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哲(1725~1773年),字损之,号朴函。清
乾隆高行镇人。以诗文书法著。文哲少聪悟,博雅能文章,尤以词赋名。
沈德潜所选“吴中七子”之一。乾隆二十七年(1762)南巡,召试钦赐
举人,授
内阁中书,充方略馆修,军机处行走。乾隆三十二年坐事免。时
缅甸用兵,将军阿桂奏荐军前效力。以劳绩复官,户部主事。后将军征战中遇难,时年四十九岁。恤赠光禄寺少卿,入祀
昭忠祠。
著有《媕雅堂诗集》十二卷、诗续集四卷、《隅集》十卷、别集六卷、词集四卷。
人物生平
赵文哲从小随父习文练字。稍长,求教于本镇名儒瞿麟征。在这位启蒙严师的谆谆教诲下,长进很快,更由于他生有异禀,读书一目数行,深得瞿麟征的喜欢,视为高足。
乾隆七年(1742),赵文哲十八岁时成秀才。此后,赵文哲的诗作,己在同辈和师长中广为传诵,其诗风格逸雅,又时为人抄传,转辗而遍于朝野。不久,为朝中工部侍郎
梦麟、
内阁学士李因培等人所知,荐入序,补诸生,升生,而声名益噪,当世推为博雅。
乾隆十三年(1748),
上海县申江书院创立,赵文哲即入申江书院求学。山长
凌如焕,与赵文哲同学者有
青浦区王昶、
嘉定区曹仁虎及
王鸣盛等人。皆有诗名,而推赵文哲为翘楚。后来,长洲高士,被
乾隆誉为“东南二老”之一的
沈德潜遴选
上海市赵文哲、
黄文莲,嘉定王鸣盛、曹仁虎、
钱大昕,长洲
吴泰来,青浦王昶之诗合编成《吴中七才子诗选》一书,后传至
日本,其国相
高棅为七律,人赠一章,寄估舶以达,人艳称之。于是,赵文哲等吴中七才子的诗名,不仅遍传国内,而且已蜚声海外。
乾隆二十七年(1762),赵文哲三十七岁时,皇帝第三次南巡,召试献赋,应试者除赵文哲外,还有
陆锡熊(后为《
四库全书》总纂官之一)、张果浚、
张熙纯等。圣驾亲阅文哲所撰“海塘赋”后,定赵文哲御试一等第二名,钦赐
举人,授
内阁中书,随帝到京。第二年赵文哲升为方略馆纂修官,分修“
清统一准噶尔之战回部方略”、“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大清一统志”及未成之“音韵述微”、“热河志”诸书。
乾隆二十九年(1764)擢升直军机房,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皇帝密诏撰拟事宜,成了乾隆的宠臣。奏记文字都出其手,
大学士刘统勋、刘伦、于敏中等人皆叹其为异才。
在京期间,赵文哲诗文益进,时和
乾隆酬答唱和,和同僚文士
纪昀、
王文治、
赵翼、
王鸣盛、
钱大昕、
王昶、
曹仁虎、
吴省钦、徐步云、
卢见曾、
钱载、
程晋芳、
姚鼐等畅游名山胜迹,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后陆续编成《媕雅堂诗集》十二卷,《媕雅堂词集》四卷,《藏海庐诗》四卷等。并都由其友王昶作序,推崇为“道其可以,工者备矣。”
乾隆三十三年,受“盐运使卢见曾查抄案”牵累,夺官。
乾隆三十四年,恰好朝廷派兵赴边征缅,乾隆命
兵部尚书阿桂以
定边县右副将军
总督云贵高原。阿桂素知赵文哲、
王昶,特奏准赵文哲、王昶等人随军入幕,执掌书记。赵文哲从此渡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戎马生涯。
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缅军投降,征缅之战结束。赵文哲和
王昶仍留在
章佳·阿桂幕中执事,渡过了二年之久的边疆生活。在此期间,赵文哲除了处理日常文事务外,又常聚阿桂府中,和
王昶及当地名士一起,觞咏诗酒。面对着西南边陲的艳丽风光和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人情习俗,他的佳作连篇,赵文哲将其军中诗作,编为《娵隅集》刊印行世。以取西南蛮称鱼之别名“娵隅”为名,意为远游之鱼,随波而隅;亦取晋时
赫隆从军
南中所作“娵隅跃清池”之义,以蛮鱼自喻,意为虽载罪从军而为身洁清。故而,其军中诗作虽更奇肆怪节,但自中意。为
章佳·阿桂、
王昶等人所推崇。
乾隆三十六年(1771),四川大小金川(即今四川
小金县,属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辖)之役开始。乾隆命理藩院尚书
温福为将军,代阿桂率兵征讨
小金川。当温福向阿桂辞行时,见赵文哲,与之对话,句句皆为中肯明策之言,温福闻之大喜,遂向阿桂请求,让赵文哲随其征讨。于是,赵文哲遂入温将军幕中,参与军机。此时,赵文哲根据自己在边多年的经验和熟悉云川边民情况,为平定
小金川土司之乱,时时向温福献计献策,深得温福的信任,对赵文哲极为重视,甚至到了片时不见,辄派人找寻的地步。
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月,温福军至
成都市,因温福之请奏,朝廷复授赵文哲
中书舍人之职。接着便直下金川,连连获胜。第二年便攻占
小金川重镇
小金县,小金川余兵皆投降清军,至此,小金川之乱被平息。而赵文哲亦以战功晋为户部主事,仍随
温福洽事。
乾隆三十八年,进兵木果木,师溃殉难,赵文哲时年四十九。兵败时,赵文哲取军籍册付家人乘间使出,有人劝其一起躲避,文哲毅然拒绝,道:“身为幕府赞画,且迭荷国恩,可舍帅臣而去!”,卒与温福同死。
个人作品
赵文哲著文有“媕雅堂诗集”十二卷、“词集”四卷、“别集”六卷、“时文稿”一卷、续集“藏海庐诗”四卷、“娵隅集”十卷、“毛诗经解”、“群经识小录”四卷等。
赵文哲诗文《娵隅集》被收入《
续修四库全书》。赵文哲著文版本已查实的有七种:手抄本,
乾隆18年、54年、56年、59年版、
宣统3年、民国29年的刻本等;收藏单位有十七个:中科院、首都图、北图、上图、皖图、赣图、滇图、鲁图、
徐州市图、
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
日本人文、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南大、
复旦大学、天津师大、台大等。赵文哲室名:“藏音庐”、“藏海庐”、“蝶庵” “媕雅堂”(摘自《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
人物评价
● 《清史稿·列传》
为人瘦不胜衣,而意气高迈。
● 《清史列传·赵文哲传》
所见殊方绝檄可惊可愕状,一发之于诗,瑰玮绝特。
历史记载
《清史稿·列传》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文献〉传包、传稿,有赵文哲资料,编号:4611Ⅰ、4624Ⅱ、5273Ⅲ、6489(1),7826(2)Ⅰ~Ⅲ见
曹仁虎。
家庭成员
妻子
儿子
子秉冲,累赠资政大夫兵部右侍郎,晋赠荣禄大夫户部左侍郎。
后世纪念
赵文哲死后被旨特赠光禄寺少卿,入祀京师
昭忠祠,并祀
四川省城慰忠祠及原籍忠义祠。赐祭葬,赐恤典,赏世袭
恩骑尉。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长子
赵秉渊被旨至四川,奉父衣冠回乡,葬于二十二保八图,田粮名“赵忠墓” 。
王昶作“恤赠光禄寺少卿户部主事赵君墓志铭” 、“慰忠祠碑·赵文哲”,
吴省钦撰“碑文” 。
世人赞叹赵文哲“死因殉国名逾烈,诗已成家世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