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润故居
建于明隆庆元年的宅居
林润故居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原坐落于莆田市市区下务巷,是福建省迄今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士大夫宅居。
林润故居的主体建筑是最高最大的明代古建筑。2002年,因莆田旧城改造,林润故居原样迁移到沟头的莆田一中新校区内,列为莆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含林兰英故居,林兰英院士是林润的后裔,是我国半导体材料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太空材料之母。
故居简介
林润故居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原坐落于莆田市区下务巷,是福建省迄今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士大夫宅 居。
建筑结构
林润故居的第二大门是木质结构,是林润府第迎嘉宾结婚喜庆出入的大门。大门横额上刻写“御史大夫”四个大字,大门两侧的对联是:九枚家声大谏臣世泽长
1567年的林润府第长120米,最宽51米,总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折合九亩。府第内部结构井然有序,对 称均衡,体现我国明代建筑艺术的优美。正门入口经二道小庭即到大埕,大埕面积之大,建筑之雄伟为全莆之冠。由大埕进入府第主体是两扇硕大的古代木质大门,院门两旁安置一对螺旋纹抱石鼓。门厅前为宽敞的院埕,埕南是与门厅对望的大型照墙。大门的门轴嵌在一对石鼓和石柱之间,石鼓的雕刻艺术体现明代的建筑风格,雕刻花纹和螺旋状鸿沟虽然经过441年的风吹雨打和手摸洗刷,仍保留完整。公元1708年莆田市发生七级大地震,周围房屋倒塌尽,但林润府第安然无恙。大门两侧是层半的阁楼建筑,从明清到民国,每逢结婚喜庆,大埕镇搭盖演戏台,上演古装莆仙戏,族人可上阁楼观戏。1939年,林兰英的弟弟林文豪结婚,就在这大埕演戏七天七夜。每逢元宵节隹节在大埕戏龙舞狮,展现一片兴旺发达的太平景象。
从大埕经大门进入住宅,看到的是别具一格的五进带护屋的建筑,庭院深深,古色古香。各进之间都连有天井,天井的建筑风格和大小别具一格,主体建筑物的天井最大,用花岗石大理石砌成,石阶和走廊均为整块青石,光滑完整,天井两旁栽种各种异花奇果。据记载,1567年的林润府第共有大门七个,天井21个。
林润故居的主体建筑大厅横梁上嵌挂明嘉靖三十五年皇帝赐予的“进士”匾额。后两进是民国初年改建的木质结构的两层楼房,体现我国明末清初的民居建筑艺术,建筑精巧对称,别具一格。主楼两旁的小楼阳台精巧雅致,令人心旷神怡。主体建筑物的两厢也是对称的古建筑,东厢虽经改建,但保留明代建筑风格,最后是小姐和夫人居住的绣楼。厅堂中摆设的古代中档是无价之宝。昔日的官府深宅大院,虽然经过四百多年的岁月磨难,却依然雍容华贵,风采犹存。
文献记载
据有关史料介绍:林润出生于朱厚熜嘉靖九年(1530年),从小受良好家风影响,好学耿直,处世秉正,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考中进士,先在临川区任知县,颇有政绩,又升南京市、山东道监察御史。林润为官勤政爱民,尤以弹劾严嵩一伙,功勋卓著,震动朝野,随后升任南京通政司参议、太常寺少卿。朱载坖隆庆元年(1567年)又升任右都御史、江苏苏松等府巡抚。他勤政爱民,受到百姓普遍赞扬和爱戴。2002年,因市区旧城改造需要,林润故居原样迁移到莆田一中新校区内的东南侧,也就是现在的林润故居,故居内有“林兰英纪念馆”。
旧城改造
2002年,因莆田市旧城改造,林润故居原样迁移到莆田城南乡沟头村的莆田一中新校区内,内含林润的后裔、我校校友林兰英院士故居。林兰英去世后,骨灰从北京市运至林润故居内埋葬并建立林兰英陵园。故居的厅堂竖立林兰英塑像。林兰英在北京的住宅和办公室中的所有书籍和家具也运回莆田故居,陈列在林润故居内。此前,莆田市前市长詹毅曾到北京看望林兰英,走进她家中看着她的旧床单、小床垫等简陋家具,非常激动地说:“兰英对国家贡献这么大,生活却如此简朴!”林兰英在中国科学院的办公室也同样简朴。故居横幅雕刻“林兰英故居”五个大字,内设林兰英图片陈列室,悬挂周恩来、江泽民、温家宝等时任国家领导人接见林兰英的大幅图片;摆放着林兰英的著作、科研论文和获奖证书以及作家郭米克的传记文学著作《中国女院士林兰英》。在林兰英故居的厅堂悬挂林兰英的父亲、书法家林剑华的亲笔手书的“朱子家训”;福堂悬挂林兰英的祖父和父母的遗像。1918年林兰英诞生的藤床至今保存完整,陈放在主楼西侧后房,供人瞻仰。实际上,林润故居是“一门两故居”,是林润故居和林兰英故居。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故居简介
建筑结构
文献记载
旧城改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