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守信,1938年生于
通辽市。1962年毕业于
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至退休。先后担任过演奏员、音乐文学创作员、创作室副主任、团部办公室主任、民族歌舞团调研员等。是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协会、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
声乐学会理事,国家一级编剧。并受聘担任过国家民委系统文化艺术系列职称评定的高级评委。
词作家
人物生平
高守信于1964年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至今已近40个年头。40年里,他因工作需要,不畏艰辛,长途跋涉,曾先后到新疆、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云南省、
贵州省、
海南省及
台湾省等省区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参加过
蒙古族的祭敖包、
那达慕、
伊斯兰教的
古尔邦节、
彝族的
火把节、
傣族的
浇花节、
壮族的
上巳节、
瑶族的赛歌堂、
苗族的
芦笙节、
藏族的跳锅庄、
哈萨克族的姑娘追……这些地方,都流下了他的足迹,撒下了他的汗水,留下了他的汗水,留下了他的歌声,与当地群众结下了难忘的情谊。这一切,都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仅创作诗词、论文就达一千多篇。
主要作品
中原地区是多民族的国家,五彩缤纷的各族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宝库。高守信常说:“我在民族歌舞团工作,关心少数民族,介绍少数民族,歌颂少数民族,是历史赋予我的责任。”因而,在音乐文学创作上,差不多每个历史时期均有歌颂少数民族的代表作问世。
60年代有:
哈萨克族歌曲《弹起我的冬布拉》、
朝鲜族歌曲《母亲留下的伽耶琴》、
塔吉克族歌曲《万岁毛主席、万岁共产党》、
壮族歌曲《壮锦献给毛主席》等;
70年代有:维吾尔族歌曲《我们见到了毛主席》、
白族歌曲《苍山对歌》;
80年代有:《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白云姑娘》等;
90年代有:《大团结的太阳》(第五届农民运动会会歌)、《
民族团结颂》、《金达莱向周总理开》等。
另外,他还为《一亩三分地》、《
上官婉儿》、《
北京女人》等多部电视连续剧写了主题歌、插曲。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撰写过长诗《森吉德玛》。多年来,歌曲创作获省部级奖二十多次。在电视创作上,他参与了多部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已拍摄并播放的有14集音乐电视剧《
刘三姐》、《马头琴之歌》(获得第七届
骏马奖一等奖)。从80年代开始,他还以副主编、编委、撰稿人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获社会科学和民族书目两个一等奖)、《当代中国 民族卷》、《毛泽东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百科全书》、《歌坛民族之花》(上下集)、《中国烹调百科书》(出版后,被评为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的编撰工作。
尾生
简介
尾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为情而死的青年。“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尾生抱柱而死。” ——《
史记·苏秦列传》
亦存抱柱心,
洪波耐今古。
莫从桥下过,
恐忆少年侣。
《庄子·盗》:“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是《
庄子》中一个哀怨凄婉的爱情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据说,他们约定的地点叫蓝桥。尾生所抱的梁柱,也和他一道成为守信的标志。
另一版本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
韩广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
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
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
兰桥”。从此之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关于尾生等待的拓展
我在水中等你
水深及膝
淹腹
浮在河面上的两只眼睛
仍炯炯然
望向一条青石小径
两耳倾听裙带抚过草的窸窣
日日
月月
千百次升降于我胀大的体内
石柱上苍苔历历
发,在激流中盘缠如一窝水蛇
紧抱桥墩
我在千寻之下等你
水来
我在水中等你
火来
我在灰烬中等你
------------选自洛夫诗集《葬我于雪》
:
清泠的水面浮上一双眼睛
水来我在水里等你
火来我在火里等你
“如果那一晚,没有大雨和洪水,尾生能等到心爱的女子吗?”
甘柠真忽然幽幽的问。
我默立半晌,道:“可哪里有如果呢?柠真,世间本多风雨,碧落赋才是你最好的安居之所。”说完,我唤来绞杀,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身后传来了甘柠真忧伤的歌呤:
之子泛舟,亦泛洄流。
之子泛舟,亦泛韶容。
淮江悠悠,我心思伤。
之子泛舟,亦泛殷怀。
淮海茫茫,我心思惘。
之子泛舟,亦泛流年。”
我听得心如刀绞,和被迫漂泊流离的海姬、鸠丹媚不同,甘柠真有更好的选择,与其跟着我吃苦,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一段时光,终将哪落叶随波逐流,慢慢远逝。正如之子泛舟,亦泛流年。
—— 出自
南洛河《
庄子·外篇·知北游》第二十章第二节
从尾生高守信到戏剧蓝桥会
春秋时期的尾生高守信是一位令人敬重的人。在
庄子《盗跖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个故事真显得过于简单。尾生与女子为什么相约桥下?可能是那条河平时水流较少,桥柱旁边裸露着不少陆地,是个约会见面较幽静的地方。尾生高就在桥下等那女子,不想忽然天降大雨,河水暴涨,当时如果尾生能及时躲到岸上就能免去灭顶之灾,可是固执的尾生却紧抱桥柱直到被水淹没,用性命坚守了对那女子的诺言。
这件事在《战国策·燕策一》、《
史记·苏秦列传》、《
淮南子·汜论训》中都有记载。这些书的用意也是强调尾生高把承诺看作高于一切,赞扬他的信守誓言,因此这些记载同
庄子书里描写的一样简略。
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尾生高的抱梁柱而死并不那么简单,它留下了太多令人遐想的空间。
唐朝大诗人
李白似乎就想到了这一点,他在《长干行》中写道:“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诗中把男女之间的相约相望联系到了一起,暗示了这其中的爱的因素。
唐代
裴铏《传奇》中《裴航》一则,讲到过一个爱情故事。它大略是:
长庆年间,秀才
裴航应试不中,四处周游后返回京城,行到
蓝田县的蓝桥驿。因口渴向一老妇求水,得以结识其女云英。裴航见这个女孩非常端庄美丽,顿生爱慕,遂向老妇吐露心迹。老妇就提出让裴航去寻找非常难得到的捣灵丹的玉杵,想以此来阻挠裴航对女儿的追求。谁知裴航历尽艰辛用尽钱财最终得到了玉杵,并在约定时间内来到
兰桥。那母女深感裴航的执著和言而有信,云英遂同裴航结为夫妻。(《见太平广记》卷50)这个故事,与
庄子谈及尾生守信原本并无关联,它的结局同尾生的悲剧也大相径庭,但在流传中这两个故事不知为什么却被后代的文学家们巧妙地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更加丰满动人的爱情故事。较早的有
杂剧家
李直夫写的《尾生期女淹蓝桥》一本。可惜具体内容已经失传,但从曲目名称可以看出此剧已经将尾生的经历同蓝桥加以结合。
明朝戏剧有无名氏《蓝桥驿》一本(见
李斗《
扬州画舫录》记《曲海》目)和晚明
吕天成的《蓝桥记》,这些故事主要寻着尾生的线索,大大增加了爱情成分,最后以魂断蓝桥的悲剧结尾。
清朝以来,以蓝桥为底本的地方戏剧和
曲艺节目层出不穷。锡剧、淮剧、
黄梅戏、评剧、吕剧、河南曲剧等都有《
蓝桥会》,安徽琴书、四川灯戏、京韵大鼓、
二人转和快板书有《水淹蓝桥》。这些剧目虽然讲述的情节有繁有简,但故事的轮廓和主要人物却基本定型。
故事大略说:魏景元与蓝瑞莲幼小相识,青梅竹马,就在他们感情日深而且到了谈婚论嫁年龄时,蓝瑞莲的父亲听信媒婆的花言巧语,强行逼迫女儿嫁给一位年老又猥琐的乡间财主。一日
并蒂莲到井边汲水,巧遇一位非常面熟的人,那个人也回头望她,并借口口渴,向她讨水渴。走近后俩倾人终于认清了彼此的真面目,原来这位要水喝的路人,正是蓝瑞莲朝思夜想的情人魏景元。久别重逢,又悲又喜,蓝瑞莲把满腹委屈尽情诉说,魏景元也是肝肠寸断、感慨万千。他发誓一定帮助瑞莲挣断锁链。两人相约:当晚三更时分,在月下的蓝桥相会,一同远走高飞。夜晚,魏景元应约来到蓝桥。想不到
山洪暴发,水漫蓝桥。
魏景元知生命难保,便将衣服系于桥栏,示不失信,其身遂被滚滚的洪水冲去。等蓝瑞莲摆脱了公婆的纠缠,赶至
兰桥,寻不见魏景元,只看见了桥栏上的衣服。她顿时明白了景元的遭遇,就也纵身跃入水中,完成了两个人忠诚不渝的信约。
从尾生高守信到魏景元与蓝瑞莲的蓝桥相会让我们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本来是为了进行道德教化的一个事例,却被艺术家们发掘出缠绵绯恻的爱情故事。蓝桥相会宣传的婚姻自主、坚守爱约在民间有着长久的生命力,这些广泛流传的戏剧和
曲艺表演,让蓝桥同
鹊桥(牛郎织女的传说)、断桥(
白娘子的故事)一道,成了中国百姓感悟爱情、见证爱情的独特场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