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十三即唐代的铠甲,据《
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乌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
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唐十三铠中的各种铠甲各有其防护能力,如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而且造型相当美观。
简介
唐十三铠中,明光、光耀、锁子、山文、乌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绢、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的。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鱼鳞甲。罗圈甲。山文字甲,这些甲都属于一种范畴,它们不是全身甲。但是,它们的某些防护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而且造型相当美观。
演变
唐朝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
古代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当时
唐军野战常用的
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
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
李嗣业便是一员善使陌刀的猛将。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
马槊和
横刀。唐代改进了
冶炼技术,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唐军的铠甲抛弃了
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
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
唐代制甲
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
南北朝以来至
隋朝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
武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
安史之乱”后,重新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
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
唐代的甲种类繁多,式样各异,却主要供骑兵穿着,战马一般不披甲,这样在作战时骑兵机动性大,以轻捷快速而取胜。另外,
唐朝制甲,还讲究外观华美,往往涂上金漆或绘有各种花纹。
李世民还是年轻将领时,曾身披金甲,陈铁骑1万人,甲士3万人,在太庙前举行凯旋礼。那时仪仗典礼等隆重场合下都有金盔银甲的壮观场面。唐代大诗人
杜甫曾写下“金锁甲、绿沉枪”的诗句。宋代大诗人
陆游的《出塞曲》也有“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银山动地来”的名句,形象地描绘了众多兵士身着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银山一样烁烁发光的壮观景象。
甲制种类
明光铠
天宝的甲制共有13种,其中明光铠、光要铠、细麟铠、山文铠、乌锤铠和
锁子甲都是铁甲,由铁制成。
在
唐朝,前代流行的两当铠已经被淘汰,在汉末晋初出现的明光铠成为
唐军装备的最主要的铠甲,名列《
唐六典》的甲制之首。明光铠除了继承了两当铠的优点以外又对铠甲进行了改进,比如:加了披膊,膝裙和对头盔也进行了改进,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以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带结头。日后军队常用的锁子甲,在唐朝也列入有甲制中。
明光铠的形制基本上与
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了:有的只是在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得极光,颇似镜子。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锁子甲
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
中原地区,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表》。《晋书。
吕光载记》描述此类铠甲“铠如环锁,射不可入。”
唐朝极为盛行,并将此甲列为13种甲制之一明代和
清代还仍有沿用。锁子甲是一种用铁链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形的铠甲。这种甲穿起来柔和便利,比大型甲甲轻松。
山文甲
山文甲也属于锁子甲的一种,顾名思义,是指甲片形状如汉字的“山”字。札法十分独特,为“错札法”。即通过甲片与甲片互相枝杈咬错成甲。据说如果甲片制造精巧划一的话,全甲不需一个甲钉,不需一缕丝线。山文甲自唐代引入
中原地区后,逐渐被广泛应用,成为宋明时期常见的甲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可算作中式甲的典范,西方人称为“中国之星”。日本人称为“唐甲纹”。
乌锤甲
乌锤甲是唐宋及其后代经常使用的主要甲片类型。
皮甲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
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铠甲材料最好是使用皮革。皮革铠甲的使用年代久远,即使后来出现了金属铠甲,但是由于皮甲轻便、价廉,所以仍被普遍使用。相传甲也是
蚩尤发明的,是一种用皮革制成的皮甲。这虽是神话,但是从中说明,铠甲最初使用的材料就是皮革。
到了
唐朝前后,一改以前甲片的缀合方式,出现了把几层皮革重叠起来使用的新型
皮甲。这种皮甲一直沿用到十七世纪,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铠甲。
步兵甲
为适应步兵野战的需要,在唐代供步兵使用的步兵甲有了很大发展。据《
通典》所记,当时每队战士有60%的人装备有铠甲,而汉代军队披铠甲的士兵仅占总数40%。这种步兵甲的基本形制是:身甲前后片在双肩上用带联扣,两肩所覆披膊作兽皮纹,腰带下垂有两片很大的膝裙,上面叠缀着几排方形的甲片。宋代的“步人甲”就是由这种铠甲演变而成的。
补充说明:
中原地区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
武经总要》记载,
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
札甲。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
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
绢布甲
唐朝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
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
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马甲
《
唐六典》列举的十三种铠甲中,最后一种名为“马甲”。有人以为是当时战马所着,其实不然。根据
东晋以后的习惯,只有人穿的胄甲才能称“甲”,马着的甲衣只能称“具装”,而不叫“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