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山(英文:Nushan),位于
云南省西部及
西藏自治区东部,属
横断山脉,是
唐古拉山脉的南延部分,为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澜沧江分水岭。怒山最高峰
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
第三纪末开始,横断山地经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从青藏高原由西向东延伸的巨大山脉急剧转折为南北走向,地壳强烈抬升的同时,挟持在山峦之间的河谷急剧下切,形成了怒山山脉。怒山山势北高南低,北段多5000米以上的雪峰,
终年积雪不化,南段降至4000米左右,主要地貌类型为现代冰蚀地貌、构造剥蚀溶蚀地貌、构造侵蚀溶蚀地貌;立体气候显著,具备了从亚
热带到寒带的所有山地垂直气候类型。怒山山脉水源丰富,除了有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澜沧江、罗松场河、凤塔河、黑龙潭、风塔白龙谭等河流湖泊,还有
冰川和丰富的地下水。此外,怒山生物多样性丰富,属于三江并流保护区,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段原始生态系统保存十分完整,拥有
独叶草、
山莨菪、
大灵猫、
黑麝、
白鹇、
勺鸡等等珍稀动植物。
早在三四千年前,怒山地区就已有人类文明;
秦汉时期,氏羌等诸多部落与当地土著融合、分化,形成
傈僳族等几十个少数民族祖先;自
唐朝开始,怒山地区便是
南诏和
吐蕃、唐王朝三者在军事上的必争之地;明代
万历年间,木氏
土司攻下了怒山大部分地区;
清代,大批傈僳族西迁进入怒山地区,并成为这个地域的主体民族;民国时期,随着政府对怒山地区统治的加强,“汉化”趋势愈加明显,同时,
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也使得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呈现“基督教化”的倾向;
新中国成立后,怒山地区工农业生产水平极大地提高,修公路、筑水库。
怒山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有铅、锌、铜、金、银、铁等金属矿,
大理石、盐
硅石、
电气石等非金属矿及少量煤矿,还有特殊的液体矿产资源盐卤水。此外,怒山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
梅里雪山、碧罗雪山、
老窝山、雨崩瀑布等险、峻、奇、秀的景观。
命名
怒山是以地形地貌用字为通名命名的。怒山指
怒族居住的地方,由“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名演化而来,而江名是因怒族而得。
位置境域
怒山位于
云南省西部及
西藏自治区东部,发端于东经99°,横贯至北纬26°~30°。怒山属于横断山脉,他念他翁山位于其北端。怒山山脉北段以
梅里雪山为代表,怒山山脉中段以四蟒雪山为代表,怒山山脉南段可以碧罗雪山为代表。从北至南构成
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县、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怒江州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与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福贡县、
泸水市的界山。
历史变迁
元古代——中生代漫长的地史时期,经历了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后,区
内经多级沉积、挤压、抬升等演化过程,形成了怒山地区的陆壳褶皱基底。
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使横断山地形成,
燕山运动使怒山地区
地层再度发生褶皱和断裂,第三纪中,本区地壳运动相对处于缓慢的上升阶段,因此地表经受了剥蚀与夷平作用,所以到第三纪末,本地区海拔不过1000米左右。
进入
新生代后,喜马拉雅运动使全区在褶皱基础上逐渐隆起,呈掀斜式抬升,在
古新世——
中新世期间形成了向南东倾斜的准平原雏形,地表开始夷平剥蚀。第三纪末开始,横断山地在
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运动板块的碰撞挤压作用下,从青藏高原由西向东延伸的巨大山脉急剧转折为南北走向,在
地壳强烈抬升的同时,挟持在山峦之间的河谷急剧下切,形成了怒山山脉。
地理特征
气候
因较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怒山的气候不但受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的控制,还受到青藏高原
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立体气候显著,从山脚到山顶具备了从
亚热带到
寒带的所有山地垂直气候类型。河谷地带(海拔1000~2100米),气候炎热,最高气温达35℃,年降雨量在500~800毫米,属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平坝地带(海拔2500米左右),最冷月是1月,最低气温零下9.5℃,最热月为7月,最高气温31.2℃,年降雨量890~950毫米,雨季为6~9月,属
温带气候特点;低山地带(海拔2500~3200米),年均气温13.8℃,年降雨量600~1200毫米,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属大陆性寒温带气候特点;高山区(海拔3200~4200米),最冷月1月,最低气温-25.4℃,最热月为7月,最高气温25.1℃,年平均气温5℃左右,雨季7~8月,年均降水量650毫米,10月至次年5月,气候严寒,多积雪或冰冻积雪厚度可达数十米,局部地段终年不融,属
寒带气候。
区域内气温季节和年际变化不大,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西坡年平均温度一般为12℃,东坡年平均温度为12~16℃。受西南季风影响怒山
降水的坡向特征明显,西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气候温暖、湿润,连续多年平均雨量逾1336.7毫米,其中“双雨季”特征突出,每年的2~4月和6~10月皆为汛期,东坡为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80%的降水量集中在5~10月,干湿分明,平均年日照数为2100~2900小时。
地质
地质构造
怒山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挤压带东南缘,属于强烈挤压带,地质构造总体表现为紧束式挤压构造,由于印度板块的东缘和东北角呈斜向俯冲挤入,造成三江并流区的北北西向断裂大规模逆冲推覆,以及北西向、北东向断裂平移剪切或走滑,断裂与断裂汇聚,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构造线主要呈南北向展布,多数大断裂自第三纪来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性活动表现。该地区主要断裂带有
澜沧江断裂、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断裂。
澜沧江断裂展布于
梅里雪山、太子雪山东坡,纵贯
三江并流区南北,区内全长约300千米,由南至北先向近南北而后转向北西延入
西藏自治区。在北延的西藏丁青发现有蛇绿岩套和混杂堆积,南延的澜沧地区发现超基性岩体和双变质带,故认为是板块缝合线。断裂总体倾向西,
转轴倾角50°~70°,为一逆冲断裂带,力学性质显压扭性。
区内在丙中洛西呈北北西向延伸,跨越怒江后北延进入西藏,南延出区内后沿怒江西岸经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福贡县至
龙陵县一带转向南西与
瑞丽市—龙陵断裂斜接,为一条超
岩石圈深大断裂,全长大于300千米,挤压破碎带宽100米左右,为一巨大的逆冲断裂带,力学性质为压扭性。华力西期—印支期活动明显,
燕山期继承性活动,伴随大规模同构造
岩浆活动及碎裂变质作用。
怒山山脉属于滇
西藏自治区东南北向构造带,由系列复杂褶皱带及与之伴生的巨大的逆冲断裂组成,侵入岩、
混合岩化带亦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前
侏罗纪地层遍普遭受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与青藏歹字形构造的中部呈重接、归并及斜接复合。
地层特征
怒山地层主要为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岩石以
变质岩为主,主要有
泥盆纪、二叠系、三叠系的
板岩、
片岩、
片麻岩、
大理石等,多呈陡倾产状,走向与构造线平行,岩浆岩分布与构造线一致。
沉积岩主要有泥岩、
页岩、
粉砂岩、砂岩和
碳酸岩等,时代为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与变质岩呈角度不整合关系。
矿产资源
怒山地区有铅、锌、铜、锡、钨、锦、汞、银、皱、金、银、铁等金属矿,大理石、盐
硅石、
石膏、云母、硫、
水晶、
绿柱石、海兰、
电气石等非金属矿及少量煤矿。该地区还有液体矿产资源——深层地下盐卤水,其形成受到地质构造、水文地理、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盐井的盐泉是地质运动和地质构架的结果,并形成了丰富的盐矿,又因
澜沧江流经该地,两岸的卤水资源源源不断,为长期进行盐业生产提供了保证。
地形地貌
怒山属于
横断山脉,山势北高南低,北段多5000米以上的雪峰,
终年积雪不化,南段降至4000米左右,太子雪山一段是山脉主峰,其中最高峰为梅里雪山
卡瓦格博峰6740米。
怒山地形地貌在垂向上总体特征表现为高海拔区冰雪剥蚀陡坡地形地貌与低海拔河谷侵蚀、堆积峡谷地形地貌之间镶入构造剥蚀、溶蚀、堆积(盆地)地貌的宏观特征。自上而下,4500米以上主要是相对冰雪剥蚀地貌;再往下是构造剥蚀斜坡地貌、
碳酸岩地区的剥蚀溶蚀地貌、盆地台地地区的堆积地貌、丘陵地貌等;再往下的河谷地区,为河流侵蚀峡谷区峻坡地形地貌,各支流形成的冲积堆积扇、河流阶地、坡积地貌等。
现代冰蚀地貌主要分布于怒山4500~5000米以上地区,以
梅里雪山尤为典型,其东麓发育完善的
冰斗、现代
冰川等,角峰、鱼背状
山脊、槽谷特征明显。该区山峰尖利,山脊窄,侧坡陡峻,冰斗出口处冰坎、槽谷跌坎均有分布,侧终碛堆积物均有发育。
构造剥蚀地貌主要分布于怒山海拔4500米以下至峡谷区外围地区,地形相对平缓,脊宽峰圆,
谷地侧坡较缓,并分布较多剥蚀平缓台地,冰川终碛台地多见,植被较发育,是怒山地下水的补给区,
土壤层湿潮。
构造溶蚀地貌在海拔2700~3200米间,多见水平
溶洞,充水漏斗、溶蚀
洼地,
缓坡表面多见泉华胶结完好的碎
块石堆积层,并有钙华台地发育分布,岩溶大泉分布较多,是岩溶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区。在海拔4000~4200米间的缓坡台地上,
基岩裸露,呈“低山”“残丘”岗状,其间点缀溶蚀洼地、干漏斗、充水漏斗、落水洞和湿草地,是岩溶水的主要补给区。
构造侵蚀溶蚀地貌区
一般分布于怒山海拔2500~3500米以下,沿江及主干支流分布的地区。地形坡度一般在25°~60°之间,冲沟横剖面形态多呈“V”型、箱型,河流沿岸多
陡崖,并发育多级基座阶地,一级阶地一般高出河床5~15米,二级阶地高出河床30~60米,三级阶地高出河床80~200米。
水文
河流
怒山是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
澜沧江的
分水岭,水源丰富,该山脉南段的碧落雪山每秒0.5立方以上流量的河有24条,向东注入澜沧江,山上有大小水潭30多个。
怒江位于怒山的西部,流经
高黎贡山和怒山两大山脉之间,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青海唐古拉山麓,全长3200千米,流域面积32.5万平方千米,河面宽100~130米,江底多礁石,洪水期与枯水期水位相差5米左右,洪水流量10400立方米/秒,枯水流量316立方米/秒,平均流量1664立方米/秒。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支流短小,呈羽状排列,为高黎贡山和怒山的融雪溪流。怒江与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的垂直高差在3千米以上,形成了山高、谷深、坡陡、水急的壮丽
大峡谷。
澜沧江位于怒山的东部,流经怒山和云岭两大山脉之间,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东北麓查加日玛西侧,干流全长4500千米,总落差5060米,总流城面积74.4万平方千米。澜沧江河道深切于高山峡谷之中,西部是怒山山脉,山顶高出江面平均在2000米以上,流域呈条带状,其平均宽度约54千米,河道上礁石密布,多险滩、瀑布。支流分布呈羽状,源短流急,东西向注入。
黄柏河发源于怒山山脉东侧的省布弄泊(白龙潭),由西到东注入
澜沧江,全长12千米,流域面积39平方千米,落差574米,坡降150‰,年平均流量2立方米/秒。黄柏河是由白龙潭下约30米处渗出的一股水流出形成达成吉河,在来登村往南400米处同迁迪吾河、凤烟河汇合以后而形成的。
罗松场河发源于怒山山脉东侧的黑龙潭里,由西到东注入澜沧江,全长约20千米,流城面积39平方千米,落差740米,坡降205‰,平均流量2.9平方米/秒。罗松场河水流湍急,常年无法渡河,夏秋两季,由于怒山山上的冰雪融化,雨水又多,河水更是汹涌。
湖泊
怒山南段碧落雪山上散落有很多高山湖泊,大多为冰蚀、冰渍湖,海拔在3500米以上。
黑弄泊位于怒山山脉南段碧罗雪山东侧,面积为425平方米,为罗松场河的源头。“黑弄泊”为当地白族语,意为“黑龙潭”,因湖水呈黑色而得名,是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境内面积较大的高山湖泊。
风塔白龙谭位于怒山山脉上燕峨保山北侧,因湖水呈白色而得名,面积为63平方米。
冰川
怒山山脉的最高峰为梅里雪山卡格博峰,该山峰有世界罕见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性海洋性现代冰川——
明永冰川,明永冰川从
卡瓦格博峰往下呈弧形一直铺展到海拔2660米的森林地带,绵延11.7千米,平均宽度500米,年融水量2.32亿立方米,是中国纬度最南冰舌下延最低的现代冰川。雨季时,冰川向山下延伸,冰舌直探海拔2600米处的森林;旱季时,冰川消融强烈,又缩回4000米以上的山腰。
地下水
怒山地下水以裂隙水及
喀斯特水为主,裂水普通发育于前震旦纪、
古生代变质岩中,
三叠纪红色岩层中,
侏罗纪及
白垩纪岩层中。喀斯特水在
保山市、
腾冲市一带的
奥陶纪、
石炭纪、
二叠纪石灰岩及兰平永仁的二石灰岩中均发育。
土壤
因生物气候条件的不同,怒山南、北部及其东、西二坡的成土条件各有差异。
怒山山脉北段可以
梅里雪山为代表,土壤垂直分布的特点是:无论是东坡或西坡,垂分布的谱采基本雷同(仅有高度上的差异),其程式为
冷杉和
落叶松林下的灰棕色森林土——
黄栎与桧柏林下的棕色森林土——云南松和
高山栎林下的棕褐色土——黄栎灌丛下的褐色土——干旱河谷的
碳酸根褐色土;自棕色森林土带以上(大于3500米),具有完整的高山土壤垂直带谱,如棕色森林土——灰棕色森林土——亚高山草甸森林土——
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
荒漠与
冻原,此种程式基本上代表了整个
横断山脉4000米以上高山土壤垂直分布的规律;3800米以下的生物——土壤垂直带反映了温凉、干旱类型的特征,出现成带的
云杉、
黄栎、
桧柏、高山栎等树种与相适应的棕褐色土、褐色土等土攘类型。
怒山山脉中段可以四蟒雪山为代表,其土壤垂直分布的特点是:东、西二坡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东坡土壤中积聚大量的
碳酸钙(如羊渣、永支一带),成为侵蚀强烈的粗骨性
碳酸根揭色土,西坡则相反,怒江河谷的土壤无碳酸钙积聚,自1700~2800米为云南松林带,土壤发育为黄红壤,再上,2800~3300米,出现以
槭树、
红桦、
木荷和
铁杉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带,林下土壤发育为黄棕色森林土;东坡3300米以上,土壤垂直结构的图式仍属干旱、温凉的棕色森林土——棕褐色土——褐色土型,与怒山北段类似;西坡3700米以上杜鹃——
冷杉属林下的灰棕色森林土,由于空气湿度大,土壤上层泥炭化与潜育化的特征十分明显,东坡杜鹃——冷杉或
藓类——冷杉林下的灰棕色森林土(3600米以上),因林分郁闭、气温低,成土过程中灰化作用看来比较强烈。
怒山山脉南段可以碧罗雪山为代表,在山顶部,亚高山
草甸土分布的面积是有限的,只呈块状分布,由于湿度增大,森林线的上限显著下降,一般在3600米以上就开始出现箭竹——杜鹃灌丛为主的森林草甸土带,另外,土壤上层泥炭化与潜化作用是普遍的特征;在西坡,土壤垂直分布由高到低为灰棕色森林土——棕色森林土——
腐殖质棕色森林土——黄红壤——红壤;黄棕色森林土在碧罗雪山西坡的分布不很明显,一般仅在2200~2400米范围内的个别地区才有出现,自1700~2250米为
云南省松林带,土壤发育为黄红壤(属于红壤与黄壤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土壤),1700米以下,基本上为栎类(
栓皮栎)和河谷灌丛分布区,土壤发育为红壤和红褐土;碧罗雪山的东坡,3000米以上基本上与西坡雷同,其特点仅为
冷杉林带中
落叶松的比重增加,林下土壤因母岩为片
页岩(西坡则是
花岗石),潜育化作用更较西坡为强烈,2500~3000米为
槲栎、赤杨和云南松混交林带,林下土壤发育为黄棕色森林土。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怒山生物多样性丰富,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段,原始生态系统保存十分完整,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分布有高山草甸、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草丛及灌丛以及人工林等。西侧的
高黎贡山记录了
种子植物201科1103属4294种,其中,中国特有种1116种,
云南省特有种379种,高黎贡山特有种434种;东侧的
白马雪山高山杜鹃林记录了种子植物135科565属1674种,其中,中国特有种883种,白马雪山特有种11种;东部中段云岭记录了种子植物141科608属1515种。同时怒山也是许多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的避难所,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光叶珙桐、
西藏红豆杉、
独叶草等,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水青树、澜沧黄杉、
长喙厚朴、
云南榧树、
山莨菪等。
动物
怒山地区有哺乳动物102种,鸟类427种,
两栖纲36种,
爬行纲63种,昆虫就不完全的资料已知的有1437种,以
半翅目最多,次为
鳞翅目、
鞘翅目。其中,哺乳动物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大灵猫、
黑麝、
马麝、
林麝、
金猫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猫熊等,鸟类有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尾梢红雉和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血雉、
白鹇、
勺鸡等。
自然保护区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
横断山脉纵谷地区,由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澜沧江、
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整个区域达1.7万平方千米。三江并流保护区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4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板块与
欧亚大陆板块大碰撞,引发了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观。
云南省三江并流保护区内高山雪峰横亘,海拔变化呈垂直分布,从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
卡瓦格博峰,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
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景区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异的雪山。与雪山相伴的是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冰蚀湖泊。海拔达6740米的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覆盖着万年
冰川,晶莹剔透的冰川从峰顶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壮观且稀有的低纬度低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
2003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上,基于世界自然遗产全部4条标准将“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然灾害
怒山地区的地震构造主要是由
澜沧江大断裂、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断裂造成的,这些大断裂都是发育历史较长并具有强烈新活动的断裂,是藏滇地槽的主要组成部分,但都受到了北东向线性体构造(带)的斜切和横错。
怒山地区属于滇西北高山峡谷泥石流区,山地由
变质岩、灰岩和砂岩、
页岩等组成,岩石遭怒江、澜沧江等的断裂和地震破坏,易风化呈碎块,坡地多崩塌、滑坡和滚石。泥石流区内年降水量大致以怒山为界,西多(1600毫米以上)东少(700毫米以下),雨季在西部长,可达半年(4~10月份);东部短,亦有4~5个月(5~9月份),此期间即为石暴发期,由此可见,泥石流始发月份早,持续时间长(半年余)。该区泥石流水源为雨水和冰雪融水,这大体上以森林线(海拔4000米)为界,林线以上主要由融水补给,林线以下由雨水补给,因而,区内泥石流类型众多,计有融水、雨水和混合三类泥石流。
怒山地区的德钦县城附近发育直溪河和水磨房河泥石流,历史上两河都曾暴发过规模较大的泥石流。水磨房河自1950年以来暴发4次稀性泥石流,均10年左右1次,发生在雨季,以1988年7月29日规模大,危害重,经济损失40多万元。1999年8月6日和15日,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暴发区域性滑坡泥石流灾害,保和镇永群乡维乡等地受灾严重对农田工厂道路、房屋损坏突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61万元。
主要山峰
梅里雪山是怒山山脉靠近
西藏自治区的山段,位于
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北与
西藏自治区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连接,南北纵长30千米,东西宽度36千米。
梅里雪山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3座,称为
太子十三峰,十三峰中最高的
卡瓦格博峰,海拔为6740米,为
云南省第一高峰。梅里雪山从峰顶到
山脚澜沧江边明永河入口处(海拔2038米),高差达4702米。以卡瓦格博峰为中心,周围有20多座
终年积雪的山峰。卡瓦格博峰下有世界罕见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性海洋性现代
冰川,雨季时,
冰川向山下延伸,
冰舌直探海拔2600米处的森林;旱季时,冰川消融强烈,又缩回4000米以上的山腰。
梅里雪山植被茂密,物种丰富。在植被区划上,属于
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类型,在有限的区域内,呈现出多个由热带向北
寒带过渡的植物分布带谱。
碧罗雪山属怒山山脉南段,北与
福贡县、南与
泸水市县、东与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相接,其山势北高南低,海拔最高为4379米,山峰地带年平均积雪期6~7个月。碧罗雪山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和峰共76座,其中最高峰
老窝山,海拔4435.4米,形成山势陡悬峻奇。碧罗雪山海拔3500米以上为草山岩石,2800~3500米为松、杉等针叶林,2800米以下为混交林和灌木林。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早在三四千年前,怒山地区已有人类文明存在,在怒山山脉中发现了福贡“腊斯底古岩画”“吴符岩画”“
泸水市县卓旺石棺墓”等各种考古文物。
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人的强大与不断向外扩张,使氏羌等诸多部落南迁至
中国西南地区,向秦汉王朝尚未控制的
横断山脉地区游移,与当地土著融合、分化,形成
傈僳族等几十个少数民族祖先;自
唐朝开始,怒山地区便是
南诏和
吐蕃、唐王朝三者在军事上的必争之地;明代万历年间,木氏土司为了巩固地方权力、扩大势力范围大举北进,攻下了怒山大部分地区,占领
盐井县后则利用
纳西族的
制盐技术在
澜沧江边开办了盐田;
清代,维西恒乍绷起义失败后大批傈僳族西迁进入怒山地区,并成为这个地域的主体民族;民国时期,随着政府对怒山地区统治的加强,“汉化”趋势愈加明显,同时,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也使得该地区的民族文化呈现“基督教化”的倾向。
新中国成立后,怒山地区人民从不同的社会发展形态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地方工业从无到有,工农业生产水平极大地提高,修公路、筑水库,比如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碧福贡公路、永宁公路、团结水渠等,至今还是当地的主要交通干线和水利骨干。
经济发展
怒山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为辅,主要包括
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林业主要集中在东坡,而种植业在西坡占较大比例。截至2015年末,整个区域
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7.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662元。
怒山地区旅游业发达,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2022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98.96万人次,完成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16.73亿元,同比增长60.2%。该地区特色产业有绿色香料、
重楼等,2022年该地区研发香料新产品7个系列30余款,推动上市销售19个产品;截至2019年末,该地区已种植了6400多亩
重楼,怒山知子罗全村经济总收人678.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6648.3元。
交通运输
公路
怒山山脉中有多条国道、省道,其中,G214国道纵贯怒山余脉腹地,其间还有连接瓦窑、贡山的S228省道,连接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泸水市的剑六公路等。
G214国道,起点为青海西宁,终点为云南景洪的国道,全程3296千米,亦被称作
滇藏公路,其中一条分支干线翻怒山至瓦窑、
云南省云龙县漕涧镇、泸水、
六库街道、
福贡县、丙中洛,出
石门关至西藏的
察隅县,这条路沿
怒江峡谷行走,其海拔在1500~2500米之间,无高
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阻隔,可常年通行。1956年8月27日,瓦(窑)贡(山)公路正式动工新建,代号为S228线,途经怒山地区的瓦窑、大理漕涧和怒江泸水、福贡、贡山3个县市,全长343千米,公路穿行在
怒江大峡谷谷底,于1973年5月1日全线通车。
铁路
怒山地区有
大瑞铁路等对外相连接,大瑞铁路全长330千米,穿过
横断山脉,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项目之一,其中,保山隧道处于怒山深大断裂纵谷区,四周山高坡陡,垂直高差达4000米以上,属于I级高风险隧道,于2022年4月19日顺利贯通。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
怒山地区处于高寒山区,由于地势坡度陡,轮歇地多,随着森林砍伐的步伐加快,土壤侵蚀和局部水土流失有加剧的趋势。其中,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水土流失面积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25.7%,因为
福贡县旱地中坡度大于25°的耕地达到土地总面积的81%,最陡的地块坡度达52°,陡坡开垦后土壤和养分迅速消失,耕地很快轮为荒地和废地,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增加。
森林退化
怒山地区受高山气候的限制,所种的谷粮种类是以
荞麦、小麦、高粱、小米、马铃薯等为最普遍,其耕种方法是用广种法,把山上森林砍伐后,用火焚之,以其灰作为肥料,然后用锄头将土翻铲,翻铲之后即播种,任意散播,没有阡陌的分割,到处砍伐树枝树叶推到耕地上焚烧,所以导致森林植被退化。其中,从1974年到1986年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30万亩森林被砍伐,加上千家万户伐木为薪,每年又要烧掉近3万亩森林和近3万亩灌木。
环境保护
2023年,中共
云南省省委办公厅、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科学划定重点防治区,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划定并公告禁止开垦陡坡地范围;建立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分类分区提出差别化的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和治理措施,对水土保持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水土流失敏感脆弱区域,实行严格管控,减少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强化水土保持对策和措施。怒山地区的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公益林补偿面积已经增加202万亩,实施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71.55万亩。
2022年怒山地区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颁布实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林业管理条例》,禁止毁林开垦;毁林采石、采砂和采土;盗伐、滥伐;毁林采种;违反操作技术规程采脂、挖笋、掘根、剥树皮及过度修枝;在幼林地砍柴、毁苗、放牧;移动或者损毁森林保护标志;加强
森林资源即时监测,怒江州选聘生态护林员31045人,其中
泸水市7662人、
福贡县8430人、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3800人、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1153人,仅2021年上半年,怒江州林草主管部门共受理查处林业行政案件60起,其中,盗伐林木案件8起;滥伐林木案件14起;违法使用林地案件11起。
风景名胜
怒山地区位于云南“三江并流”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内,地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缝合部,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险、峻、奇、秀的景观。
老窝山
老窝山位于怒山山脉的碧罗雪山景观区,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八大核心片区之一,是进入“三江并流”地区的始端,被称为“三江之门”。
老窝山属高海拔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群山连绵,森林密布,飞瀑流泉,高山湖泊云集,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十五个高山湖泊,被人们称作万瀑千湖之山。
老窝山是碧罗雪山主峰,海拔4435米,是碧罗雪山最大的一片高山湖泊群的所在地,湖泊的海拔从3500米到4000米,最大的湖是鸡夺鲁湖(傈僳语“欠国司马依比”),面积约5000平方米,“念波依比”湖被当地
傈僳族视为神湖。
老窝山风景区由德庆河的两大支流分老窝河片区和鸡夺鲁片区,鸡夺鲁河片区由鸡夺
鲁湖、高湖十八湾和一个无名湖汇流成鸡夺鲁河。老窝河片区由念
布依族比湖和一个无名湖汇流成老窝河。老窝山自然保护区的高山湖泊形态奇异,出口的流差极大,形成无数高山瀑布,最高的瀑布近两百米,湖水流淌出山谷形成近3000米长的河道,与河道两岸的多个小湖组成一道宽约500米的湿地
草甸,草甸四周山、
冷杉属、杂木依河而立,景象壮观。
雨崩瀑布
雨崩瀑布位于怒山山脉最高峰
卡瓦格博峰的南侧,其水源来于雪水,水从高山倾泻而出,形成瀑布,观赏雨崩瀑布最佳时间是秋冬之际,此时的瀑布水量不大,但瀑布水会随风吹动,自动散开,甚至呈现各种形状,阳光照耀时,
彩虹出现,当地人称之吉兆。在通往瀑布的路上,有众多的玛尼堆,是
藏族游客朝拜神山时堆砌而成的,外地游客也可以按照藏族传统在瀑布底下顺时针绕瀑布走三圈祈福。
相关文化
艺术作品
岩画
碧罗雪山岩画发现于碧罗雪山海拔1400米处,整幅岩画画面长14米、高1.2米,100多个图像可分为3组,有人物、兽类、
鸟纲、日月、符号等造型生动的图像,图像大的高达50厘米,小的高12厘米,用黑色颜料绘制而成,画风古拙。岩画大致讲述了一个骑马之人死后升天的历程,这个天是经历了十三层天,沿着天路或攀着天绳而上,最后献祭于易经“鼎”卦。类似于以鼎中食物祭奠给神鸟的故事,与
藏族《
红史》《
柱间史》叙述的天葬起源故事相同。
影视作品
《
碧罗雪山》是
广西电影制片厂投资拍摄,
刘杰导演,由汪普则、
娜真叶主演的一部电影,电影讲述了碧罗雪山下一个村庄中村民面临着传统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抉择,最后因要保护黑熊而不得不搬离村庄的故事。影片揭示了农村文化历史性衰落过程中的“文化角斗”,借助这个少数民族村寨形象,影片展示了传统农村文化不堪面对来自全球化等各种力量的压力而消亡的痛苦。影片在2010年6月举行的第13届
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举获得了
金爵奖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及评委会特别嘉奖4项大奖,在2011年8月获得
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
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