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电影即,最为广义的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艺术电影是电影的拓荒者:越规范,冒犯常识。毋庸讳言,其探险与拓荒多有落败,甚至迷失,但正是他们在不断地拓展电影世界的疆土。而当艺术电影的实践一经成功,主流商业电影便立刻将其经验吸纳。
电影简介
艺术电影是指一种着重艺术性、而非商业性的电影。大多为
独立电影,也有大制片厂制作。艺术电影以特定观众为观影对象,而非普罗大众。因此艺术电影一直被惯上严肃沉重的
刻板印象。
艺术电影的题材以及素质与主流好莱坞电影有明显的分别,通常具备一些独特的元素。例如:着重社会写实(en:social realism)风格、着重呈现导演创作视野的作者论(en:auteur theory)、注视主角的思想或梦想场景,而非呈现清晰及目标主导的故事。
含义
又叫Art Film,Art Movie。与商业电影相对立的一种电影类型。电影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而且也是一种艺术活动,这就是艺术电影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艺术电影的倡导者们大多认同电影的艺术性,力图通过电影活动展示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以及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所谓的商业电影活动真正区别开来。从
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电影大多极力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反对程式化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画,并力图运用独创性的电影语言。艺术电影在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做了重大贡献。
西方文艺理论认为,在艺术创作上青年人是艺术的革命者,中老年人大多是艺术的保守者。究其主要原因,艺术创作是无止境的,而人的精力和创作能力始终是有限的,商业电影本身就是由艺术电影发展而来,是一种更为成熟的电影创作行为。电影艺术的高度自由使得它可以超越古典主义对丑、美的定义以及其他种种限制,因而对于电影艺术欣赏,要拥有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思考和详尽分析。
特指
艺术电影的概念常常被用于特指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持续到至今)的叙事电影,它们展现了全新的形式概念和内容蕴涵,并以知识文化阶层观众作为对象。它们中绝大多数出现在
欧洲,并于欧洲战后五十年地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直接相关。
定义
斯蒂夫·尼尔对“艺术电影”提出了一个“本文式”(textual)的定义,该定义将强调人物性格和视觉风格,抑制动作性和关注内在戏剧冲突当作艺术电影的突出特征。他指出:“艺术电影的倾向于强调视觉风格(具有个人化视点特征的关注方式,而不是制度化的奇观),对好莱坞动作性的抑制以及对人物而非情节的强调,对人物内在戏剧冲突的强调。一种不同的文本估价依照新的符码来进行,这种符码在画面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上都与好莱坞电影形成显著的区别。在动作和状态之间建立了一种不同的等级,动机的不同秩序支撑着两者的关系。……艺术电影以本文状态为其标志,而本文状态又由作为宣传式的特征在影片中表达出来,因此也强化了作者的声音(和画面)。由于部分地派生自另一共识作用(其本文区别于好莱坞制作地本文),艺术电影的准确特征具有历史和地理上的差异性,因此,它们与好莱坞电影一同变化,其支配性或本质性特征在不同时间里感知和表达出来就各不相同。”
观众取向
具有“国际化”的观众取向,它的市场战略是导致许多国家的相对较少的文化精英观众,而不是针对地区性市场。……字幕(而不是配音)作为艺术电影的标准方式要求观众容忍异族的语言和文化。虽然艺术电影不一定使用外国语言(对美国观众而言是使用英语以外的任何语言),但艺术电影的观众的确被期待接受“跨文化”(intercultural)和“内文化”(intracultural)的交流。跨文化的交流往往以
欧洲为源头,并将艺术电影与其他高雅艺术(如古典音乐和
歌剧)联系起来。
欣赏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曾经以自身的感触为艺术家下了定义:“艺术家并不自由,因为她必须置身于一些艺术规范当中,这些规范确定他的职责但也束缚了他的自由;然而他又是自由的,因为他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可能性,即“对自己的命运作出假设,并且坚持到底,不会因时而变。”艺术家外没有艺术,这句话点出了我们欣赏一部艺术电影时所要把握的两个部分:一方面,电影艺术的高度自由使得它可以超越古典主义对美、丑的定义以及其他种种限制,包括叙事、风格、画面等,因而对于这种艺术活动的欣赏要拥有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思考和详尽分析,用单纯一种电影分析规则来解读所有艺术电影是完全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电影艺术也受到各方面规则的限制而不可能显得过于难以解索,不论我们是否认为电影是否具有超越其他各门艺术的优越性,我们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时的方法和手段对电影至少是部分适用的:我们从绘画的角度欣赏电影中的构图,从音乐的角度欣赏电影中的
配乐,从文学和戏剧的角度分析电影中情节……同时,文本分析(结构主义和
符号学等)、精神分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第二
电影符号学等)等众多分析方式的引入使得电影艺术的形象终于有迹可循。在欣赏艺术电影的过程中,这些分析理论的运用(即使是下意识的调用)是理解这类电影最重要的一环,另外一环,则是充分的人文情怀与思辨。
影片分析
正如
雅克·奥蒙曾指出的:“影片分析……是依照个别对象应用、推衍或翻新其他的学科理论。也无意也无篇幅用大段分析理论使得这个概念变得更加抽象,而希望通过接下来的例子引导大家对艺术电影欣赏有进一步的认识。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无疑是艺术电影气质的绝佳代言人。其故事之松散,情节之淡化,技巧之花哨,即使置于五十年后的今天同样可以称之为先锋。“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说不了。正是因为无能为力,才有了这部电影。”作为编剧的
玛格丽特·杜拉斯这番话可以说为电影奠定了基调。她与雷乃都带有“左岸派”的典型特质,因而这部电影充满着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和意念。欣赏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电影的整体欣赏,更需将其分解至场,甚至分解至帧,寻找雷乃意识流般的剧情推进方式和如诗般抽象无逻辑的对白中蕴藏的含义,分析精美的构图及繁复的剪辑所要传达的讯息,解构电影中的现实、过去、幻想、梦境所代表的象征意味。这部电影的艺术性正是在于多重解读性,所有的意义都隐藏在精心构架的结构和符码中,所有的解释都需要思索和挖掘。电影可以是
存在主义的,可以使反战的,可以是浪漫的……全在于观众自己的价值观和所运用的理论。而我们对这部电影的欣赏总是需要我们将电影片段抽离,解读,再代入电影整体之中,才有可能理解。如开场梦呓般的旁白,如果机械地听过,则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非理性的表达,必须要看完电影之后重新品味,认真思索之后才具有价值。换句话说,艺术性几乎从来都不是直观的,各种分析手段的引入以及反复观看的必要都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
丰收
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在上世纪后期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可谓风光无限,
侯孝贤,
蔡明亮,
杨德昌,
王家卫,
张艺谋,
陈凯歌等的电影多次获奖,这是中国艺术电影的高峰。这是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
陈凯歌的《
黄土地》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国际化开始的标志。影片描写了弄家少女翠巧在
八路军文工干部顾青的启发下,大胆出走,抗拒世代相传的命运,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幸福。在影片中,在大远景中高天厚地与渺小如蝼蚁般的人的对比,勤劳俭朴却生活艰辛,命运悲惨的农人,那娶亲的热闹场面,那时而欢悦时而悲凉的
陕北地区信天游,滔滔不息的
黄河,
腰鼓,祈雨,
鬣羚,耕地等意象构成了一组整体的象征,超越了一时一地的指向性,而上升到对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历史和命运的回溯和追问,透出一种历史的沉重与苍凉。
1989年的台湾电影《
悲情城市》自1945年8月
日本投降开始,至1949年12月
中国国民党定都
台北市结束。在这两个极具意义的台湾历史纪事之间,有著名的
二·二八事件、戒严、日侨撤离以及白色恐怖时期。影片通过一个失语者
林文清的家族兴衰与情感历程串起全剧,形象地刻画了当时生活在国民党暴政之下,台湾人民无声的反抗以及无奈的沉默。它把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台湾混乱的历史破败,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当中,用一个家庭的悲情来映照整个社会整个时代。这部电影获得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
金狮奖。
张艺谋的《
红高粱》通过讲述“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故事,展现最原始的生命的野性与粗犷,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表达对于自由的爱与鲜活奔放的生命的热烈追求。这部电影获得1988年
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段时期获奖的电影还有《
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48届
威尼斯电影节
银狮奖、《
秋菊打官司》获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香魂女》《
喜宴》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霸王别姬》获
法国第46届
戛纳国际电影节“
金棕榈奖” 《
活着》 获第4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
春光乍泄》获
第5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当时的艺术电影的繁荣是有原因的。大陆当时还处在市场经济和
计划经济的过度时代,主要的电影制片厂也不反对拍
艺术片(当时电影厂主要由国家出资养活,所以如果在艺术上得到认可,即使拍的艺术片在票房上没什么收获也会得到支持)。而且当时处于
改革开放的初部阶段,人们的精神生活远没有如今丰富,艺术电影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在这中情况下拍出的电影很多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所以许多电影在当时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票房收入,像《
红高粱》是400万(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
悲情城市》在台湾也有很高的票房收入(
侯孝贤靠这还清了欠债),而《
霸王别姬》的全球票房更高达2100万美元(很可惜国内被禁)。总之,这时期是话语电影中的艺术电影的全面繁荣的时代。
这段时间是中国艺术电影的丰收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的华语艺术影片,它们屡屡在国际
电影节上获奖,它们使西方开始关注和重视华语电影,华语电影已经成为世界影坛上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让华语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为20世纪后期的世界影坛上写下中国(中华)电影的重重一笔。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一些电影创作上的累赘,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具体表现在创作资金的缺乏,票房的低下,在西方电影节上的收获也相对稀少。如
顾长卫获得
银熊奖的《
孔雀》票房仅为600万,而《
青红》的票房才300多万,而同期许多商业大片票房都有上亿。而许多电影人,像
贾樟柯,
张元等第六代导演都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来拍片,而它们的许多片子都难以在国内上映。华语电影的艺术电影进入了整体低潮的时代,只有少数电影人坚守着艺术电影的天空。
参考资料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2010-07-08
大奖论坛.bbs.jxnews.com.cn.201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