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委员会,1956年该委员会撤消后,1957年成立广东省戏曲研究会,该会附设于广东省文化局内,于1961年改名为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1963年改名为广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室,“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3年恢复活动。1974年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政工组文艺办公室设立广东省戏剧改革工作室,1978年改名为广东省戏剧研究室,1984年改名为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同年改称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简介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的主要职能是开展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工作,承担国家、省下达的艺术科学课题的研究,指导和参
与全省重点剧(节)目艺术创作,研究和开发艺术信息,负责艺术创作研究理论刊物的编辑、出版。
1993年成立广东省艺术创作中心,与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合署办公。同年,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广东艺术》杂志创刊。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确立艺术研究的新方向
广东素有“戏曲大省”之称,其中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客家山歌剧、采茶戏、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
花鼓戏、花朝戏等地方剧种是广东省本土文化的结晶,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的研究者不仅熟知古典戏曲,而且对“大戏剧”也浸淫日久,加之深厚的美学素养以及较强的透析能力,从而使得其研究做到了既能入乎其里,又能超乎其上,论著也表现出较强的理论色彩。对许多人所共知的艺术问题和艺术现象,也能从理论的层面予以科学的分析,从而得出别致而又颇具说服力的结论。”艺研所”负责的艺术学科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正是研究者们在充分了解从古代到现代戏剧、音乐、舞蹈历史的基础之上,从较高的理论层次予以阐发说明的理论成果。对具体的艺术现象的研究,或以“史”带“论”,或“考”“论”结合,“史”中有“论”,“论”中有“史”,显示了研究者严谨、踏实的学风。此外,广东省艺术研究所高度重视戏剧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从1980年至今,坚持编撰出版《广东戏剧年鉴》。目前,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华舞蹈志·广东卷》也完成了编工作,体现了艺术专业工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以开放的姿态加强与各地的交流,派员赴美国、新加坡日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参加各类研讨会,其应用性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社会。1993年,《广东艺术》创刊,为了使理论成果能够及时得到反映,这本杂志始终坚持高品位、高质量的办刊原则,以严格的编选态度、较高的艺术品位和质量,赢得了文艺界知名人士和广大艺术爱好者的赞扬。
为了对浩如烟海的艺术资料和不断涌现的艺术作品进行电子化处理,广东省艺术研究所199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研制艺术信息数据库的科研课题,该课题被列入文化部1997年文化科研项目,引起了广东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并拨下专款。1997年5月,《广东省艺术信息数据库》成功上网为社会服务,1998年4月通过了文化部科技司主持的专家鉴定,被认为“是我国艺术研究人员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艺术信息开发利用的成功典范,是目前国内建立的第一个实用化艺术信息库,也是我国艺术领域的一项有开创性的重要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系统的先进水平”。同年,荣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文化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数据库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TRS全文信息检索系统作为查询引擎,用户可使用自然语言进行检索,响应速度快,人机交互友好。全所微机不仅能够查询主服务器的数据库,而且能够访问视聆通网络和国际电脑互联网的浩如烟海的信息,为艺术研究人员查找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广东省文化部门的艺术信息经过进一步整合,“艺研所”的信息技术将发挥更大的效力。
聚才兴艺出精品
20世纪末的最后几年,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开始尝试走一条改革之路。一方面,“艺研所”处于改革前沿的广东,接受了较为先进的改革理念的教育,有着先走一步的思维、思想、观念与实践;另一方面,“艺研所”是以艺术创作研究为主的事业单位,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在政治语境淡化和商业语境强化的双重夹击下,戏剧面临着“消解”的空前挑战,艺坛价值取向的转换。“艺研所”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对所的工作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整合,提出了艺术研究工作的新思路,把工作重点从基础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从历史研究转向研究能指导当前艺术实践、为当前的艺术生产服务的理论,并且开拓艺术研究电子化的新领域。
经过改革与整合后的“艺研所”,它的运作是艺术研究与艺术创作齐头并进、互为支持的互动式运作,是以经过内部调整后形成的“三大块”——艺术创作体系、艺术理论体系、艺术信息体系开展工作。这“三大块”体系上的创新是“艺研所”目前和未来努力的方向,其中重点放在创作体系上的改革,成立了一批“研究、实验、制作”三位一体的艺术专业工作室。
一直以来,组织、辅导广东省的专业戏剧创作是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要任务之一。1993年,为了改变广东戏剧创作的被动局面,广东省文化厅成立了广东艺术创作中心并将“中心”设在“艺研所”内,与本所的艺术创作研究室合署办公。“艺研所”明确提出了对今后改革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三个转变”,即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抓戏剧创作的方法,并以此带动整个“艺研所”的改革。具体来说,转变观念就是转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观念,转变过去只抓一度创作不抓二度创作的观念,转变抓创作不搞创作的观念,用改革的精神来看待戏剧创作,并强化精品意识,强调淡泊名利、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的观念。转变作风就是树立戏剧理论研究、评论与戏剧创作实践相联系的作风;树立努力参与艺术实践,把“实验室”放在艺术团体,深入基层、深入剧团、深入戏剧创作第一线的作风。转变抓戏剧创作的方法,一是分清主次,着重抓重点剧目;二是从策划、剧本一直抓到二度创作;三是抓上演剧目和获奖剧目的修改、提高。观念的转变带来了作风和方法的转变,明确了要研究能指导当前艺术实践的理论,首先必须参与到艺术实践中。在广东省宣传文化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中心”按新的运作机制启动,配合广东省文化厅负责具体的运作并实施《广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建立健全了八个艺术创作基地,形成覆盖广东全省的创作网络,对广东的艺术创作采取“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胜劣汰,滚动调整,紧抓不放,确保重点”的做法,狠抓重点剧目不放,大力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发展。通过筛选和激励机制及强化管理、改革评奖等手段,形成出作品、出人才的良好态势,广东省艺术创作和演出不断走向繁荣。同时制定了广东省创作规划,在为广东的艺术创作进行指导、辅导、服务的同时亦推动了艺术研究工作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广东在国际性、全国性各类专业艺术评比中共获567项奖,这些成绩在社会和艺术界引起良好的反响,显示出广东舞台艺术创作的繁荣势头,展示了广东省艺术院团的综合实力,也展现了广东文化艺术的良好形象。
1993年—1996年,“艺研所”参与重点剧目《警钟》、《情系中英街》、《火红木棉花》等剧的策划、监制、编剧、导演等工作,其中《情系中英街》、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火红木棉花》、《警钟》均获广东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国际艺术节导演一等奖,《警钟》还获曹禺新剧目奖;1997年—2002年参与重点剧目《新居》、《绿色的阳台》、《深宫假凤》、《四毛英雄传》、《星海·黄河》、《浪淘碧海》、《土缘》、《西关女人》、《走出地狱——邪教警示录》、《等郎妹》、《风雨红棉》、《奇情记》、《梁红玉挂帅》等剧的策划、监制、编剧、导演工作,其中《新居》、《星海·黄河》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土缘》、《浪淘碧海》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音乐剧《四毛英雄传》获第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西关女人》获全国小剧场戏剧优秀奖(金芒果杯)。广东汉剧《深宫假凤》囊括广东省艺术节全部优秀剧目奖项,舞剧《风雨红棉》获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和全国舞剧演出比赛大奖。
除此,“艺研所”对广东省的艺术创作工作做了大量规划和指导辅导工作,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连续4年受省文化厅委托送10至15名编剧到北京或上海市进修,1998-1999年分别在“艺研所”内成功承办了广东省舞台美术进修班和戏曲音乐进修班,得到专家、专业人员和各市文化局、剧团的高度评价,反响十分强烈。
探索面向未来的改革之路
面对体制改革,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为加大改革力度,在2000年尝试建立创新体系,以艺术专业学科带头人命名的佳纳戏剧工作室、季乔舞美工作室、锦龙音乐工作室、大为影视工作室,按“研究、实验、制作”三位一体的模式,运用专才签约管理和个性化情景管理手段,赋予艺术学科带头人在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工作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并明确责、权、利,以全新的运作机制和优化的结构,进行艺术研究和艺术实践,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树立品牌。所里对各个艺术工作室,除以协议的管理形式明确责、权、利外,也从项目的策划、组织、制作上给予全力支持,为他们提供创造品牌的环境,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在艺术专业方面的潜能,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专家当上“管家”,极大地盘活了艺术人才资源,发挥了“艺研所”专业人才集中的优势,并促进艺术研究成果转化为艺术生产力。四个专业工作室以艺术专业学科带头人领衔开展艺术研究,重点研究对当前艺术实践有指导意义的艺术理论;开展对该艺术专业研究成果进行转化的实验,对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探索新的运行机制,对艺术生产和精品制作进行有益的尝试,是“艺研所”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生产改革实践的“特区”。
四个艺术专业工作室成立三年以来,在“艺研所”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下,初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不仅为广东省的艺术繁荣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应邀赴北京、上海市、湖北、江西省山东省贵州省海南省等省市参与精品创作,并开展了与日本、韩国、毛里求斯留尼汪岛等国家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
工作室成立以后,佳纳戏剧工作室已制作了《走出地狱——邪教警示录》、《西关女人》等小剧场话剧和几台综艺晚会,另外,她本人还在省内外执导了一批剧目。这位20世纪90年代中国剧坛涌现出的女性导演,以导演《泥巴人》一戏的成功在全国崭露头角。1994年,她导演的《同船过渡》大获全胜,相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导演一等奖”。调入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以后,又导演了《警钟》、《火红木棉花》、《土缘》、《浪淘碧海》、《春夏秋冬》等优秀舞台作品,作为“艺研所”戏剧导演学科带头人,王佳纳在5年间执导的作品有7部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文化部“文华导演”奖及中国话剧金狮奖、全国小剧场会演优秀导演奖。
作为“艺研所”舞美学科的带头人,著名舞美设计师季乔从2000年4月26日挂牌成立季乔舞美工作室至今,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内,凭着勤恳与努力,使季乔舞美工作室已经以不菲的业绩蜚声省内外。从《物理学家》、《仲夏夜之梦》,到《绿色的阳台》、《土缘》(粤剧第二版),从《走出地狱》(行为戏剧)、《秋千架》(黄梅戏)到《西关女人》(小剧场)、《等郎妹》(山歌剧),从《跨越》、《阳光地带》(话剧)到《梦白》(舞剧)、《白门柳色》(广东汉剧),所有的作品,无不得心应手,应付自如,并以创新的设计获得了上至文化部的优秀设计奖,下至广东省艺术节舞台美术设计一等奖
作为“艺研所”音乐学科的带头人,方锦龙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扎根在传统中,另一条腿走的是现代的路。他既能用敦煌市古乐器演奏唐朝古乐,也能演奏流行音乐;他出过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唱片,也出过流行音乐的音乐唱片;他主张造两种琵琶,一种就是传统的琵琶,奏古曲,另一种是改良的MIDI琵琶,可以突破琵琶的局限奏出新效果,甚至可以演奏摇滚。近年来他根据敦煌壁画及史料,并改良成功复原了在唐朝与四弦琵琶并存的五弦琵琶。他主张艺术家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古琴箜篌、琵琶、柳琴古筝等乐器代表了辉煌的中国文化,是迷人的东方之声,但古琴应该奏新曲,艺术应该创新才有生命力。他追求的一个大目标是将中国四大古乐挖掘、整理、展示出来,用现代艺术手段包装它们,再用现代的演出形式将之推向市场。
尹大为曾在电影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近年他的工作室在广东高州拍摄的8集电视连续剧——《冼夫人》,在荧屏上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光辉形象。他集编、导、演、摄于一身,曾担任电视剧《喋血山城》的编剧和《情牵沂蒙》的摄像,在电视剧《人逢乱世》中饰演东北军少校营长李加齐,获全国电视飞天奖提名并获东三省电视剧评奖最佳配角奖,他导演和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北京女人》获电视剧金鹰奖。他导演和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影后胡蝶》也大受观众好评。3年来,他执导了《飞越》、《兰花儿》等几部长篇连续剧,被称为电视界的“全才”。此外,尹大为担任艺术总监及首席主持人的国内最大的影视网站——中广视讯网站和与人合作的《星秀杂志》有力地培养了影视新人。
历任领导班子
1953—1956年 广东省广州市戏曲改革委员会
主 任:丁波
历任副主任:李门、曾三多罗品超黄宁婴
1957—1959年 广东省戏曲研究会
主 席:白驹荣
历任副主席:马师曾薛觉先丁波
1960—1966年 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会
历任副主任:郭秉箴(主持工作)
1967—1972年“文革”停止活动
1973—1976年 广东省戏剧改革工作室
主 任:林澜
历任副主任:郭秉箴、苏明
1977—1984年 广东省戏剧研究室
主 任:苏明
历任副主任:郭秉箴、赖伯疆 谢彬筹、郑炳坚
1985—1987年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所 长:倪路
历任副所长:赖伯疆、郑炳坚 谢彬筹、吴世枫
1988—1990年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所 长:吴世枫
历任副所长:谢彬筹、马明晓、谢成功
1991—1995年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所 长:谢彬筹
历任副所长:谢成功、马明晓、熊文波、谭永年
1995年—2008年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所 长:吴惟庆
历任副所长:熊文波(1992—1996年)
谢成功(1988—1996年)
谭永年(1992—2000年)
杨明敬(1996—2001年)
余汉东(1997年)
胡玲玲(2001—2009年)
2008年—现今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所 长:梅小萍
历任副所长:
胡玲玲(2001年—2009年)
文祯亚(2008年—现今)
成果概览(1983—2003)
戏剧类
1.话剧《欲望大厦》获广东省1990-1991年度专业戏剧创作剧本评奖三等奖、第四届广东省艺术节编剧三等奖。(王炜参与编剧)
2.话剧《泥巴人》获’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演暨国际研讨会优秀导演奖(王佳纳导演)
3.话剧《警钟》获'94曹禺戏剧文学剧本奖、广东省国际艺术节优秀演出奖、导演一等奖广东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吴惟庆策划、陈京松文学顾问、王佳纳导演)
4.话剧《火红木棉花》1995年获广东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国际艺术节导演一等奖。(王佳纳导演)
5.粤剧《情系中英街》获'95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吴惟庆监制、陈京松艺术指导、余汉东导演)
6.话剧《新居》获'96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吴惟庆策划、陈京松文学顾问、王佳纳导演)
7.儿童剧《闯入天才星球》获'96全国儿童剧新剧目会演评比一等奖。(王佳纳导演)
8.话剧《小雨》获'97中国剧协有奖征文小剧场戏剧优秀剧本二等奖。发表于《南粤剧作》。(胡玲玲编剧)
9.话剧《浪淘碧海》获'98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七届广东省艺术节特别奖。(王佳纳导演)
10.舞剧《星海·黄河》获'98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九届文华奖、第七届广东省艺术节编剧奖、第六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杨明敬编剧)
11.音乐剧《四毛英雄传》1998年获第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赛立特尔杯”二等奖、第七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吴惟庆策划)
12.广东汉剧《深宫假凤》1998年获第七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编剧奖。(陈京松、吴惟庆编剧)
13.话剧《绿色的阳台》1998年获第七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2000年获纪念中国话剧 90 周年新剧目交流演出优秀编剧奖、舞美设计奖,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谭永年文学顾问、季乔舞美设计)
14.话剧《生仔梦》2000年获第八届人口文化奖等奖。(王佳纳导演)
15.粤剧《土缘》2001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王佳纳导演,季乔舞美设计)
16.话剧《西关女人》2001年获广东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优秀剧目奖、演员奖。(吴惟庆文学顾问、王佳纳导演、季乔舞美设计)
17.小品《梦幻卡拉OK》2001年获全国群星奖金奖。(王佳纳导演,季乔舞美设计)
18.歌剧小品《辣椒嫂戏郎》,2001年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一等奖。(陈京松编剧之一)
19.粤剧《奇情记》,2001年获第八届广东省艺术节编剧二等奖。(陈京松第一编剧)
20.雷剧《梁红玉挂帅》,2001年获第八届广东省
艺术节编剧三等奖。(陈京松第一编剧)
21.话剧《阳光地带》2002年获第八届广东省艺术节舞美设计一等奖,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学会奖。(季乔舞美设计)。
22.音乐诗《青春礼赞》2002年获团中央“五个
一工程”奖(王佳纳导演、季乔舞美设计)
23.山歌剧《等郎妹》2002年获第八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导演一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2003年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剧目奖,导演奖、优秀舞美奖(吴惟庆总监制,王佳纳导演,季乔舞美设计)。
24.现代舞剧《梦白》2002年获第八届广东省
术节优秀剧目奖(季乔艺术指导、舞美设计)
25.大型舞剧《风雨红棉》2002年获广东省第八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第三届全国舞剧比赛大奖。(吴惟庆艺术总监、吴惟庆、胡小云编剧)
26.音乐剧故事《总统·富翁·美男子》2002年获深圳市全国戏剧故事征集二等奖。(胡玲玲、陈京松编剧)
27.音乐剧故事《逝水年华》2002年获深圳全国戏剧故事征集二等奖。(胡玲玲、陈京松编剧)
其它类
1.《中国戏曲志·广东卷》获文艺集成志书编纂成果集体奖。(1988年)
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获文艺集成志书  编纂成果集体奖。1997年11月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获文艺集成  志书编纂成果集体奖。1997年11月
4.《广东省艺术信息数据库系统 》 获1998年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文化厅科技一等奖
5.《广东艺术》编辑部1998年、2000年分别获中国剧协第一、二届曹禺剧戏剧文学评论奖编辑奖
6.方锦龙2001年获首届中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大赛“园丁奖”。
7、季乔2003年获第二届全国舞美展优秀创作奖
论文类
1.《刻画人物灵魂的舞台艺术》2000年获中国剧协第二届曹禺剧评论奖优秀论文奖(王炜)
2.《戏曲的商品形态与粤剧市场》2000年获中国剧协第三届广州市国际粤剧节优秀论文奖。
2002年获《人民日报·市场报》漠河市杯优秀论文一等奖。(胡玲玲、陈京松)
3.《鲁迅与戏剧的文化纠缠》2001年获第二届广东鲁迅研究论著奖优秀奖(胡小云)
理论研究成果
1.《广东戏曲史料汇编》(二辑 内部发行)
2.《广东戏曲和曲艺》(内部发行 1980年4月)
3.《1949-1979广东戏曲选》(1982年12月)
4.《1949-1979广东话剧选》(1979年)
5.《粤剧研究资料选》(内部发行 1983年1月)
6.《摆布心灵的奥秘》(郭秉箴 1983年,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艺奖)。
7.《粤剧唱腔音乐概论》(本所戏曲研究室 1984年)
8.《潮剧研究资料选》(内部发行 1984年5月)
9.《粤剧南拳》(马明晓、谭勋、苏家驹 1985 年)
10.《粤剧“花旦王”千里驹》(赖伯疆 1986 年)
11.《戏剧手法例话》(谢成功、梁志勇 1987 年)
12.《论潮剧艺术》(林澜 1987 年)
13.《粤剧艺术论》(郭秉箴 1988 年)
14.《粤剧史》(赖伯疆、黄镜明 1988 年)
15.《粤剧唱腔音乐规律初探》(谭建、李时成内部发行)
16.《广东省戏曲七十年叙略》(谢彬筹 内部发行)
17.《中国戏曲志·广东卷》(1993年11月)
18.《当代广东戏剧史》(1994年)
19.《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广东卷》(1996年11月)
20.《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1996年12月)
21.《岭南戏剧思辨录》(谢彬筹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5月)
22.《艺术欣赏·影视戏剧》(吴惟庆、陈京松、胡 玲玲、丁丹等 广东省普通高中教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
23.《展望文化大厦中的世纪新人——从广东现代化进程看社会主义文化与人的全面发展》(胡玲玲、陈京松 广东省“五普”科研课题“人口与文化”,2002年)
24.《流金舞台》(陈京松、胡玲玲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1月)
25.《广东戏剧创作透视》(吴惟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2月)
26.《戏剧绝招赏析》(谢成功、苏家驹,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2月)
编辑出版刊物
1.《南粤剧作》(季刊)全国发行,1981年创刊,1998年并入《广东艺术》。共出版 65 期,
发表大型剧本 174 个、小戏小品 184 个、理论文章及剧评约 200 篇。
2.《戏剧艺术资料》(不定期)内部发行 1979年创刊,至今已出版13期。
3.《广东戏剧年鉴》1981年创刊。
4.《戏剧音乐研究》(1984年)
5.《广东艺术》(双月刊)国内外发行,1993年12月创刊。
艺术作品创作演出情况
戏剧类
1.喜剧小品《上帝的苦恼》广州话剧团演出。(陈京松编剧 1993年)
2.喜剧小品《武大郎命案》广州市话剧团、广东汉剧院演出。(胡玲玲编剧 1993年—1999年)
3.话剧《世纪之恋》广东话剧院制作。(王佳纳导演 1997年)
4.行为戏剧《走出地狱——邪教警示录》(吴惟庆编剧之一、王佳纳导演,季乔舞美设计 2000年)
5.话剧《过气明星下岗官》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制作(陈京松、胡玲玲编剧,王佳纳导演 2000年)
6.音乐剧《风从八面来》发表于《广东艺术》。(陈京松、胡玲玲编剧 2000年)
7.话剧小品《幸福一线牵》广东省春节晚会演出(陈京松编剧 2001年)
8.话剧小品《微笑》2001年广东省艺术展演,广东话剧院演出(陈京松编剧 2001年)
9.话剧《跨越》(王佳纳导演,季乔舞美设计)
10. 歌舞剧《龙凤舞中华》(季乔舞美设计 2002年)
11.话剧《祖国知道我》广州市话剧团演出(胡玲玲、陈京松编剧 2002年)
12.大型舞蹈诗《老师,您好》(吴惟庆总策划、胡玲玲文本创作 2002年)
13.话剧小品《水火无情人有情》广东省工商联晚会演出(陈京松编剧 2002年)
14.话剧《村官》(王佳纳导演 2003年)
15.广东汉剧《白门柳色》(原名《白门悲柳》)(吴惟庆艺术总监、王佳纳导演,季乔舞美设 2003年)
16.音乐舞蹈诗《生命之光》(吴惟庆文本创作、王佳纳总导演 2003年)
17.粤剧《君子桥传奇》(季乔舞美设计 2003年)
电影、电视类
1. 电视系列剧《陈医生诊所》广州市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陈京松剧本统筹及部分编剧1994—2000年)
2.电视系列剧《陈医生诊所》广州市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胡玲玲部分编剧1994—2000年)
3.38集电视剧《英雄无悔》(陈京松剧情筹划),1995年获第十六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4.20集电视连续剧《飞跃沧桑》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陈京松编剧 1997年)
5.电视剧《影后胡蝶》(尹大为导演)
6.电视剧《北京女人》(尹大为导演)
7.立体电影《HYTCH实验室》(尹大为导演、拍摄2000年)
8.电视专题片《今日广东文化启示录》(尹大为导演、拍摄 2000年)
9.50集动画片脚本《新三字经》广东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陈京松编剧 2000年)
10.电视专题片《世界在这里歌唱》(尹大为导演、拍摄 2000年?)
11. 8集电视剧《冼夫人》中央电视台播出。(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制作,尹大为导演、拍摄 2001年)
12.电视政论片《新世纪宣言》广东电视台播出(陈京松撰稿之一 2001年)
13.180集电视剧《开心廿四味》(王佳纳导演,陈京松部分编剧 2002年)
14.电视剧《边防卫士》(尹大为导演 2003年)
音乐类
1.《龙腾盛世新春音乐会》(方锦龙音乐工作室制作 2000年)
2.《春之韵-高校民族音乐会》(方锦龙音乐工作室制作、 2000年)
3.民俗音乐《竹。土。木》(方锦龙创作 2001年)
4.《唐人乐韵绕羊城——唐人室内乐团音乐会》(锦龙音乐工作室策划 2001年)
5.《广东音乐古与今》(锦龙音乐工作室策划、制作 2001年)
6.《南筝北曲诉衷情》(锦龙音乐工作室策划、制作 2001年)
7.《国乐名家迎“六一”》(锦龙音乐工作室策划、制作 2001年)
8.《“龙眼”看广东--方锦龙广东音乐演奏会》(锦龙音乐工作室 2002年)
9.《“国乐”民族音乐会》(锦龙音乐工作室策划、制作 2003年)
10.《\u003c妙语珠连\u003e--方锦龙琵琶音乐会》(方锦龙音乐工作室 2003年)
其他
1.《玫瑰色的梦--情人节诗歌朗诵晚会》(王佳纳导演,陈京松所撰稿 2000年)
2.《人与人生--语言艺术欣赏晚会》(王佳纳导演 2000年)
3.圣诞舞会《银色平安夜》(王佳纳导演 2000年)
4.大型文体表演《超越梦想》(季乔舞美设计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运动会闭幕式)
5.《粤剧交响音乐会》(季乔舞美设计 2002年)
主办及承办的重要研讨会
1.广东剧作家林骥作品研讨会 1990年8月主办
2.广东剧作家罗锐曾作品研讨会 1990年9月主办
3.广东剧作家陈自强作品研讨会 1991年9月主办
4.广东剧作家许雁作品研讨会 1992年3月主办
5.广东稀有剧种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声腔源流研讨会
6.广东省戏曲唱腔音乐座谈会 1994年5月主办
7.广东省戏曲表演艺术研讨会 1994年7月主办
8.李志浦剧作研讨会 1995年2月主办
9.戏剧与市场经济研讨会 1998年4月与中国剧协办、珠海市文化局合办
10.王佳纳导演艺术研讨会 1999年11月与广东省文化厅合办
11.马师曾艺术研讨会 2000年4月主办
12.珠江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峰会 2003年12月承办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
确立艺术研究的新方向
聚才兴艺出精品
探索面向未来的改革之路
历任领导班子
成果概览(1983—2003)
戏剧类
其它类
论文类
理论研究成果
编辑出版刊物
艺术作品创作演出情况
戏剧类
电影、电视类
音乐类
其他
主办及承办的重要研讨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