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城
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
贵州沿河城全称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位于贵州省东北角。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城是一古老的城,西部大开发后,沿河县城变化很大,如今的沿河县城已成为旅游观光的圣地,聚民族文化、乌江文化、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于一体。县境内有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重要景点。
历史沿革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位于贵州省东北角,乌江穿城而过,常住人口8万,民族以土家族为主体。沿河县城是一古老的城,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招慰蛰僚奉诏置务州,治地在今沿河县城东岸。唐《元和郡县志》载:“内江水,一名涪陵水(乌江),在县西四十步,因川为名,曰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唐武德元年(618年),黔州招慰使冉安昌以务川县当牂牁郡要道,请置郡抚之,武德四年(621年),于县地置务川郡,旋改为务州,领务川、扶阳、涪川三县,以冉安昌为刺史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天宝(742年)改思州为宁夷郡,领务川、思王、思邛三县。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思州。唐思州治地一说在今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城东岸,与务川县城同城,二说在今沿河县城北城子上。宋初沿唐制,把不能派流官统治的经制州列为化外州,设置羁州委任土官管理。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派都虞侯赵延浦任岑巩县刺史,土著田氏族人不宾附,朝廷将思州等列为化外思,改经制州为跌州,委派土著首领管理。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田祐恭请求内附,愿为王民。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朝廷以其地置思州,领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荥经河、安夷三县。将思州、务川县治徙于北部荷叶坪,后又移到原都濡县治所,州、县同城。务川县治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历519年,思州治沿河历497年。在南宋、元、明、清时期沿河县城均为土司驻地。元置沿河溪长官司,简称沿河司,治今沿河县城西岸,沿河城由此而名,沿河司直到民国三年才改为沿河县,县城依旧为原沿河司城。1934年5月3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在军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等率领下占领沿河县城西岸,6月1日,沿河县城40余名船工帮助红军用20余艘木船渡过乌江,占领沿河全城,开始对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开辟。1986年,改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沿河旧城街道狭窄,西部大开发后,沿河县城变化很大,如今的沿河县城已成为旅游观光的圣地,沿河县城景点很多,聚民族文化、乌江文化、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于一体。沿河县境内还有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重要景点。
月镜高悬
位于城东一公里许之镜山.俗称月亮岩。清康熙江阴陈鼎《黔游记》云:“镜山……有石如镜”。爱新觉罗·旻宁《思南府续志》:“沿河司有景悬岩石月”。民国《沿河县志》:“山壁有石如镜”。思南志载:“里人于八月十五夜半窥石,镜中隐隐见名山依次而过。”镜山山势陡峭,林木蔽覆,高约160米,屏立城东.山腰有约20平方米的灰白色岩壁,状似圆月,因而得名。前人赞道:“百尺竿头此独尊,群峰拱向若星门,中秋节分外添光皎,不许同流有异源。”
东山伏牛
位于县城东岸,名营盘顶,高海拔408.7米,可总览全城,状似伏牛,首东尾西,侧天文望远镜目镜山,故又名“犀牛望月”。山腰有东岳庙,现为和平镇二小;还有为护送沿河客商与土匪战斗牺牲的解放军副连长杨殿元烈士的陵墓。山脚的泗王庙昔为思南府迁移沿河时治所。东侧山坳原建有文风塔,为县城主要历史标志,文革时期被毁。
黄猫警渡
在城南一公里许的石家坨后山,有一巨石.形如卧虎,头东尾西,俯视乌江,故名“猫山”;如果亲临猫山脚下,便会看见这里原是一片天峻石林,嶙峋怪石,多姿多彩,或如石狮,或似石印,或如醉人横卧,或似怪兽奔驰,形态逼真。石林前矗立着一座由三块巨石叠砌而成高30多米的石岩,高出群峰,分外夺目,这就是“猫山”,“猫山”身后,一大树直伸天空,自然地形成“猫尾木”,把“猫”衬托得活灵活现。“石猫”神情专注,鸟瞰乌江水面。猫山脚下的乌江河槽,有一百余米长滩,名曰“猫滩”。这里滩陡流急,昔木船操作笨重,故常在此翻船。民间对这座石猫山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乌江航道上的猫滩,水流湍急,十分险恶,常有覆舟之虞,每当木船撞滩,船沉人溺,呼救哀号,惨不忍睹。这些情状,感动了玉皇大帝,便派山头上的石猫承担了报警任务:当船行至滩前时,如石猫发出“咪悠咪悠”回荡山谷的叫声,船工闻之,只好停船等待了,如贸然行驶,必然撞滩翻船;如听不到猫叫声,就可安全过滩。民国《沿河县志》云:“相传石猫一叫,必有覆舟之虞。”故名黄猫警渡。
白鹤舞门
又称白鹤闹五门,位于城北江中.俗称五门滩。民国《沿河县志》载:“石骨横江,斜伸如翼,束江划若五门。”由于滩险流急,暗礁密布,水流受阻,在碧绿江面泛起阵阵飞鸟形银色浪花,酷似一群白鹤在江中飞舞嬉戏,水声哗啦,宛若伴奏,形象逼真.令人神往,故名白鹤闹五门。清同治十三年在此江畔建立了鹤鸣书院。经过整治后的五门滩,碧波荡漾,江水滔滔,叠浪千重翻翠锦,轻舟直下五门滩。
锡顶撑云
位于县城西五公里的杨家坪,名高锡峰,一峰如笔,高耸云天。《思南府志》谓:“久雨云出则晴,久晴云出则雨。”里人以此预测天气变化。《沿河县志》云:“县后高峰挺秀,矗立云霄.含云吐雾,气壮山河。”
珠岩积雪
位于城东两公里一山脉自南而北蜷伏延伸,壁立东面。岩壁色彩斑斓.形似珍珠玛瑙,故名“珠瑙岩”。顶高海拔974米,比县城高650余米,每到严冬下雪,山顶俨若玉龙腾空,上连茫茫云天,下榻斑岩壁。交相辉映,形成胜景奇观。民国《沿河县志》云:“珠岩与锡顶争雄,……每当雪霁。玉轮潢亘。有如骊龙孕珠,光烛数里,士夫争相赏焉!”现电视差转台挺立山顶,铁塔冲天俨如龙角.晚上明灯闪跃,似星月凌空,气象万千。
洲水奇观
位于城内西岸的中堆浩。有一石洲高约5米,宽30余米,长40米,四周呈流线型,状似伏龟,兀立江中。经多年洪水冲刷,岩层分明,线缝清晰,遥视若花纹,近观似鳞甲。每当乌江涨水,洲东,洪流滚滚,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洲西,轻波细浪,从容不迫,缓缓倒流回旋;石洲,则如定海神针,稳插江中,岿然不动。如此动静相间,缓急有致。诸色交织,结为一体.形成稀世奇观。相传张三丰昔日游此,曾留下“两溪夹一沟,乌江水倒流”之句。每逢盛夏,这里是人们洗澡游泳中心,傍晚乘凉胜地,晚风轻拂,爽身宜神,乐而忘返。
泉珠暧泡
县南城南面一千米的岩脑下的乌江西岸边,有一温泉,名曰“喷珠泉”。泉水清澈如玉,泉眼涌水如珠,热气蒸浮如雾,水温50℃左右,为有疗养价值的热矿泉。至晚在隋唐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岑巩县时期也被开发利用。从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至今已有1411年利用历史。民国《沿河县志》载:“汤如水佛,涌泡若珠,泉可荡邪,水可消厉,遥望白气浮蒸如烟。”曰“泉珠暖抱”。又云:“泉源泻玉,四季如汤,每当夏秋之际,游人如织,竟相澡身,乡人疾者洗之立愈。”
纪念碑
原有红军渡纪念碑,位于县城西岸观音岸,碑高1.4米,宽1.2米,四边雕有扁草五星花纹图案,碑正中棣书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渡江和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简介。1979年6月1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革命委员会在纪念红三军渡江和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45周年之际,将县城乌江渡改为红军渡,在渡口东岸观音岩脚建竖红军渡纪念碑。1982年县政府将红军渡纪念碑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因修建河东防洪堤时被埋于地下。2008年10月,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县城西岸修建中国工农红军渡广场,塑红军雕像,便重刻“红军渡”纪念碑文。
烈士墓
位于县城乌江西岸石坡仰天窝,占地148平方米,坐南朝北。墓地左、右、前三方有石围墙,墓前竖石碑。墓碑正面书刻“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12个大字,背而刻记金角罗夫遇难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组织空军志愿队支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金角罗夫是志愿队少尉飞行员。1939年12月24日,奉反法西斯同盟命令,金角罗夫一行9人驾驶三架飞机,从重庆市起飞到南宁市、独山上空与H军作战。在执行任务后返航途中,燃油剩下不多,他们根据飞机当时所在位置,就沿乌江飞行,以寻找最近的秀山机场降落。飞至沿河上空,燃油耗尽,被迫在县城南面乌江东岸坝坨河漫滩降落。因河漫滩面积不大,前两架飞机降落后剩下的空地很小,为避免与已降落的两架飞机相碰,金角罗夫驾驶的飞机果断地作横向乌江着陆,飞行员也急速跳伞。当金角罗夫跳伞刚落地时,正降落的飞机从他身上滑过,而不幸遇难。第二天中午,民国县政府在县城乌江西岸万寿宫右侧球场(今县政府大楼后)为金角罗夫举行隆重葬礼。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学校师生、地方绅士、街道居民万余人胸戴白花,鸣放鞭炮,拥棺游街,为金角罗夫送葬,将遗体安葬在迎将桥(今乌江大桥西桥头)侧,并竖立石碑。1953年6月,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为金角罗夫墓重竖新碑。1976年因修乌江大桥,将其迁葬于石坡公墓。1982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金角罗夫烈士墓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8月,铜仁地区行署拨专款对墓地进行维修。
千年乌杨树
从沿河县城东风码头乘船顺江北下,大约4公里处的乌江西岸,屹立着一棵参天古树。这就是有着约千年历史,被当地人称为“神树”的乌杨树。它历经苍桑,枝繁叶茂。乌杨树曲盘结的树根经过洪水的冲刷,全部裸露在地面,盘根错节,纵横交错,似盘龙卧江,像虬须卷曲……千奇百怪,却依然紧紧抓住泥土,树干倔强地兀然挺立,伸枝展叶,下临滔滔的乌江,就这样挺立了一千多年,却依然顽强如初。凡游人到此,无不肃然起敬。
乌杨树是一种长在水边的树种,过去在乌江河边生长很多,由于不见其繁殖,现在已几乎灭绝。乌杨树在土家人的心中具有很高的位置,从民国《沿河县志》中可清楚地看到在县城东岸有一条街被命名为“乌杨街”。对乌杨树的记载,《沿河县志》记载:“乌杨,生水边,以地黄不碍五谷,有大至十围者。”
关于这棵千年乌杨的传说很多。当地村民认为树有灵性,有让孩子认“保爷”的风俗,逢年过节,人们都要备好香烛来祭拜这乌杨“保爷”。
土司衙署
土司衙署是土司正副长官办公的所在地,是当时土司辖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枢。沿河县城土司衙署其沟造是如此之精致、壮观、雄伟,充分显示了当时的民族艺术文化水平,是沿河历代土司世袭的历史的见证。
土司衙署依山而筑,坐西向东,位于县城西岸下街(现印刷厂),是一座造型独特的庭院式的木质结构平房,共有一厅、两院、五厢、四合院,风貌古朴。前门临街敞开,门外有榜房四间,分列左右。青石为梯,拾级而上,经一朝门,迎面有一平房,门上有匾额,上书“克绍前徽”四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严寅亮所题。踏入前院,左右各有一石狮,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再拾级而上,人正厅,门前楹额书写“永治沿江”四字,下有楹联。入门,便是土司公堂,堂呈条形,堂上有一显目匾额“节义”二字,下设一案,为土司视事用。其厅内雕梁画栋。厅后院内种有花卉,院左有一间为幕厅,并列三间木房,为土司正长官住所,上有匾额“鸿基丕显”,门上有楹联,中为堂屋供有张土司祖宗神位。院右并列长三间木房,是吏目住所,吏目住所右边有偏房二间,坐南向北,供司监视事之用。
据《思南府志》记载:“司署建自明正统五年(1441年),后第八年修监房。明弘治五年(1493年)、九年(1497年)修正副长官宅。明正统九年(1515年)修治厅。”这座古建筑物到拆毁前,楹联均已湮灭,匾额和部分装饰已经朽坏,但字迹清晰可见,文笔甚工。房屋的外观和框架整体完好。
1986年6月10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办公会议决定:对具有民族文物价值的张土司衙署给予保护,沿河县政协、文化局、民委、党史办、县志办等单位多次提出加强保护的意见,县印刷厂于1988年6月21日还是将其拆毁,令人遗憾。至今只有一些供人留念的几张照片和《思南府志(续)》上的示意图。
参考资料
人口民族.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1-1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月镜高悬
东山伏牛
黄猫警渡
白鹤舞门
锡顶撑云
珠岩积雪
洲水奇观
泉珠暧泡
纪念碑
烈士墓
千年乌杨树
土司衙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