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明,原名吴梦,1939年12月5日出生于
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2014年3月4日因
心肌梗死离世。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代表作品《
百鸟朝凤》《
老井》。
1960年,进入西影演员培训班学习,之后凭借电影《巴山红浪》开始演艺生涯。1962年,进入西影演员剧团成为演员。1974年,进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导演专业班(后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从演员身份逐渐过渡到导演。之后与滕文骥联合执导《生活的颤音》《亲缘》后,于1983年独立执导故事片《
没有航标的河流》,并获得当年的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等多个奖项。1983年,吴天明被选中担任西安电影厂厂长。次年,他执导剧情电影《人生》获得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之后他又执导了《
老井》《变脸》,分别在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导演奖的奖项。2012年,吴天明时隔多年重新拍戏,自己主演了电影《飞越老人院》,在影片中饰演健朗、乐观的老周。2013年9月,吴天明凭借最后的遗作《
百鸟朝凤》获第二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并且收获了业界许多人士的好评与支持。
2014年3月4日,吴天明因
心肌梗死抢救无效离世,享年75岁。
之后,业界对吴天明个人为电影行业做出的贡献给予嘉奖,在2022年,吴天明获得为表彰“100名为
中影股份作出突出贡献的电影工作者”金扬花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吴天明,1939年12月5日出生于陕西
三原县,出生时的哭啼声吵醒了睡梦中的爷爷,所以给他取名为吴梦。吴天明的父亲曾是游击队长,后任
陕西省三原县委书记。在吴天明2岁时,母亲为了躲避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带着他到处逃荒,得到了不少当地农民的帮助,这也影响到他后来的创作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吴天明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农村业余剧团。1950年被父亲送到省城的保育学校读书,改名为吴天明。
吴天明在中学时观看前苏联影片《海之歌》后,被其深深吸引,进而对电影产生了兴趣,立志成为中国的“银幕诗人”。之后违背了父母期望他读理工科的心愿,决定要从事电影工作。为此他阅读了许多相关专业的图书,曾有一次因为没有钱去电影院而卖掉自己新鞋。
演艺经历
初识电影
1960年,吴天明
高中还没有毕业就考进了西安电影制片厂演员训练班学习,同年出演电影《
巴山红浪》,开启了自己的演艺生涯。1962年,他在训练班顺利结业,进入
西影股份有限公司演员剧团成为了一名演员。之后吴天明发现,相较于做演员,自己对于导演的职业更感兴趣。
给著名导演
崔嵬做场记的经历,给了吴天明一定的经验。1975年,吴天明在参与《
红雨》的拍摄工作时,经过导演崔嵬的指导,系统性学习了电影导演方面的相关知识。同年,吴天明进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导演专业班学习,之后回到西影制片厂担任助理导演和副导演。1979年,吴天明与
滕文骥合作,执导了自己的首部影片《
生活的颤音》这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第四代导演的亮相之作,两年后又再次与滕文骥合作拍摄电影《
亲缘》,虽然是联合执导,但是主要故事由吴天明一人负责。
1983年,吴天明第一次自己执导,拍摄了《
没有航标的河流》,该片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
二等奖,以及第4届
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中心电影奖的奖项,成为西安电影制片厂首部获得国际奖项的电影,吴天明也凭借这部电影被电影业内人士所熟知。
第五代导演领路人
1983年,吴天明担任中国西部电影《
人生》的导演,该影片改编自路遥的同名小说,由吴玉芬和
周里京合作出演,上映后获得
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与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作曲奖等奖项。值得一提的是,拍摄这部电影期间,吴天明被任命为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
之后在1986年,他又接着拍摄了一部中国西部电影《老井》,影片展现了1978年之后西部农民为了美好生活充满奋斗精神的一面。在拍摄《老井》时,吴天明启用摄影出身的张艺谋担当主演,根据他的形象进行挖掘,最后张艺谋所塑造的农民
孙旺泉成为了中国银幕史上的经典形象。该电影上映后,在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礼上斩获最佳故事片的奖项,而吴天明个人也因此斩获了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人生》和《老井》两部典型的中国西部影片,挖掘了中国社会现实,体现着吴天明的创作风格,成为吴天明创作生涯的巅峰期。
之后,吴天明开始更多担任制片人的角色。他在1986年成为影片《盗马贼》的制作人。次年,又在张艺谋导演的《
红高粱》和
陈凯歌执导的《
孩子王》两部电影中担任制作人,值得一提的是,张艺谋在拍摄《红高粱》时,电影批文还没下来,但是高粱的种植日期马上要过,吴天明随即拿出三万块资助张艺谋,后来在采访中张艺谋表示“没有吴天明,就没有《红高粱》”。吴天明在做导演、制片人的同时也在继续从事演员行业。他在1989年出演
程小东导演、张艺谋主演的影片《
古今大战秦俑情》,之后又出演了影片《喜福会》。
上世纪90年代初,吴天明从西安电影厂离职,不再担任厂长的职务,在他担任厂长期间,起用张艺谋、
周晓文、
黄建新等新人以及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对于西安电影厂的发展做出重大了贡献。卸任后吴天明前往美国学习电影专业知识。在1994年时回到中国,重新开始导演的职业生涯,执导由
朱旭主演的《变脸》,影片以
四川省一位变脸艺人的故事展开,于1997年上映。《
变脸》是吴天明从美国学习归来后执导的首部影片,最终斩获了
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合拍故事片奖、
莫斯科国际儿童电影节影片等大奖,吴天明个人也因此获得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奖项。
荣誉加冕
1996年,吴天明根据姜瑞锋的典型事件改编,创作了他的首部电视连续剧《黑脸》,作品历时两年完成,这部剧从策划开始就得到
河北省宣传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一共十二集,由
何伟等人主演。在拍摄该片时,吴天明因劳累过度加风寒身患
气管炎引发右肺感染,但是为了不耽误剧组拍摄他只进行了激素输液治疗。同年,他执导由
袁立、
柳云龙主演的爱情电影《非常爱情》,影片继续延续吴天明的创作风格,聚焦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展现他们的生活现状,影片荣获
中国电影华表奖年度优秀影片奖。
2002年,吴天明执导的《
首席执行官》,电影根据张瑞敏的真实事件进行改编,入围
第9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而他也获得华表奖最佳导演提名。
2005年,在中国电影一百周年华诞之日,第一届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颁奖典礼举行,吴天明在此次颁奖典礼上被组委会授予终身成就奖。2008年,吴天明在袁卫东执导,郭涛、
李小冉主演的影片《
过界》中再次担任制作人。
2012年,吴天明出演电影《飞越老人院》,搭档
许还山,他在其中扮演追求梦想的老周,这也是他首次担任电影主演。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由王竞执导电影《
孩子那些事儿》的制作人。
2013年,执导电影《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是《变脸》的姊妹篇。电影讲述了主角
游天鸣与其师父在时代潮流执着坚守
唢呐的故事,“天鸣”即“天明”,这部电影更是他的精神自传。他在2014年完成剪辑后一个月便离开了人世,这部作品也成为他离世前的最后一部影片,之后影片于2016年5月6日上映,上映一周后票房不到400万元,《百鸟朝凤》的制片人
方励在网络直播时下跪磕头恳求增加这部作品的排片量。仅针对这一行为,人民日报曾谈到“下跪丢了文化人的尊严”,并就这一行为折射出的电影市场环境进行了讨论。对于这部影片,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韩寒都给出很高的评价,此外方励、
张艺谋、
冯小刚等多位知名导演也义务为该片推广。该片还获得了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
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吴天明也凭借该片获得第3届中国内地与
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21年5月21日,吴天明获
第30届华鼎奖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优秀电影导演提名。次年1月5日,吴天明获得为表彰“100名为
中影股份作出突出贡献的电影工作者”的金扬花奖。
人物逝世
2014年3月4日,吴天明因
心肌梗死抢救无效离世,享年75岁。由
吴贻弓、
谢飞、
郑洞天、
张艺谋、
陈凯歌、
冯小刚等众多电影界知名人士组成吴天明治丧委员会,于3月8日,在北京八宝山举办了吴天明遗体告别仪式。2017年4月12日,吴天明去世三周年的骨灰落葬典礼,在西安殡仪馆进行。吴天明的好友、亲人以及昔日同事参加了此次活动。
个人生活
吴天明有一独生女,名为
吴妍妍,在女儿高中毕业后吴天明随女儿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2010年在吴天明的操办下,吴妍妍与演员嵇少宣成婚。吴妍妍接受采访时说道吴天明去世前的前一天晚上还在给他装空气净化器,并且给几位老友发了关心邮件。
主要作品
导演作品
数据来源
编剧作品
数据来源
参演电影
数据来源
制作电影
数据来源
荣誉奖项
影视奖项
数据来源
社会活动
1987年,电影《
老井》公映后,吴天明获得了10万元奖金,他将奖金全数捐给了电影拍摄地石玉村用于打井,后来,石玉峧村也改名为老井村。2004年,吴天明又将“中国首届电影导演终身成就奖”的奖金全部捐给老井村,帮助村里修通了进村7公里的
水泥路。
人物评价
“吴天明的这一代很注重真情实感。也许从技术、技法、观念上可能落伍了,但是他将全部的情感真诚倾注到每一寸胶片上。他的创作风格是大师级的,是无形的。他不追求华丽的、形式感的东西。他就像太行山的石头一样,是一种返璞归真。”(
张艺谋评)
“吴天明导演是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除本人拍摄过多部优秀作品外,还带领一代人创造辉煌,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个率真正直的好人。”(
陈凯歌评)
“他是一个国民导演。现在有‘得奖导演’、‘票房导演’,但他是国民导演。之前有
谢晋,现在吴天明走了,就没有了。为什么说一个时代消失了,就是说吴天明之后没有人了。他的电影展现的是中国美学,表现的都是普通的中国人,是弱者,是不如意的人,他是为普通中国人拍电影。”(史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