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柱螟
桃柱螟
昆虫名,属鳞翅目,蛾科。是石榴一大害虫,除为害石榴外,还蛀食桃、杏、李、梅、梨、柿果、板栗、柑橘属等果实,亦为害向日葵、玉米、高粱等粮、油作物。初孵幼虫在萼筒内或果面啃食果皮组织,二龄后蛀入果内食害幼嫩籽粒,蛀孔外围堆积有大量虫粪。幼虫取食时,始终将身体隐藏在用丝网联结的虫粪残渣物下面。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2毫米,翅展25~28毫米。全体橙黄色,体背和前后翅散生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雌蛾腹部末端圆锥形,雄蛾腹部末端有黑色毛丝。
椭圆形。长径0.6~0.7毫米,短径约0.3毫米。初产时乳白、米黄色,后渐变为桃红色。卵面有细密而不规则的网状纹。
幼虫
老熟时体长18~25毫米。体背暗紫红色,腹面淡绿色。头、前胸背板和臀板褐色,身体各节有明显的黑褐色毛疣。
长11~14毫米。纺锤形。初化蛹时浅黄绿色,后变为深褐色。头、胸和腹部1~8节背面密布细小突起,第5~7腹节近前缘有一条由小刺状突构成的突起线。腹部末端有6个细长、卷曲的勾刺,外被灰褐色丝茧。
发生规律
桃蛀螟在中国各地每年发生代数不一,北方2~3代,陕西关中3~4代,江苏省南京市4代,湖北、江西省5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树干被害干、僵果内、树枝叉、裂缝、树洞、朽木、翘皮下以及筐缝、杂物、乱石缝隙、玉米穗轴、高梁秸秆、向日葵花盘、麻种子等处结厚茧越冬。越冬寄主复杂,场所分散。陕西临潼越冬代成虫始蛾期在4月下旬,盛期在5月下旬~6月上旬。
生活习性
成虫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对糖醋液也有趋性。成虫取食花蜜、露水以补充营养,白天静伏在枝叶稠密处的叶背、杂草丝中,夜晚以后飞出活动,交尾产卵。产卵前期2~3天,从5月中旬起,田间就可见到一代虫卵,盛期在5上旬和6月上旬。从5月中旬到9月下旬,田间随时可见虫卵,世代之间高度重叠。
卵多散产在果实萼筒内,也有为数不少的卵产在数果相靠处,枝叶遮的果面或果实梗洼上。每次产卵1~2粒。卵初产时乳白色至米黄色,第二天变为鲜红色,第三天后卵顶出现黑褐色,少数幼虫孵出,第四天后大部孵化。卵期3~4天,以4天者最多。一代幼虫孵化盛期在6月上、中旬,主要为害幼果。每只被害果内常有1~2头幼虫,部分经反复产卵为害,在一个果内有多头不同龄期的幼虫。一代幼虫为害期长达1个月,6月中、下旬开始老熟。老熟幼虫脱果后多数爬到树干枝叉、翘皮下、裂缝、树洞或杂草丛中、果实萼筒内等处结灰褐色茧化蛹。第一代成虫从6月下旬开始出现,盛期在7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发现第二代初孵幼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二代幼虫发生盛期,石榴果实受害最重。由于此期石榴接近成熟,籽粒营养充足,幼虫为害历期较短。7月中旬即已发现有幼虫老熟化蛹,化蛹盛期在8月上、中旬。第二代成虫最早出现在8月上旬,盛期在8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开始发生第三代初孵幼虫,8月下旬~9月上旬为三代幼虫发生盛期。此期正值石榴采收时期,对上市果实和贮藏果实为害很大。由于气温已经下降,幼虫历期变长,多数幼虫老熟后寻找隐蔽场所结茧潜藏不再化蛹。8月下旬-9月上旬,仍有少数老熟幼虫结茧化蛹,羽化第三代成虫。第三代成虫产卵所孵幼虫继续为害晚熟品种果和其它作物。
防治方法
由于此虫寄主广泛,发生世代多,应调查在当地的主要寄主和寄主之间转移为害的规律,准确掌握各代成虫发生时期,在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盛期,适时喷药并结合其它综合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清除虫源
采果后至萌芽前,彻底摘除树上,拣捡树下干、僵、博虫果、集中碾压,烧毁或深埋;清除园内玉米秆、穗轴、向日葵花盘,剔除树上老翘皮等措施,尽量减少越冬害虫基数。果实生长期间,随时摘除、拣拾树上、碾压或深埋地面虫果,及时消灭果内害虫。从6月中旬起,可在树干上扎旧麻袋片或草绳,诱集消灭幼虫和蛹。
诱杀成虫
从4月下旬起,园内设置黑光灯、糖醋液盆,性引诱芯等,诱杀各代成虫。从6月起,可在果园放养鸡群,使脱果幼虫、地下虫果内幼虫随时被鸡啄食。
药剂防治
6月中旬当幼果如核桃大时,用2%杀松粉、甲敌粉或90%敌百虫、50%辛硫磷1000倍液药物棉球,或用1∶100倍50%辛硫磷掺黄土制成的药球堵塞萼筒。结合堵塞萼筒,还要在花期叶面喷肥时,混合喷2000倍20%杀灭菊酯或2500倍20%灭扫利1~2次,最后一次必须在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产卵盛期进行。堵塞萼筒后的7月上、中旬,喷1~2次3000~5000倍2.5%溴氰菊酯(敌杀死)或者2000倍50%辛硫磷,8月上、中旬喷1~2次2000倍50%的辛硫磷或2000~3000倍20%的杀灭菊,也可喷1000倍90%的敌百虫液,8月下旬~9月上旬采果前7~10天喷一次50%敌敌畏1000倍液。
套袋保护
从6月中、下旬起,第二次喷药后果实如核桃大时进行套袋保护。为了防止把幼虫或虫卵套入,可先用药棉球或含药泥球堵萼治虫,然后套袋。套袋果后期不必再喷杀虫脒保果药。
参考资料
桃蛀螟.中国园林网.2012-09-0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生活习性
防治方法
清除虫源
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
套袋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