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井镇是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县的老县城,革命老区,是兰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盐马古道文化,啦井镇位于兰坪县中部,地处东经99°10′—99°23′,北纬26°18′—26°41′之间,东接通甸、金顶,南连兔峨,西与营盘接壤,北同石登毗邻。境内最高海拔为3854.8米,最低海拔1450米,年平均降雨量1200㎜。镇政府驻地春龙村委会距县城35公里,海拔1600米,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水质甜美,素有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春城”之美称。全镇森林覆盖率为78%,是我县森林植被较好的乡镇之一,林下产品十分丰富,富和山更是啦井镇的一颗天然绿色明珠,是
滇金丝猴的主要
栖息地,还有小熊猫、
红豆杉、
榧木、杜鹃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植物物种;境内还有
全州县最大最具有特点的湖——桃树湖;啦井是全省著名的盐乡,桃花盐在清
同治年间就已开采,其品质名贯国内外,盐马古道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辉煌;啦井还是兰酒的故乡,五味红和马道子酒以独有的口感畅销省内外。
2021年,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乡镇常住人口汇总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啦井镇常住人口为11931人。
自然资源
啦井镇境内最高海拔为3854.8米,最低海拔1450米,年平均降雨量120㎜。镇政府驻地春龙村距县城35公里,海拔1600米,具有独特的地区性,具有丰富的原始森林资源、旅游资源及矿产资源。啦井镇境内居住有
白族、
普米族、
傈僳族、
彝族、
汉族等五个民族,有其独特的民族优势。这里四季如春,水质甜美,素有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春城”之美称。
人口民族
全镇总面积509.39平方公里,辖九个村委会,78个自然村,16420人(2017);境内居住有白族、普米族、僳族、彝族、汉族等五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97%以上,人口密度28人/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9039.01亩(其中水田497亩)、人均占有2.03亩;退耕还林还草13250亩;2008年年末大小牲畜存栏49189头(匹、只)、人均拥有3.4头(匹、只);人均纯收入达1493元;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农业乡镇。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啦井镇常住人口为11931人。
经济
立足镇情,“十一五”期间啦井镇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打牢基础、培植产业、加工增效、生物富镇、旅游活镇、科教兴镇、依法治镇、和谐发展。主要工作举措是:在土地上作文章、在气候上抓特色、在加工上创品牌、在生态旅游上抓突破。继续培植三个畜牧养殖基地:(①富和牦牛养殖基地;②桃树、挂登、期井、啦井、长涧山羊养殖基地;③长涧、新建、布场
仔猪繁殖和啦井、
九龙生猪育肥基地。还发展100户养牛大户、100户养猪大户、100户养羊大户。2008年年末大牲畜存栏49189头(匹),比上年减320头(匹);生猪存栏14320头,比上年减178头;
山绵羊存栏24494只,比上年减284只。实现人均拥有大牲畜0.8头、生猪1.1头、山绵羊1.8只。)、三个万亩经济作物基地(万亩
芸豆、万亩优质杂粮、万亩
蓁艽)、三个大经济林果基地(即在海拔较高的
富和村种植优质牧草,在中海拔地带的桃树、挂登、期井三个村种植
花椒,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啦井、长涧、新建、布场、九龙五个村种植
杜仲和核桃其中:《杜仲3.3万亩、核桃2.2万亩(其中人工种植16000亩)、花椒1.6万亩(其中人工种植10000亩、野生6000亩)、漆树2200亩(其中人工种植700亩)、芸豆1.25万亩、野生
五味子25000亩》)等三大经济支柱产业;搭建桃树白腊艺术文化、挂登
普米族原生态文化、啦井盐文化三个文化平台;力争建设好富和山生态旅游、桃树湖多元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盐马古道文化旅游三个旅游基地。形成“建绿色基地、种绿色果子、加工绿色食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格局。
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把啦井建设成一个全县乃至
全州县以五味子饮品和
杜仲茶加工为龙头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一个名符其实的绿色
凤凰山;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宽裕的“氧吧”啦井和“中国绿色锌都”的后花园。
2008年全镇种植粮食作物42000亩,粮食总产580万公斤,比上年增5万公斤,增长0.9%。大牲畜年末存栏49189头(匹、只),比上年减320头(匹、只)、出栏比上年增1726头(匹、只)。生猪存栏14320头,羊存栏24494只,猪出栏10435头;农林牧总产值2450万元,畜牧业收入143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9%。乡镇集体、个体、联营企业408户,从业人员499人,营业收入1088万元,实交税金121.43万元,财政收入362万元。
一、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9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93元,当年生产粮食558万公斤。
二、按经营方式划分:农民家庭经营经济收入2944万元。
三、按行业划分:第一产业2774万元;
第二产业115万元;
第三产业55万元;
四、劳务输出收入:115万元。
畜牧产业
啦井镇主要有畜牧、绿色生物、旅游、酿酒四大特色产业:
啦井镇是畜牧大镇,拥有各类型草场、草山344799.98亩,占总面积的61%,理论载畜量为3.5万个
黄牛单位,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自然优势,畜牧产值占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9个百分点之多,通过几年的培植,畜牧业收入已占全镇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多。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944万元,其中畜牧经济收入达1437万元,占总收入的49%,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全镇大小牲畜存栏49189头(匹、只),其中猪存栏14320头、
山绵羊存栏24494只。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继续深入抓好畜牧业“三大基地”建设:
①牦牛、
大额牛养殖基地,分布在富和、期井、挂登三个村委会,目前存栏580条。其中牦牛养殖专业户1户,存栏73条,独龙牛养殖专业户1户,存栏4条。
②桃树、挂登、期井、啦井、长涧黄山羊养殖基地。2002年在县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6万多元,引进优质黄山羊种羊200只,建成了
龙陵黄山羊种羊扩繁基地,现已发展到700多只。桃树村委会的
乌骨羊属稀有品种,营养、药用价值极高,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正处于纯繁试验阶段,扶持养殖户13户,全村存栏750只。
③长涧、新建、布场
仔猪繁殖和啦井、
九龙生猪育肥基地。由于啦井镇的独特气候、水土优势,全镇处于天然无公害环境,生猪品质优良,市场前景看好,目前已扶持11家综合养殖大户,共养殖生猪1150头,鸡900多只,年出栏仔猪700多头、肥猪350多头、鸡600多只,实现经济效益达20万多元。
文化
盐马古道文化节文艺演出
清道光元年(1821)年,喇鸡鸣(啦井原称)村民和壮美牧羊时,偶然发现其羊群集中于山谷底舔食一汪清泉,感到好奇,用手蘸了少许尝试,发现有咸味,于是她将这一消息告知村人,村民大喜,遂开始自煎自食。据传,发现盐泉当日为农历八月五日,旧时村民自发组织在这一天举行“祭泉”活动,以祈求上天给予盐泉万古长流。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三年(1843年),四川人李天有挟资来滇游行,到喇鸡鸣,听当地村民说起山谷下有盐泉一事,遂到谷底查看,果真泉水淙淙流出,边坡一片盐霜,味道甘咸,知道是口好盐泉,当即禀报清庭大使开井报课,盐大使派人勘察后,由李天有包课开井,隶属丽江井。由此喇鸡鸣盐井开发拉开了帷幕。
据记载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盐矿开发已有160多年的历史。有啦井、温井、上井、期井、兴井、老母井、下井、小盐井、温庄井等九井盐矿,其中尤以“喇鸡鸡”井产量最高,盐质最好,最为出名。啦井盐质地坚硬,呈桃花色,渗透力强,据《新篡云南通志.盐务考》记载:“云南各井盐质……矿卤气味最浓者,莫如喇鸡鸣井”。啦井盐有“桃花盐”这称,誉满全滇,生产的食盐供应
大理白族自治州、
丽江市、
迪庆藏族自治州、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
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部分还远销到
缅甸北部地区,深受销区人民欢迎。
由于当时交通不便,食盐交易流通全部靠人背马驮,于是形成了以啦井为中心盐马古道交通网,诸如滇藏古道、六库保山古道、碧江古道、盐路山古道等。
从啦井到
剑川县的驿道被称为“盐路山”,是运盐的主要通路,山高坡陡,道路崎岖,雨季受阻的时间较长,清朝末年,对此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据\u003c新云南通志\u003e的记载,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提督
杨玉科,都司王武然,盐大使刘克让,许有书“改修盐路,一些路段用石板砌成”。盐路山在现县城东,属
云岭山脉,主峰海拔4295米,巍峨雄壮,东临马登坝,西接兰坪坝,南北峰岭逶迤,溪涧纵横,山高岭峻,行旅艰难,常遇风霜雨雪阻滞,如临险境。故岭上设有救命房,救险助危,至今演为名地。足见古时风雨无阻,运盐忙碌,蜚声远近之胜况。
碧江古道起始于啦井镇,经营盘镇,翻越
怒山到达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原碧江县的知子罗,全长120公里,往返行程3—4天。该古道于清
咸丰年间(1860年)开始修筑,初时只能由人步行,1912年改建为人马驿道,并在碧罗雪山两麓搭有“哨房”,俗称“救命房”,以方便过往行人和客商。是当时怒江州通往内地的咽喉。这条古道,因需翻越碧罗雪山,跨越
澜沧江和无数条溪流泉瀑及原始森林,地理位置非常险要。行人和马队有时不得不汗流夹背地攀爬峦峰高耸、鸟难飞越、兽怕攀援的陡峭山道;有时得穿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和瘴气横生的江畔、河谷和箐沟;更多时间则行走在极其艰险、令人颤栗的栈道上。这些栈道,有修筑在山路险阻之处的,也有修筑在咆哮的河流溪涧上空的,甚而也有修筑在陡壁悬坡之上的;它们或架木为桥,或凿岩为道。
古道的险要挡不住往来客商的脚步,旅途的艰辛阻止不了运盐人的对盐乡的热情,运盐的历程造就了盐乡的繁华和喧闹,盐的流动联系了盐乡与外界的交流与了解。于是便形成特有盐马古道文化,盐马古道文化是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兰坪社会文明的初始。不论僳族的“摆时”,还是
白族那马人的“开益”、
怒族人的“哦得得”无不显现着古盐文化的影子,盐马古道孕育了《
赶马调》、《思念曲》、《相会歌》等动人的旋律,承载和传播着怒江各民族的文化。
今天,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事业的发展,曾经的盐马古道或许已被人们所遗忘。但那古道上赶马山粗犷的歌喉,扣人心弦的马蹄声及悠扬的驮铃似乎还在回响。是啊,我们怎能忘记记载着盐乡发展的古道和古道上深深的蹄印,我们也不会忘记古道曾给盐乡带来的发展和繁荣。
交通
先后修通了啦井至新建乡村公路(18公里),目前有6个自然村已通公路,还有12个自然村未通路;啦井至长涧乡村公路(15公里),目前有9个自然村已通路,还有5个自然村未通路;新生桥至桃树乡村公路(7公里),目前9个自然村已通路,还有1个自然村未通路;桃树至挂登乡村公路(13公里),目前有5个自然村通路,还有1个自然未通路;啦井至富和弥勒坝(26公里),富和草坝子至后山乡村公路(5公里),目前有3个自然村通公路,还有5个自然村未通公路;布场公路(15公里)目前有3个自然村通公路,还有1个自然村未通公路;九龙公路(9公里),目前有2个自然村通公路,还有3个自然村未通公路;了望台至富和弥勒坝护林防火公路(11公里)
社会
基础设施
1978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紧紧依靠上级,加大对交通、能源、水利、集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
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是农民生存的命脉,镇政府立足镇情,新建了高稳产农田3000亩,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中小
水利工程36件,共144公里,其中三面光64公里,水利化程度由7%提高到42%。
输电线路
民心工程是近年来政府投资最多,最最关心的大事、实事,2008年多方筹集投资250万元,解决了16个村民小组500多户的用电问题。
镇机关办公楼建设及各村委会硬件设施建设
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多方筹资,投资200多万元新建镇国土所、
计划生育服务所、文化站办公楼,镇卫生院的搬迁,啦井村委会阵地建设。
旅游
西关桥
啦井镇生态保存较为完好,森林覆盖率为78%,生物物种丰富,是一个天然的绿色生态乐园。富和山更是一颗绿色明珠,属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云岭片区核心区,
平均海拔2900米。古木参天、翠竹连绵。据有关资料表明,富和山有
云南松、
云南铁杉、
云杉、
黄背栎、木、怒江黄杉、
红豆杉、
冷杉、杜鹃等
种子植物1078种隶属128科;生息着
滇金丝猴、熊、豹、
斑羚属、
白腹锦鸡、
红腹角雉、
丹顶鹤等珍稀濒危的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29种,鸟类16种,其它动物26种;生长着虫草、佛掌参、
珍珠参、
天麻、
五味子、五加、
杜仲等珍贵药材101种。苍劲挺拔的古树、婆娑翁郁的红豆杉、神奇的喷雾湖,组合成如画的迷人风景。这里春有漫野鲜花、夏有滴翠林海、秋有映山红叶,冬有北国雪韵,是一个难得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和原始生态旅游区。
另外,啦井镇还有特有的古盐矿开发旧址、盐马古道文化、天然温泉、桃树湖等旅游景区和景点,是一个集生态、人文、探险、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