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菊(学名:Coleostephus multicaulis (Desf.) Durieu)是
菊科、
菊属的
二年生草本花卉。原产于
阿尔及利亚,黄晶菊株高15-20厘米,茎具半匍匐性。叶片互生,肉质,初生叶紧贴土面。
头状花序顶生、盘状,花茎挺拔,花小而繁多,花色金黄,花期从冬末至初夏,花后结瘦果,5月下旬成熟。黄晶菊耐寒性强,开花早,花期长,花繁色艳,极具观赏性。适于露地花坛、花境种植,作镶边或色块构图效果良好;亦可盆栽,装点庭院、美化居室,是早春用于观赏和环境美化不可多得的优良花卉。
头状花序顶生、盘状。花茎挺拔,花小而繁多,花色金黄,花径2-3厘米,边缘为扁平
舌状花,中央为筒状花。
喜阳光充足而凉爽的环境,光照不足开花不良。能适应不同类型的土质,但以种植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中生长最好。耐寒,不耐高温,生育适温为15-25℃,花坛露地栽培在-5℃以上能安全越冬;-5℃以下长时间的低温,会使叶片受冻,干枯变黄,当温度升高后仍能萌叶,孕蕾开花。春末夏初,随着温度升高,花凋谢加快,30℃以上生长不良。单花寿命一般为8-13天;花期从冬末至初夏,长达4个月以上,3-5月是盛花期。花后结
瘦果,5月下旬成熟。
黄晶菊用播种法繁殖,北方寒冷地区春季2-3月播种。占床和苗盘育苗常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用壤土与
珍珠岩以4:1的比例混合配制成培养土。播种时,将2%的
高锰酸钾水溶液用细眼喷壶喷透培养土消毒,待无明水后,再将种子与少量细沙或培养土混匀后撒播于苗床中,上覆过筛培养土,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苗床和苗盘上盖薄膜,保持土壤湿润,在发芽适宜温度为15-20℃条件下,约10天发芽出土。齐苗后去掉薄膜,如气温高、光照强需搭小拱棚,盖一层遮阳网降温,天气转凉时,再去掉遮阳网。当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喷洒50的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预防病害,同时向叶面喷施0.05的
尿素和
磷酸氢二钾混合液,每月2-3次,促使幼苗生长健壮。当小苗叶片生长到四叶一心时即可分苗移栽,由于黄晶菊幼苗叶片紧贴于土面,移苗后及时浇定根水的同时,要淋掉叶面上的培养土,并加盖遮阳网,以利缓苗,适宜温度18-20℃,成活后在全光照条件下养护。
当幼苗6-8枚真叶时进行定植。定植前整地,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吨,
磷酸氢二铵600-750
千克,深翻、整平,以35-40厘米见方挖穴摆苗,浇上定植水壅土覆盖地膜。也可采用先覆盖地膜后移栽的方法定植。
及时摘心整枝可促进分枝,防止茎节问徒长,茎杆变细,控制植株高度,增加开花数及种子数量。在幼苗具4-6片真叶时进行第1次摘心,8-10片真叶时进行第2次摘心,以后视生长情况而定,每次摘心留1-2节为宜。
高温高湿,空气不流通,定植过密,氮肥施用过多,植株徒长,组织幼嫩者容易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初生针尖大小褪绿色至浅
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中心暗灰色至褐色,边缘有褐色线隆起,直径3-8毫米,个别病斑长20毫米。防治方法:适时灌溉,注意清沟排渍,避免偏施氮肥,适时喷施植宝素等,使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抵抗力。结合采摘叶片收集病残体,携出田外烧毁,减少传染源。发病前用70%
代森锌500-600倍液提前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可交替使用
国光英纳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与国光必鲜乳油500-600倍液进行防治,防止单一用药病菌产生抗性。
茎腐病为真菌病害,由
立枯丝核菌引起。该病在插苗上发病普遍,重病区造成毁灭性的损失。病菌从扦插苗截面侵入,截面不产生愈伤组织,变为
褐色腐烂,向上蔓延,导致基质中的茎全部变为黑色腐烂、植株易拔出。地上部分未木质化的苗木倒伏。防治方法:常用消毒剂有90%
敌克松可溶性粉剂、70%
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插条也要消毒,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中浸泡20-30分钟,晾干扦插。发现病情立即喷施50%立枯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0%利克菌乳油1200倍液,或10%立枯灵水剂300倍液,或50%
双效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10天一次。
黄晶菊花繁色艳,成片栽培繁花遮叶,与同属异种的姊妹花
白晶菊混植或组合盆栽,白黄点缀竞相开放,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黄晶菊适于露地花坛、花境种植,作镶边或色块构图效果良好,是早春不可多得的优良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