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墨盒
源于清中期同治时期的墨盒
铜墨盒起源于何时,为何人所创,众说纷纭。无论从墨盒的材质、做工看,还是从盖面的图案、刻工看,仿制成本都是最低的。有些图案模仿旧时经典墨盒,有些干脆就是胡乱臆造的,绝大多数的新仿墨盒制作粗糙。
简介
铜墨盒最早起源于清中期同治时期(1861年至1875年)。据隶书齐如山的《北京三百六十行》中记载:“刻墨盒始于陈寅生”。文物学家邓之诚在《骨董琐记》中也记载:“京师厂肆专业墨盒者,推万礼斋为最先;刻字则始详于陈寅生秀才…时同治初元也。
 光绪初年,京城开始有了铜墨盒作坊,以后日渐增多,较有名气的有万礼斋、义合成、京明斋、古松斋、明远阁、来薰阁、同古堂,以及文古南纸店等。清末唐晏《天咫偶闻》云:“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宋代旧坑,不逾十金,贾人亦绝不识,士夫案头,墨盒之外,砚台寥寥。”可见铜墨盒在晚清已成为文人雅士爱用的时髦之物。
当时,商界账房、私塾学堂、文人墨客等已广泛使用铜墨盒。铜墨盒不仅为教育的普及和书法的普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而且成为提高办事效率、推动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近代化的标志之一。
晚清和民国时期,以陈寅生、张丞为杰出代表的刻铜艺术家,将铜墨盒打造成为刻铜艺术的主要载体之一,使铜墨盒成为具有文字、图案、纹饰、款识的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和艺术品。当时不少著名书画家,如姚茫父
齐白石陈师曾等,都为铜墨盒设计过图稿。
很多历史名人,包括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和实业家,都与铜墨盒结下不解之缘。近代以来的文物收藏名著,如邓之诚的《骨董琐记》、赵汝珍的《古玩指南》、孙殿起的《琉璃厂小志》等,对铜墨盒及其作者、经营者都有记载。所有这些因素,使铜墨盒具有了很高的文化含量和收藏价值。
退出文具市场走向文物舞台
随着钢笔、圆珠笔、铅笔等硬笔的普及,毛笔逐渐退出实用书写领域,专为书法艺术而用,墨盒随之也较少有人使用了,更不会有人大量制作了。1940年代以后,铜墨盒便在实用书写的舞台上逐渐消失了。
从铜墨盒的产生到现在,不足200年;而它的实用兴盛期,还不到100年。因此就其功能可以说,铜墨盒服务于近代,自身也辉煌于近代,是一种典型的近代文具。
从文物角度说,收藏铜墨盒应首先集存旧盒,但因旧时刻铜艺人的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收藏过程中必须去粗取精。此外,陈寅生的刻铜墨盒代表了近代刻铜工艺的最高水平,成为近代以来收藏家们悉心追求的对象,这便刺激了对其作品的仿制行为,因此落款“寅生刻”的作品中赝品极多,在晚清民国时期大约就能占到80%,当代就更难见真品,去伪存真成为必然。1990年代中期以来,旧铜墨盒市场行情逐年上升,有人借机牟利,制售假货,地摊上出现了大量粗劣低俗的仿制铜墨盒。
鉴识铜墨盒还需练内功
因陈寅生、姚茫父等人名气极大,他们的作品价格较高,民国时期就有大量的假冒其名的仿制品,仿品的数量甚至超过了真品。
收藏者要加强历史、文化、书画艺术方面的修养,广泛、深入地了解陈寅生、姚茫父等名家的文化底蕴和创作背景,多看他们的真品精品,把握其艺术风格。真品布局章法大方、舒展而紧凑,书画刻工形神兼备,线条坚定、流畅、爽利、深刻;而仿品布局章法则往往委琐、局促而散漫,书画刻工有形无神,线条犹豫、板滞、软弱、虚浮。
形状
铜墨盒的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还有六角形、八角形、扇形、叶形、菱形、桃形、琴形、鼓形、梅花形、琵琶形等等。
收藏鉴定
铜墨盒收藏鉴定要诀:
一、旧盒旧仿。因陈寅生、姚茫父等人名气极大,他们刻画的铜墨盒作品价格较高,民国时期就有大量假冒其名的仿制品。有些同时代的高仿品,面貌极似真品,现在鉴定起来已十分困难。真品布局章法大方、舒展而紧凑,书画刻工形神兼备,线条坚定、流畅、爽利、深刻;仿品布局章法则往往委琐、局促而散漫,书画刻工有形无神,线条犹豫、板滞、软弱、虚浮。
二、旧盒新款。铜墨盒是旧的,盒面图案纹饰也都是旧的,但上下款是新刻的,后加的款多为历史名人,如张学良、傅作义等,以求高价。现在的作伪者多用电动刀或激光加刻名人款、年款,如果仔细观察,文字不如旧时刻铜艺人的作品生动自然,而显得过分规整,深浅划一,呆滞刻板,新旧痕迹差异立见。原来的墨盒虽无名人款,但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加工新款后,弄得不新不旧、半真半假,反而将旧墨盒毁坏,大大降低了其收藏价值。
三、旧盒新补。使用频繁的墨盒,最易损坏的部位是子口、盒底和砚板。子口与砚板容易破损,甚至脱落,盒底容易磕碰而变形,出现内陷、磨穿。这些部位损坏后,使用者舍不得丢弃,往往请人修补。因此,购买旧墨盒时,对上述部位要仔细观察,看清楚是否经过更换或修补。当然,一个做工精良的墨盒,如果盒盖保存完好,其他部位虽经修补,仍有收藏价值。旧盖新底盒盖书画刻工较好、旧底新盖盒底有底铭、失底的旧盖与失盖的旧底新配成套的情况,也属此类。
四、新盒新仿。这是近年市场所见最多的仿制品。有些也人为制作包浆,但污浊浮浅,较易识别。很多仿品盖面采用腐蚀版,以便批量制作。如仿照民国时期生产的北京市前门图案的墨盒,为了提高价值,在腐蚀版图案两侧还刻了上下款,标上民国某某年谁赠谁或自置字样。这些造伪者往往是大批量生产,同时投放市场,有时同一个市场就能发现数十个图案完全相同的铜墨盒。凡遇见这种情况,即可断定为仿品。
鉴识铜墨盒还有两条十分重要的经验:
第一,旧的不一定真旧,新的不一定真新。有些近年制作的高仿铜墨盒,通过烟熏、药泡、酸咬、打蜡等手法作旧,外表形成假包浆,有的极为深厚,甚至将盒面图案遮盖,锈迹斑斑,如果简单清洗还不易褪掉。盒内则设置羽绒棉,丝绵里的墨汁看上去早已干枯板结,有的一打开盒盖就掉黑墨渣。这些都是造伪者特意打造的,以充真品卖大价钱。
第二,使用过的不一定很值钱,没使用过的不一定不值钱。墨盒首先是实用品,作为收藏品则是第二性的。
使用过的墨盒凝结着历史的沧桑感,得以留存至今,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但是任何事情总有例外,近些年,也发现过个别从未使用过的老铜墨盒,有的里面不仅没有墨痕,连丝绵都没有。一种原因是,墨盒工艺水平极高,舍不得使用;还有一种原因是,墨盒受赠于大名人,或受奖者觉得荣誉很高,舍不得使用。这样的墨盒等于天生就是收藏品,一经发现,珍贵程度往往名副其实,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要超过那些曾经被使用过的墨盒。
雕刻大家
陈寅生,张樾丞,马寿华姚茫父
品牌
同古堂、万礼斋、荣宝斋、懿文斋、京明斋、明远阁、一得阁。
价值
对于文人雅士的最爱铜墨盒来说,我们在选购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是它的书画、它的雕刻艺术,还是它的形状?
首先看外形。虽说铜墨盒被人们称为“铜皮铁骨”,但盒盖部分的边缘材质比较薄,很容易损坏。目前市面上流传下来的铜墨盒大部分都已被使用过,墨汁残留在盒内令经过数十年的铜墨盒更容易被腐蚀,尤其是脆弱的边缘、四角很容易开裂,因而藏友们在购买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墨盒盖边缘是否有损裂。
其次瞧工艺。收藏精品铜墨盒,得买出于名师之手的作品。此外,使用特殊工艺制作、器形独特、由著名的书画家提供画稿、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等因素也能提升铜墨盒的收藏价值。
最后辨材质。铜墨盒的材料多为白铜黄铜,用白铜制作的铜墨盒摸在手中光滑细润,盒面上镌刻的文字和图案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铜墨盒越白越有收藏价值,但如果黄铜墨盒有极好的工艺也值得收藏。另外,由白铜、黄铜、紫铜共同制造而成的铜墨盒被称为“三镶”,市面上较少见,收藏价值较高。
收藏价值
看名号:清末至民国时期,刻铜墨盒的名家有陈寅生、张樾臣、万礼斋等,他们刀法清新,字字珠玑,有较强的艺术性,备受收藏爱好者青睐。
此外,还有韩子固、竹庵、义合成、京明斋、古松斋等,他们对刻铜艺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使其成为集文字、图案、纹饰、款识为一体的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看题材:刻铜同刻印、竹雕和制壶一样讲究名人效应,所以铜墨盒的题材以名人书画最为重要。当年,齐白石陈师曾寿玺林纾等名家都曾为刻铜艺人提供过画稿,他们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书法等为墨盒增添了文玩韵味和艺术气质,提升了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
看雕工:刻铜墨盒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集了诗句、书法、画作、篆刻等。艺匠们视铜如纸,以刀代笔,或采用留青竹刻的技法,或采用腐蚀手法,变化多端;或仿石雕木雕砖雕,深则入木三分;或仿汉代玉雕游丝工艺,浅则细如发丝。
看年代:从年代上看,清末民国初期之际的刻铜墨盒目前价格尚处于低位,其价值被低估,升值空间较大,民国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铜墨盒则价格一般。
每件墨盒都有它的特点,要从铜质、做工、刻工、使用状况、包浆等各方面观察是否是当时的产品。
看艺术性:艺术体现藏品的价值。一般来说,无绘刻或绘刻粗糙的铜墨盒收藏价值不大。要选择那些书画隽秀、布局和谐、刻工精细、线条明快的铜墨盒来收藏。
仿名人刻绘的文字线条大多较呆板,缺乏自然流畅的感觉。要注意名家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在艺术和文化内涵上都是有很高价值的,只有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东西才有收藏价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状
收藏鉴定
雕刻大家
品牌
价值
收藏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