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1980年叶蔚林所著图书
《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是一部中篇小说,于1980年9月在《芙蓉》杂志上首次发表。该小说由叶蔚林所著,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故事讲述了在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一位年轻的女孩和一位老人之间的相遇和交流。
简介
《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描写文革期间一个青年去省城读大学,乘木排顺流而下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四人帮”时期混乱破败的景象,但是船工们及两岸农民又为生活带来了景色。大学生亲历了放排工生活两昼夜的故事。
木排流到哪里,作品的故事就写到哪里。其中有石和改改的爱情纠葛,有老区长徐鸣鹤的悲惨遭遇,有打鱼人老魏头的辛酸泪水,有讨饭的吴爱花挨批斗场面,有双河街李家栋、刘大苟们的胡作非为,有老放排工盘老五坚强乐观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这些人物,在当时那个地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被叶蔚林巧妙地组装在了一个精彩的篇幅里。”(唐晓君《叶蔚林的“瑶山情结”》,中国永州新闻网)小说发表后,它成功的风景描写,曾受到许多人赞赏。叶蔚林在《题外的话——关于\u003c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u003e》一文中说:这主要“在于渗透了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在潇水两岸整整生活了十年,这里的山川无比富饶、美丽,而这里人民的生活却十分贫困、压抑。这种矛盾沉重地、痛苦地折磨着我的心灵。面对历史悠久的潇水,我常常渴望倾诉一点什么。这大概就是我写《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最初的动机吧。1972年的夏天,我曾经随一只木排在潇水、湘水飘流了二十四天。我的具体感受就是在这个时候获得的。当时我被剥夺了工作权力,完全是个普通劳动者。我心情抑郁、愤懑、不平,但又渴望着自由与光明。于是我对河道上的景色非常敏感,浮想联翩。看见潇水曲折的河道,便联想起舜帝南巡的古老传说,想起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看见暮色中两岸模糊的景物,便联想起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最后时刻;看见夕照中温柔的河水,便联想起慈祥的、宽大为怀的母亲;看见远方的一抹幽蓝时,甚至涌出了泪水,我觉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在前面召唤着人们……八年后,当我执笔写《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时,潇水两岸的景物,便很自然地带着感情色彩,从笔底奔涌而来。”叶蔚林说,“主题的多义性,思想感情的丰富性,正是我在《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所追求的。”当然,“初稿写出,一些同志看过之后,大多对盘老五当众脱裤子这一细节有异议。……我只讲了一句话:‘穿上裤子就不是盘老五了!’”由此可见,创作这部小说,一是“有生活根据,另外还须要一点艺术上的勇气。”(《新时期作家谈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0月)唐晓君《叶蔚林的“瑶山情结”》一文也说:千里瑶山,给了叶蔚林充足的“养分”、“肥沃”的土壤。于是,他的作品便有了山林、山路、放排工、瑶歌、山溪、常青藤、小木屋……一阵阵来自千里瑶山清新奇丽的风,吹向了沉寂的文坛。
作者简介
叶蔚林惠阳区县秋长乡周田村人。1934年8月8日生。父亲是中学教师。1950年念高中时,家乡解放,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之前,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文工团、中南公安军文工团当演员。1956年以后,在广州军区边防34团、26团、广东惠阳军分区等部队,历任俱乐部主任、文化干事、宣传干事。1960年,转业到湖南省民间歌舞团任创作员。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山区劳动。1978年底,任湖南省零陵区文联副主席。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开始定居省城长沙市。1988年以前,他成为作协湖南分会副主席(其中1985年到基层体验生活,兼任省航运局航运公司副经理)。1987年底调海南省工作。在1989年8月召开的海南第一次文代会上,当选为海南省文联副主席。
创作背景
1976年夏天,著名作家叶蔚林终于结束长达12年的下放生活,从零陵地区文化局调回省会,临时安排到省戏曲研究所工作。戏研所刚恢复,没事干,写书,中篇小说《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1980年9月发表在新创刊的《芙蓉》杂志上。小说一经发表,便好评如潮1981年4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中篇小说评奖委员会评定:《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获得一等奖第二名,5月中旬举行授奖大会,在北京,住进京西宾馆,临散会头一天,突然门被推开,闯进来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导演吴天明他先来个自我介绍,接下来没有一句套话,直奔主题。他说他准备将《没有航标的河流》搬上银幕,并请叶蔚林执笔改编电影剧本。
作品评价
小说发表后,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作家李国文毫不掩饰说:“我喜欢老叶这篇最早的成名作,就是因为他笔下的没有航标的河流,问世以后,曾经扰得我心神不安过。”又说,“这是新时期文学最早的一篇生活流的小说。一路航行过去,故事和人物也随着发展下来,这一路上,让你领略湖光山色之美,让你欣赏水上航程之美,让你品味民风民俗之美,更让你体验具有执著情感,深沉胸怀,甚至还有点粗犷偏拗性格的土地之美,普通人之美。真是一篇美不胜收的小说。也许因为我曾经在那充满革命激情、积淀人文历史的土地上,劳动改造过一阵的缘故,便对老叶的作品,有了格外的亲切感。”“老叶太熟悉他这条心中的水流,所以,在这篇小说中,他追求一种从容不迫的叙述风格,把有时喧闹、躁动,有时多情、妩媚,有时又静谧、柔曼的河流写得活灵活现。”(《印象的断片》,《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叶蔚林》序)正如李国文所言,小说中描写的风光,成了这部作品成功的标志。评论家谢望新就说:小说的成功在于它用了“抒情的、散文式的表现形式。”“小说把人物活动的环境,安排在潇水河的一块木排上,并随着木排的行进,变迁,把木排上的人物(情绪、行为)与两岸的人情物态交织起来,从而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画面。小说有意识地通过‘我’——一个在潇水河上漂泊两昼夜的大学生的眼睛,将周围的自然景色包容于人物的主观感受之中,或烘托,或反衬,或象征,以此来寄托、传达人物和某种感性、情绪和愿望。既有哀怨之曲的唱和,美好祈求的萌生,又有反抗火焰的升腾。奔流不息的潇水河上,有民族的呻吟,人民的呐喊呵!”(《在对生活思考中的探求——读1979、1980年的中篇小说》)
作品研究
评论界还对小说取得的成绩,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总结。丁宏新、张守仁王纪人唐达成舒其惠等评论家都发表了文章。其中刘锡诚对《在没有船标的河流上》的总结很有代表性:“第一,作者努力探索而且找到了与所要表现的内容十分和谐的艺术形式;”“第二,成功地塑造了盘老五的形象以及其他一系列各有特色的人物形象;”“第三,作者以充满爱国主义感情的笔调描绘了祖国大自然的景色。小说里的诗情画意和民情世态风俗画,唤起人们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找到了自己——评叶蔚林的小说》,见《小说创作漫谈》一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而其中最后一点,在新时期初的伤痕文学中是极为少见的。除此之外,小说中的盘老五形象,也是评论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谢望新这样评价:“盘老五的性格和精神世界是复杂的,矛盾的。他有时显得粗野,鄙俗,但深藏于他心灵中的美好人性,却始终没有泯灭和消亡。他富于同情心、正义感、打抱不平、锄强扶弱的品格,体现了中国农民的优良美德,很有历史感。”(《在对生活思考中的探求——读1979、1980年的中篇小说》)由于小说引起了广泛共鸣,获得了巨大成功,不久被评为1981年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的一等奖(名列五个一等奖中的第二名)。
特色
小说以“我”在潇水上游航行为线索,以流动变幻的画面生动地再现了潇水流域在动乱岁月里的社会生活。整部作品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普通人的精神风貌。
首先作者写了放排人的爱情生活,通过对他们爱情的描写,从一个极富人情味的角度展示了他们的追求、痛苦和欢乐,刻画了他们慷慨粗犷的性格。小说中讲述了石牯和盘老五两个排工的爱情故事。作为排工他们的爱情有着相同之处,即放排人苦命,天做帐水做床,一根篙子闯江河,吉凶难卜,所以他们的爱情也和上游的潇水一样曲折,充满苦难。
然而,在爱情生活中屡遭不幸的排工对爱情又那么执着坚贞;另外,石牯和盘老五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同是一波三折的爱情又具有不同的社会含义。盘老五年轻时曾热恋上一位姑娘,他答应放排到省城后给她买戒子和镯子,买苏州市的纺绸衫。而她也答应他从清明节端午节,天天穿红衣裳在渡口等他。可是,拖驳的洋船夺去盘老五爱的权利,他不但没有挣到钱,反而背上“磨盘债”,使他与柳荫下的红衣女子只能隔河相望,他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害了她。另一次,盘老五喜欢上一个财主家的丫头爱花,而爱花又被财主许给一个长工。盘老五不忍心让三十大几的长工鸡飞蛋打,便没有娶她。
几十年后他们再相逢时,她是一个沿街乞讨的老婆子。他没有嫌弃,送她钱和粮票。盘老五在爱情面前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他的爱纯朴真实,表现出他作为一个排工一个男人的独特气质。
与此相比,石牯面对爱情他几乎没有选择的自由,以掌握“革命”大权的区委书记李家栋和公社组委刘大苟为代表的恶的势力残酷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玫玫。然而,这新的一代越没有爱的选择权利,他们的爱就越强烈越坚贞:石牯敢去杀人,玫玫敢于不顾持枪者的追赶跑到木排上与石牯相会。两代排工的爱情互补互衬,相映生辉。可以说,年轻一代的爱情生活是父辈排工的爱情生活的继续。这不仅仅是一种苦难的重复,而且还是一种情操的发扬光大。
艺术性
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不是“单义”的,在写爱情的同时作者还有意展示了排工的友爱精神和他们对温馨、纯净生活的向往。如玫玫上木排之后,盘老五拉着石牯和玫玫,把他们送进排上唯一的棚子里。盘老五一夜未眠,而又不肯弄出声响,免得打扰棚里的那对恋人。
玫玫走后,木排上的人顿时和睦起来,心灵似乎在一夜之间净化了许多。爱情使生活和谐纯净,也激活了老排工内心深处早已沉死的激情和幻想。另外,小说在爱情的描写中还表现了喧嚣动荡的政治时局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抨击了生活的丑恶。
其次,作品还写了普通人的爱和憎。这集中表现在抢救原区长徐鸣鹤的情节上。小说中徐鸣鹤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是比较单薄的,他的人物语言也显得直白,没有个性,但他作为平民百姓某种意愿的代表,由他而生发出的故事却是感人的:排工们不怕风险把他从危难中救到木排上,又偷偷地隐藏起来;一听说是救老徐,软弱的老魏头也变得硬朗,脚步蹒跚的爱花也变得灵活敏捷了。放排人以及老魏头、爱花对徐鸣鹤的爱戴实际上是平民百姓对真与善的渴望。
这些在辗转挣扎中的普通人,现实生活给他们的压力越重,他们越敢于为真理为美好的东西献出一切。总而言之,这部小说中的放排人乃至于所有出场的普通人都有一种精神,那是一种带有原始蛮力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他们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才能突破艰难险阻,一往无前。此外,还要指出,这部作品深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借鉴了契诃夫等人的经验,在对潇水及两岸自然景色、风情的描写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参考资料
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豆瓣读书.2023-11-08
目录
概述
简介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作品评价
作品研究
特色
艺术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