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儒,
明朝辽东游击,生平细节不详。1592年,他参与了明朝
万历赴朝
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在首次对抗侵略
朝鲜日军的战斗中,因不熟悉地形而寡不敌众,最终壮烈殉国。
万历二十年(1592 年),
丰臣秀吉正式发布命令,以9个军共15万兵力,大小舰艇七百余艘,出征朝鲜。
日本大军兵分三路向北部快速挺进。惊惶失措的朝鲜王廷,仓猝组织了8千人的朝鲜精锐在乌岭天险据守。朝鲜军队的布防尚未在乌岭山口展开,就被
小西行长迅速突破。
朝鲜将军申昱受命仓促集结了1万多人,在忠州背江与日军3 万人激战,全军覆没。随后,日军如入无人之境,沿途各道守军望风而逃。不几日日军已经到达王京汉城城下,朝鲜备边使李谥看到日军军容强盛,竟然慨叹说:“今日之敌,似如神兵!”此时汉城守城主将李阳元,竟把兵器沉入
汉江,落荒而逃。五月二日,登陆仅十七日,日军便兵不血刃地进入朝鲜
首都汉阳。
丰臣秀吉看到侵朝战争进行得如此顺利,欣喜若狂。五月二十六日,丰臣秀吉制定了征服
朝鲜及
明朝的计划二十五条,其中几条为:“高丽都城已于(五月)二日攻克,所以,近期内需迅速渡海……此次如能席卷大明,当以
唐朝(明朝)关白之职授汝(指丰臣秀吉的侄子
丰臣秀次)。宜准备奉圣驾于大唐之京城,可于后年行幸,届时将以京城附近十国,作为
皇帝之领地。诸公卿之俸禄亦将增加,其中下位者将增加十倍,上位者将视其人物地位而增。……任汝(指秀次)为大唐关白,以京城百国之地封汝。
日本关白一职,将视大和中纳言与备前
丞相二人情况,择任之。”六月三日,
丰臣秀吉下达了进攻
明朝的命令。
日本对
朝鲜的大举入侵,大大地震动了明朝。两个多月以来,明廷上上下下就是否应出兵援助朝鲜,争论不休。由于当年沿海长达百年的倭患,几乎所有的人都很痛恨日本。当年倭寇的凶狠顽强,明朝君臣也是了解的。而现在十数万侵朝日军全都是正规军,战力远非当年倭寇可比。况且明朝在庚子之变之后的几十年里,从未面临过大规模的战争。能否战胜侵朝
日本大军,明朝君臣实在没有把握。
这时丰臣秀吉要求
琉球王国、
菲律宾臣服
朝贡的消息传来,更是激怒了
明朝君臣。明朝上下已经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个东洋强人的野心。明朝君臣早已习惯了自己的天朝地位,古语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从
朱翊钧的角度来看,自然绝不能容忍
丰臣秀吉的野心。当时的
兵部侍郎宋应昌在上疏中说,“关白之图
朝鲜,意实在
中原地区。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
辽东,
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这种观点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明廷上下,基本达成了“迎敌于外,毋使入境”的共识。
由于不了解敌情,明初最初只派了一支偏师前往朝鲜。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
明朝派辽东游击史儒率骑兵2千出征,副总兵
祖承训(即明亡时总兵
祖大寿之父)率骑兵3千继后。史儒进到
平壤附近,因道路不熟,误中埋伏,适逢大雨,
火器也无法发挥作用,后全军覆没,史儒力战牺牲。后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乘敌不备,攻入平壤,随即陷入
巷战,被七百名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结果全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
据《永乐大典·经世大典》卷一千九百四十二至一千九百四十六《祈津志》记载,从辽阳至鸭绿江有八站,即头馆站、浪子山站、甜水站、龙凤站、斜列站、
开州站、汤山站、驿昌站。这八站在《明史·朝鲜列传》卷三百二十称为“辽左八站”。按
景泰元年朝鲜使者从辽东镇回国所经道路记载:“
丙戌辽东起程……至鸭绿江旧有八站,今废。过高冲头馆站、车岭至浪子山,下宿人家。丁亥,浪子山起程,过背阴山盘道岭至辛寨宿。过高岭(山在辛寨南),至东关口宿。已丑,出东关过分水关至龙凤山下营。
庚寅,龙凤山起程过
八度斜列岭至凤凰山下宿。
辛卯,凤凰山起程,过开州站,至汤站下宿。
壬辰,汤站起程,将近
鸭绿江,时称驿昌站。”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
日本侵略者
丰臣秀吉派将
小西行长等率
水军进攻
朝鲜的
釜山镇,朝鲜王李(目公)被迫弃王城(
汉阳)赴
平壤及
义州郡,令次子珲摄国事。日军进至王城后,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袭库府,八道几为所占,求救于
明朝(见《明史·朝鲜列传》)。明朝派游击史儒率兵由辽东路出鸭绿江,至平壤与敌战死。副总兵
祖承训也由此路至朝鲜救援。
“十二月明王朝继派总兵
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弟如柏、如梅协助,誓师于
辽阳市,经甜水站过
连山关,渡
鸭绿江援朝。”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四日,李如松用奇计击败了
内藤如安和行长清吉的狂妄侵略,中朝联合作战,首捷于
平壤。李如松又派
参将查大受偷击日军平秀嘉看护的储粮仓站,用火箭焚烧龙山仓十三座,粮食数十万斤3,造成日军前面败溃,后无给饷的困难,遂取得节节胜利,收复了
黄海、平安、京、
江源区四道,光复了王京,王子也回到了京城。“日军逃溃千里”,
朝鲜故土复定(见《明史·李如松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