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灌木或
多年生草本,
无毛大籽筋骨草或被灰白色毛。奇数羽状复叶;托叶小;小叶3至多数,全缘,无小托叶。
总状花序腋生;
花萼具5齿,萼齿近等大或上边2齿靠拢;
花冠红色,旗瓣圆形,边缘反折,露出里面,翼瓣镰状长圆形,
龙骨瓣先端内弯而钝;
雄蕊二体,花药同形;子房具长柄;胚珠多数;花柱内弯,近轴面具纵列毛,柱头顶生,头状或偏斜。
荚果膝胀,近无毛,几不开裂,基部具长果预,腹缝线稍内凹,果瓣膜质或革质;种子多数,肾形,珠柄丝状。
中原地区产1种,即苦马豆(Sphaerophysa salsula (Pall.) DC.),产
吉林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
河北省、
山西省、
陕西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甘肃省、
青海省、新疆。
生于海拔960-3,180米的山坡、草原、荒地、沙滩、戈壁绿洲、沟渠旁及盐池周围,较耐干旱,习见于盐化
草甸、强度钙质性灰钙土上。
从苦马豆属植物中分离出来的化合物较少, 主要包括
黄酮、生物碱类、
胡卢巴类及
固醇类等类型的化合物。其中已分离出来的黄类化合物有
异鼠李素3-O-
香草糖苷(isorhamnetin-3-O-ruti-noside)、4′, 7-二
羟基2, 3-二
甲氧基异黄(spherosin,
苦马豆素)、苦马豆宁(spherosinine)、异鼠李素(isorhamnetin);
香豆素类有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6-methoxy-7-hydroxycoumarin);生物碱类有苦马豆碱(spherophysine)、八氢吲三醇(swainsonine);
甾醇类有β-
谷甾醇(β-sitos-terol)。
形态特征:
半灌木或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下部匍匐,高0.3-0.6米,稀达1.3米;枝开展,具纵棱脊,被疏至密的灰白色丁字毛1); 托叶线状
披针形,三角形至钻形,自茎下部至上部渐变小。叶轴长5-8.5厘米,上面具沟槽;小叶11-21片,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5-15 (25) 毫米,宽3-6 (10) 毫米,先端微凹至圆,具短尖头,基部圆至宽楔形,上面疏被毛至无毛,侧脉不明显,下面被细小、白色丁字毛;小叶柄短,被白色细柔毛。
总状花序常较叶长,长6.5-13 (17) 厘米,生6-16花;苞片卵状披针形;
花梗长4-5毫米,密被白色柔毛,小苞片线形至钻形;
花萼钟状,萼齿三角形,上边2齿较宽短,其余较窄长,外面被白色柔毛;花冠初呈鲜红色,后变紫红色,旗瓣瓣片近圆形,向外反折,长12-13毫米,宽12-16毫米,先端微凹,基部具短柄,翼瓣较
龙骨瓣短,连柄长12毫米,先端圆,基部具长3毫米微弯的瓣柄及长2毫米先端圆的耳状裂片,龙骨瓣长13毫米,宽4-5毫米,瓣柄长约4.5毫米,裂片近成直角,先端钝;子房近线形,密被白色柔毛,花柱弯曲,仅内侧疏被纵列髯毛,柱头近球形。
荚果椭圆形至卵圆形,膨胀,长1.7-3.5厘米,直径1.7-1.8厘米,先端圆,果颈长约10毫米,果瓣膜质,外面疏被白色柔毛,缝线上较密;种子肾形至近半圆形,长约2.5毫米,褐色,珠柄长1-3毫米,种脐圆形凹陷。花期5-8月,果期6-9月。
分布:产
吉林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
河北省、
山西省、
陕西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甘肃省、
青海省、新疆。生于海拔960-3 180米的山坡、草原、荒地、沙滩、戈壁绿洲、沟渠旁及盐池周围,较耐干旱,习见于盐化
草甸、强度钙质性灰钙土上。蒙古、原苏联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