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野
北京建筑大学二级学院副院长
金秋野,中国著名青年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建筑理论、面向当代本土建筑实践的建筑评论以及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宗教建筑。金秋野担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评论研究所主持人、北京未来城市高精尖创新中心理论团队PI。他是《建筑师》和《城市设计》杂志的编委,以及《建筑学报》的特约学术主持。金秋野是中国建筑领域重要的传统文化推动者,研究领域包括园林与传统设计语言的现代转译、当代建筑师及作品研究以及复杂城市系统及其活力研究。
概况
金秋野,中国著名青年建筑评论家。
1975年出生,博士,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7年从清华大学大学获博士学位,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教学和研究。
主要的研究方向为:1建筑理论,2面向当代本土建筑实践的建筑评论 ,3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宗教建筑。
3年来,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项目有“当代北京城市宗教空间的模式转换与更新设计”等3项;完成“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安监办”等工程设计项目3项。出版译著有《透明性》等14部,发表论文有《建筑批评的心智——中国与世界》等51篇,为《北京规划建设》等专业或大众媒体主持建筑评论专栏。
业内名家推介
建筑评论,在中国建筑界罕有人去做这种“吃力不讨好”自我折磨的差事。不仅因为从事这一行业需要深厚的学养、扎实的文字功夫,而且需要敏锐的眼光和深入骨髓的批判力。评论家,在我看来,更需要的是一种担当,一种忍耐,一种良知,一种舍我其谁的信念。
金秋野正是这样的践行者,近两年来,在大众媒体上(苏州日报,15篇;瞭望周刊,1篇),在《读书》杂志上(4篇),在众多专业媒体上,不断发声(累计发表51篇),或以当头棒喝,或以循循善诱;或月旦人物,或指摘事件。但不管何种文风,其评论都根植于当代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实践的现状,在其中融入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借用他本人的话说:“以专业知识来揭穿谎言,唤起大众对环境的关注和讨论,以良知稀释欲望,激浊扬清,树立信念——建筑评论的第一任务就是收拾人心。”好一个“收拾人心”!侪我辈,有如此识见者,尚有几人?
作为建筑评论界的后起之秀,金秋野的评论接续了前辈建筑评论家专业、持久、深入人文领域的特点,而又保持着对前卫趋向的特别关注与独到思考,例如他的发表于《读书》杂志的《不可迷信库哈斯》等文章,深入而不执迷和偏激。在时下或者日趋自闭保守,或者日趋激进偏执的建筑批评界,金秋野的视野宏阔前瞻、持论中正沉稳的评论,显得十分难得。
金秋野还是勤奋的翻译家,近年来有《透明性》、《阿尔托全集》等大量译作出版,在评论和译作两方面都显示出持续稳定的、可贵的“逆时代性”。
(提名人:黄居正、史建)
人物介绍
2005年开始写作,迄今累计在媒体上发表建筑评论类文章50余篇。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着眼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以批评意识追问理想家园的可能性。特定的社会条件之下,建筑和城市成为糟糕的商品,既不美好,也不道德。这些文章试图从现象和观念中去探讨,我们的城市到底怎么了?本该让人心安的家园,为什么带来的全是焦虑和痛苦?在消极的城市化过程中,建筑师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假如还有希望,它要求我们每个人做些什么?
这些文章关注建筑师的价值取向多于作品的美学分析,关注城市的生存状况多于单体的设计质量。一些文章直接向建筑师发问,如2008年在《建筑师》上发表的《读图时代的左手设计》一文,指出建筑师职业道德的堕落导致了抄袭横行,使虚假的图像成为设计的载体。2009年的《理念与谎言》一文则将批评的对象扩展到整个行业,指出国内学院教育、设计生产、方案审批、地产销售等环节虚夸肤浅的理念风行,权力和资本互相渗透,已经让建筑中所有美好的价值走向反面。这一类文章直接将错乱的职业生态呈现在读者眼前,试图唤起一种久违的理想精神。
但是,在我的观念里,职业伦理的缺陷并不是造成建设性破坏的主因。急而被动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城市沦为西方大都会的拙劣摹本,而这似乎是个难以逾越的历史环节,它集中体现为中国建筑师设计语言的缺失。多年持续的专业思考和职业敏感,使他能心怀同情看待中国建筑师延续百年的语言焦虑。2008年发表的《瘦巢》,以鸟巢瘦身事件为契机,直观呈现观念冲突,指出中国建筑师尚不能在一项预示未来的事业中将自己的观念通过一件作品完整地传达给世界,而文化自尊心和语言焦虑纠结在一起,贯穿于中国建筑设计职业经验当中。人们对理想发生怀疑,这为功利主义铺平了道路。
近20年来,雷姆·库哈斯的著作和哲学观被新一代建筑人普遍接受。建筑所能承载的批评态度,以一种更加玩世不恭和超然的方式表现出来,罪恶和错乱都被审美化地接受了。大众媒体上,针对库哈斯设计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新楼展开的大辩论,往往终结于情绪化的谩骂和攻击。对此,金秋野在2009年发表于《读书》上的《库哈斯嘲弄了谁》,以一种客观公允的态度,指出库哈斯建筑心智和大众接受心态上的落差,但同时也揭穿了这个建筑玩笑恶意的本质。2010年,又在《读书》上发表《不可迷信库哈斯》一文,以更明晰的观点,驳斥库哈斯理论的极端功利主义态度,呼吁中国建筑人在思维中重新集结单纯。
我相信,原真性的建筑语言具有强大的伦理意义。对环境品质和建筑趣味的追求,能够移风易俗。2010年发表于《读书》上的《光辉的城市和理想国》一文,以勒•勒·柯布西耶“光辉城市”艰辛的创作过程为线索,解析建筑的载道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一种什么样的职业人格,才能开创了不起的时代精神,并以形式为武器批判现实、改造世界。20年以来,工具理性思维弥漫在建筑学术界,纯粹的形式讨论日渐式微。为此,金秋野翻译了柯林•罗的《透明性》一书,希望为建筑学核心价值的回归创造条件。
透过这些文章中持续有力的批评,我们不难看到同样强健的信心。2009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 《建筑批评的心智:中国与世界》一文中,他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建筑批评观念的发展历程,并以乐观的态度指出:中国建筑知识界一直在政策和市场的夹缝中调整应对外部世界的姿态,此时此刻,真正意义上的建筑知识人必须积极投入,才能促成中国建筑评论走向知识生产,直接作用于新建筑伦理的构建和本土形式语言的生成。2010年,他在《第三条道路》一文中,明确提出传统美学在建构当代建筑语言中的巨大潜力。早在2006年,他就开始了对“文人建筑师”的关注,认为“当务之急是一小撮天真勇毅、不识时务的建筑人投身于传统,目视当代,心系故国”。这种境界,与他在多篇文章中建构的勒•柯布西耶形象有神似之处——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寻求意义和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古典人格之上。
2008年,开始在非专业媒体上发表建筑评论,以拓展建筑类话题在公有领域和思想界的影响力,使公众关心建筑、理解建筑。这些评论文章归类上的困难,与其立论思路、选材角度和对西方流行学术范畴的回避,都暗示着一种选择。传统文论的立场和结构,其实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感与关怀:为文与为人一体两面,美学与伦理思考不分彼此,批评文本本身也是一种设计形式。在他看来,建筑恰好是一个独特的领域,这里有艺术真实和社会理想,也不缺乏欲望和权力。好的建筑让人平静,坏的建筑使人疏离。把蕴含在建筑中的诗意呈献给公众,是他写作的起点。
代表作品简介
作品一 光辉的城市和理想国
《光辉的城市》是勒•柯布西耶在现代城市规划方面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以机器时代之名,柯布怀慈悲之心,对当时的城市化模式和居住制度发出全面的征讨。柯布提出“光辉的城市”模型,以内向收敛的高密度城市居住模式,来对抗现代城市消耗式的扩张发展。为了让普通人重返基本的快乐,必须改变现有居住制度、交通组织和所有制模式。为此,必须改革财经制度,改变生产关系、分配法则和土地所有制。为此,又必须改变现代人的伦理观念,启蒙教育大众,使之主动热爱并投入新生活。柯布希望通过这一设计来对抗现实,改变世界。面对现实挫折,柯布选择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光辉的城市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另一个“诗意而超然”的城市倒影。因此,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方案。这是一个人,怀着对现实的严肃怀疑,以及对弱小之物的深切悲悯,以圣徒般的牺牲精神和狂人般自我实现的愿望创造出的理想世界图景。
作品二 库哈斯嘲弄了谁/不可迷信库哈斯
两文以库哈斯设计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新楼和与之相关的网络大讨论为契机,通过库氏的著作和设计理念,探讨他的实用主义的处世哲学,指出库哈斯的恶意的玩笑,其实是这个时代的浊流的写照,他的成功反衬出世界的欲望和蒙昧。
作者认为,库哈斯是以一种超然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世界。这是一种阴柔功利的处世方式,内心洞若观火,却绝不正面对抗,不相信什么,也不坚持什么。在玩世不恭中实际上带着一种冷酷的极端理智的功利主义态度。作者尝试分析这种世界观与西方现代政治、经济和哲学以及当代艺术之间的关联。
两文对知识界经常谈到的“现代性”、“西方中心主义”等文化概念,和中原地区当前的社会心理状况都有所涉及。作者认为,建筑界选择并接受雷姆·库哈斯理念,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这是一种心智水平很高但价值取向很坏的思维方式,它不仅无助于解决我们当前面对的复杂困难的政治经济学文化局面,反而容易让人失去理想,沦为功利主义的信徒。
文章呼吁观念层面的反思和制衡,避免盲从。
作品三 我们的城市,和他们的
文章从诗经“静女”篇的解读开始,讨论通过文字重构中国城市肌理和生活方式的困难,表达对传统生活消失的怀念。
作者认为,城市生活的细节,可以从二维的图底关系中去解读。为此,对比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图和西方城市的地图,其肌理上的区别实际上是生活方式和世界观上的区别。
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图底上个性的丧失、完整性的丧失及越来越多的拼贴成分,都表明一种文化自主性的衰退。文章认为,跟从前一丝不苟的城市格局相比,被我们认作美好生活象征的西方现代城市,其实是自由意志驱动之下的一片丛林,它让人失去存在感。同时,我们的城市只是像是“西方现代”而已。通过此文,作者表达了对失去独立思维和生存想象的忧虑。
作品四 瘦巢
本文首先对比了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中前期和晚近的设计作品,指出在鸟巢设计中,由于附加的国家期望和历史意义,设计师概念的纯粹性大受影响。
而在形体上,鸟巢也经历了“瘦身”的过程。很多权威人士以经济性和结构和理性为由提出反对,争论很快上升到形式和象征的层面,表明这一作品事实上唤起了人们的民族主义情绪,最终落实为一个“瘦身方案”,去掉了可开启屋盖,节约了造价。这一更改受到了来自民间企业家和文艺界人士徒劳的抵制。最后,瘦身的鸟巢成为现实。
本文指出,鸟巢“瘦身”事件前后的争论中,各种声音都同样真诚。鸟巢是东西方文化融合与冲突的一个载体:作为一个梦想,鸟巢并不完美——本土的建筑师,没有自己的语言,无法在一项预示未来的事业中将自己的观念通过一件作品完整地传达给世界,却要靠别人的头脑来勾勒自己的梦想。同时,设计师为“鸟巢”所赋予的简单却超脱的人类建造之梦,与我们这个国家所要承担的文化、经济、国家复兴之梦,两者之间也存在反差。最后,一座概念和形体上双重缩水的“瘦巢”记录了历史,成为中国建筑艰难自新之路的一个缩影。
作品五 文人建筑师的两副面孔
“文人建筑师”是中国当代建筑师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愿意从精神上接近中国传统知识人的知识结构、审美趣味和生存理想,在当代的建筑实践中,主动批判来自西方现代主义的建筑话语体系,谋求一种美学、伦理上的双重突围。
本文以王澍的作品、言论和思想为例,谈论传统文人人格中“儒”的进取和“道”的退隐,及各自的价值取向在当代建筑实践中的表现方式,及其在审美和实践方面同现代社会之间严重的矛盾冲突。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为建筑师寻找自己的语言、从而为当代社会提供新的生存想象和美学范式提供了可能性。但是对待传统文化,需要认真地潜入其中,进行裁夺取舍,树立新的知识人格,才能推陈出新。这是一条承载意义的道路,但也注定是坎坷漫长的。
主要作品目录
非建筑类媒体文章——
金秋野,2010.  未来建筑的“试验场”(采访稿),瞭望周刊,201004,26-29
金秋野,2010.  不可迷信库哈斯。读书,201003,101-104
金秋野,2010.  光辉的城市和理想国(上). 读书. 201007,149-154
金秋野,2010.  光辉的城市和理想国(下). 读书. 201008,150-156
金秋野,2010.  我们的城市,和他们的. 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论文集
金秋野. 2009.  雷姆·库哈斯嘲弄了谁. 读书,200911,77-80
金秋野. 2009,高地上的方舟,Vlife. 05(24). 72-79
金秋野. 2009.  关注中国当代建筑师的社会角色, 设计家,2009.05,56-60
金秋野. 2009.  内维隆河畔的游鱼. Vlife. 04(23). 36-41
金秋野. 2009.  建筑的诗篇. Vlife. 03(22). 38-45
金秋野,刘抚英. 2009. 铸铁,田园梦和城市之花. Vlife. 02(21). 32-37
金秋野. 2009.  穹隆中的雅威 Vlife. 01(20). 28-35
金秋野. 2008.  年轻,在路上. domus中文,021. 138-139
金秋野. 2008.  建筑,或幸福的许诺. Domus中文,021. 134
金秋野. 2008.  文化裂缝中的黑白影像. Domus中文,019(03). 134
以下文章为苏州日报建筑评论专栏,2009年全年发表文章15篇,标题如下:
粗糙的力量;不说的智慧;带感情的场景;光辉与光芒;教化还是抚慰;柯布们的园;空锁一园春;南大门;墙;沙滩上的蚁穴;雅威的苦衷;生活在夹缝;四园游与居;小小的北京;杨属那么土的树
建筑类媒体文章——
金秋野. 2009. 建筑批评的心智——中国与世界,建筑学报,200910,26-31
金秋野,2010. 侯麦的城市笔记,北京规划建设,201002, 175
金秋野,2010. 建筑——生活的外壳,北京规划建设,201001,182-183
金秋野,2010. 关于上海世博会的几个话题,北京规划建设,201003,180-181
金秋野,王又佳 2010. 三本建筑初步教材的比较. 城市空间设计.201004. 113-114
金秋野,第三条道路.  城市空间设计“新观察”副刊,201004,14-18
金秋野,2010. “我的设计形式的来源”,2010年全国高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暨建筑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金秋野. 2009. 1989-2009: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批评的心智变迁. 第十一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7
金秋野. 2009. 密斯,一个传奇. 建筑师(141),200905,112
金秋野. 2009. 中国中央电视台,一个玩笑?北京规划建设,200906,169-171
金秋野. 2009. 建筑评论有什么用,建筑学报,200905,72-73*
刘抚英,金秋野. 2009. 国内高校建筑教育发展现状探析. 华中建筑,200907
金秋野. 2009. 理念与谎言. 建筑师. 2009.01(137),96-100
金秋野. 2008.电影中“创造性空间”与“空间连贯性”概念之比较. 建筑师. 136,32-42
金秋野,王又佳. 2008. 读图时代的左手设计 建筑师.2008.08.(134), 29-33
金秋野.2008. 一位建筑师的完成. 建筑学报.2008.10. 92-93*
金秋野. 2008. 瘦巢. 建筑师.(133)16-20
王又佳,金秋野.2008.谈商品经济中建筑师的社会文化身份. 建筑学报. (6).88-90*
王又佳,金秋野. 2008.中原地区当代都市景观的变迁与消费文化。现代城市研究.(2). 12-20
金秋野.2007. 载光阴建筑师. 建筑师丛书(第五卷)/国外建筑大师思想肖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年2月. 307-311.
金秋野. 2007. 1955:勒•勒·柯布西耶不在美国. 建筑师.(130). 73-78.
金秋野,朱文一. 2007. 佛教殿院在北京. 北京规划建设.(4). 179-183.
金秋野,朱文一. 2007. 宗教空间在北京. 北京规划建设.(3). 145-148.
金秋野. 2007. 圣诞夜,我们去教堂. 北京规划建设.(2). 176-178.
金秋野. 2006. 粗放规划下的人为无序增殖. 华中建筑.(8). 72-76.
金秋野. 2006. 群星俯瞰: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师在美国。华中建筑.(7). 12-14.
金秋野. 2006. 文人建筑师的两副面孔. 建筑师.(122-4). 37-40.
金秋野. 2006. 雷姆·库哈斯方法:当建筑学成为反讽批评。建筑师.(121-3). 54-58.
金秋野. 2006. 情感建筑。华中建筑.(2). 43-45.
金秋野. 2006. 北京:“大”是一种药. 北京规划建设.(2). 6-10.
金秋野. 2006. 大连:虚构怀旧下的城市乐园。北京规划建设.(2). 26-28.
金秋野. 2006. 城市病与教子经。北京规划建设.(2). 42-46.
王又佳, 金秋野. 2006. 维度、比例和建筑。新建筑.(6).19-22.
金秋野. 2005. 世人不识路易斯·康。建筑师.(117-5). 86-89.
金秋野. 2005. 后乌托邦时代与“艺术的终结”. 文艺研究.(6). 6-10
建筑类著作翻译—— .
金秋野、王又佳译. 勒•勒·柯布西耶:机器与隐喻的诗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1月.
王又佳、金秋野译. 弗兰克•劳埃德•弗兰克·赖特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5月.
王又佳、金秋野译. 埃托•索特萨斯和索特萨斯事务所的作品.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8月.
金秋野、王又佳译. 密斯•凡•德•罗:湖滨公寓.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1月.
王又佳、金秋野译. 密斯•凡•德•罗:范斯沃斯住宅.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1月.
金秋野、王又佳译. 城镇空间. 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年3月.
王又佳、金秋野译. 阿尔瓦•阿尔托全集(第1卷,1922~1962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
王又佳、金秋野译. 阿尔瓦•阿尔托全集(第2卷,1963~1970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
王又佳、金秋野译. 阿尔瓦•阿尔托全集(第3卷,方案与最后的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
金秋野,王又佳译. 建筑教育——建筑师的装置.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年12.
金秋野,王又佳译. 透明性.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
王又佳、金秋野译. 伟大的街道.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
王又佳,金秋野译. 建筑模型. 中原地区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2月
获得荣誉
2017年“锻造大国工匠——工程技术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4年9月“注重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2010年获得中国建筑传媒奖(建筑评论奖)提名
参考资料
金秋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2-01-21
目录
概述
概况
业内名家推介
人物介绍
代表作品简介
作品一 光辉的城市和理想国
作品二 库哈斯嘲弄了谁/不可迷信库哈斯
作品三 我们的城市,和他们的
作品四 瘦巢
作品五 文人建筑师的两副面孔
主要作品目录
非建筑类媒体文章——
建筑类媒体文章——
建筑类著作翻译—— .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