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福铁路
福建来舟的四等铁路站
外福铁路,又称来福铁路,是中国福建省的一条铁路线路,全长186.7公里。该铁路线路于1956年3月动工,1959年12月1日正式营运。由于当时台湾海峡局势紧张,故系战备铁路,最小弯曲半径仅200米。1986年,为配合水口水库施工,外福铁路进行了改建,全长变为188公里,水口水库改建路段最小弯曲半径也增加到了300米。2000年11月10日,全线电气化,并一并改造了南平市—洋区间250米半径弯道(改为300米)。全线最初由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2004年5月转交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在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前,原横南铁路横峰站延平东站)和外福铁路(南平南站至福州东站段)合并里程后更名为峰福铁路。2018年1月3日,外南铁路至段改线拨接任务完成,改线后的外南线接入南龙铁路延平西站
简介
外福铁路也称来福铁路,自福建南平市来舟南侧的四等小站外洋起,至福州站,全长186.668千米(改造后),共有隧道54座20979延长米,来外Ⅱ线共有隧道3座771延长米;全线最长的隧道是前洋隧道,长2797米,最长的大桥是古田溪桥,长534米。外福线由铁道部第二设计院勘测设计,于1956年3月开始动工。福州段由解放军8511部队组织施工,同时组织民工数万人负责路基土石方工程。
1959年4月全线建成。1959年11月29日验收交接,12月1日零时起交付国家正式营运。外福线是福建省第二条铁路干线,全线共有曲线486个,长105公里,占线路总长度的54.5%。全线最大坡度为12‰,集中分布在杜坞站福州站、福州站至东站2个区间。其它坡度均在9‰以下。线路基本沿闽江铺设,由于该线初建时为战备铁路,设计小半径曲线多,线路基础较差,雨季水害严重,经常中断行车。一直阻碍着铁路运输能力的提高和速度的加快。铁道部经会审,在外福线南平南至下过溪段250米小半径曲线区间进行改造的方案,改造资金4000万元左右,已经完成.。2000年12月全线电气化改造完毕并且交付运营。
2004年“外福线”和“横南线”两条干线合并,并改名为“峰福铁路”。外福线外洋—南平南更名为外南线。
电气化通车
2000年12月26日,经过500天的艰苦奋斗,外福(外洋至福州)铁路实现电气化通车。这标志着福建省铁路主干线全部实现电气化牵引,福州铁路分局成为华东地区第一个电气化分局。
外福铁路修建于本世纪50年代末,属于二级单线铁路。西起鹰厦线铁路中段的外洋车站,向东经南平市古田县闽清县闽侯县,东至福州市的樟林车站,全长191.5公里。1999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将外福线电气化改造列入该年批准开工建设的第五批大中型项目。
1999年8月12日,外福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工程总投资9.84亿元。外福线是继鹰厦铁路福建省的第二条电气化铁路。外福线实现电气化通车后,将充分利用福建省的水电资源,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福州铁路分局客货运输能力。
连接铁路
外洋:鹰厦铁路
南平:横南铁路
福州:福马铁路
福马支线
福(州)马(尾)铁路,从福州东站接轨,终点到达马尾区青洲,全长21.2484公里。1959年外福铁路建成通车时,福马铁路的路基已大部完成,由于投资所限,当时没有辅轨。1970年7月,为开发马尾港,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决定重修福马铁路,由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勘测设计所设计,同年9月动工,路基续建工程由福州市组织民工兴筑,桥涵、铺轨工程由南昌铁路局第一、二工程团铺设;通信、信号工程和房建工程分别由福州电务段和福州建筑段负责施工,1971年8月1日建成通车。全线共有小桥15座277.8延米、涵洞38座、铁路道口22个,其中有人看守和无人看守的各11个。
站表
马尾镇(21)-魁岐(11)-樟林(6)-福州东(3)-福州(0)-杜坞(8)-江坂(12)-闽侯县(21)-白沙镇(30)-大目埕(39)-闽清县(51)-大(70)-浦后(80)-水口(89)-莪洋(97)-古田(102)-双坑(106)-樟湖板(116)-尤溪口镇(122)-下过溪(127)-葫芦山(139)-金沙(145)-安济(152)-洋丹仔(156)-南平市南(162)-南平(166)-西芹(176)-绿水(181)-外洋(190)-来舟(194)
专用线
外福线及其支线上引出的专用线:
线路更名
国铁集团第六次大提速过程中,铁道部决定将部分铁路老线进行更名,并于2006年12月31日18时起实行统一贯通里程,横南铁路、外福铁路福州-南平南段正式更名为峰福铁路,原外福铁路南平南-外洋段改称外南铁路。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电气化通车
连接铁路
福马支线
站表
专用线
线路更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