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颂
1938年李双江演唱歌曲
《延安颂》是一首歌曲,是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纪念日的歌曲,歌曲原唱是李双江,翻唱是薛浩根。
创作背景
《延安颂》创作于1938年4月,歌曲热情地歌颂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全曲可分为五个部分,曲式结构为带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中间节奏比首尾稍快,风格上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部分带有叙述性,优美妩媚的旋律倾注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满腔的热情的由衷的赞美。结尾处二声部合唱把全曲推向高潮。
歌曲歌词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
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
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啊 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
热血在你胸中奔腾
千万颗青年的心
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
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
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看 群众已抬起了头
看 群众已扬起了手
无数的人和无数的心
发出了对敌人的怒吼
士兵瞄准了枪口
准备和敌人搏斗
啊 延安
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
筑成坚固的阵线
你的名字将万古流芳
在历史上灿烂辉煌
歌曲鉴赏
莫耶词,郑律成曲。1938年夏作于延安市。1940年曾易名《古城颂》刊登在中国国民党统治区《新音乐》第二卷第3期。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全曲可分为五个部分,也可看作是带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因为中间节奏比首尾稍快,风格上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部分带有叙述性,优美妩媚的旋律倾注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满腔的热情的由衷的赞美。结尾处二声部合唱把全曲推向高潮。
《延安颂》全曲由ABCDE 五个部分构成,属多部曲式结构,(亦可视为带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大调,采用了C 43 和42 两种拍子,使抒情和激情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一部分中速,带有叙述性,它是对某个特定环境和风光的描绘,如词中的“塔影”、“河边”、“原野”、“群山”等,都足以令人产生实际联想。这段旋律,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个明朗而开阔的六度大跳音型(5■),它在全曲中先后共出现六次之多,是一个富有特性的动机(见以下各例中的■处):■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有机延续,这里具体地点明了前一部分所描绘的地方是革命圣地延安,热情而亲切地歌颂这庄严而雄伟的古城:■ 第三部分旋律转入浑厚的中声区,拍子由43 转入24 。这是一段沉着有力的进行曲,它表现了千百万革命青年怀着对敌人的仇恨,聚集在山野田间的景象:■ 第四部分是第三部分的有机延续,这段旋律中两次出现的八度跳跃(见下例■处)使歌曲更加强了坚定性和动力性,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战斗激情:■ 歌曲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变化再现,它加强了歌曲的整体感和赞颂性。
这一段速度稍慢,转回43 拍子,特别是加入了二部合唱,与第三、四部分形成对比,使歌曲情绪达到高潮,倾注着人们对革命胜地的向往和赞美:■ 以上是按多部曲式结构对《延安颂》所作的分析。但从此歌的旋律布局、速度安排、节拍的处理以及逐段歌词的含义来看,如果把它看作是带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也同样是合适的。
获得荣誉
这首抒发革命豪情的歌,是莫耶献给革命圣地延安市的一曲心灵之歌,她倾诉着革命青年的心声,鼓舞着前方战士的杀敌斗志。这首壮丽的颂歌,成为延安时代的象征。千千万万青年人在抗日战争潮流冲击下,如同奔向太阳一般奔到了延安。音乐家时乐蒙就是唱着这首歌从河南省到达延安的,电影演员陈波儿上海市奔赴延安,欢迎会上她首先唱的就是这首歌。新中国成立后,《延安颂》又出现在电影《南岛风云》、《峥嵘岁月》、《椰林曲》、《永不消失的电波》及电视连续剧《延安颂》里。1993年6月5日,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将《延安颂》定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并颁发荣誉证书。
参考资料
延安颂.人民网.2016-10-13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歌曲歌词
歌曲鉴赏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