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筠(1729-1781),字竹君,又字美叔,号河,祖籍今萧山城厢镇城南办事处黄家河村,因其祖辈、父辈在外做官,侨居北京大兴县,故入籍顺天府。
清代著名学者,人称“竹君先生”。
朱筠品格高尚,恬淡达观,性喜山水花木,酷爱诗书金石,考古著录日夜不倦。据载“聚书至数万卷,金石文字数千种”,“所著文数百篇,古今诗数千首”。现存《笥河文集》四卷。
人物简介
朱筠(1729—1781),字竹君,一字美叔,学者称笥河先生。其先家浙之
萧山区,祖辈侨居京师做官,遂入籍顺天大兴。
父朱文炳,曾任陕西咸宁等县知县。
乾隆元年(1736),朱筠随父母返回京师,少年通“五经”,有文名。十八年中
举人,十九年成
进士,后授
编修为
赞善,翰林院
侍读学士、钦派
协办大学士批本事,并历充辛巳恩科、丙戌科、辛卯恩科会试同考官和顺天府、
福建省乡试考官,取士多著名文人。
乾隆三十六年(1771)秋,提督安徽省学政。
爱新觉罗·弘历下诏觅求逸书,他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递进《谨陈管见开馆校书折子》,奏言翰林院藏《
永乐大典》,内多逸书,请加采录,并核对得失。为此,乾隆帝派
纪昀为总裁,校核《永乐大典》,并命择取缮写大典中世间不传之书,编入《
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秋,因一生员欠考捐贡事,经部议将朱筠降三级调用。而乾隆帝以其学问优异,特授翰林院
编修,充《四库全书》修官,兼充《
日下旧闻考》总纂之一。乾隆四十四年(1779)秋筠出任
福建省提督学院,次年秋还京,乾隆四十六年(1781)夏病故。
书法一本六书,自然劲媚,作字兼篆体,有隋以前体。尤好金石文字,每喜以说文摹勒入碑版,古趣盎然,见者辄不能句读。生平所过郡县名山水,凡足迹可及之地无不至,至则访摩旧刻,古刹残碑,不惮萝剔苏,每得唐以上物,辄狂宝从共往观之。欣赏笑乐之声,穿云度壑。已乃自书题名刻石。其文词简古,笔画苍劲,实足追踪古人。卒年五十三,著《笥河集》。参见《
书林纪事》、《昭代尺小传》、《朱文正公集》 等书。
人物经历
年十三,通七经。与弟
朱珪少皆以能文有声于时。
大学士诸城刘文正公延居邸第,﹝
刘统勋﹞凡参决大事,每从咨访,中
乾隆癸酉乡试。明年,成
进士。改
庶吉士。散馆,授
编修。充方略馆纂修官。及丁父忧,服阕后,无意出仕,欲作名山大川之游。会上夙闻公名,召坐询家事,使为强起,辞不获已,遂复就职。即授
赞善。旋擢翰林院
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己丑,钦派协办
内阁学士批本事。庚寅,典试
福建省。俄奉命督学安徽。以识字通经诲士,序刊旧藏宋
许姓《
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广布学宫,语诸生曰:“古学权舆专在是矣!”
婺源县江慎修﹝
江永﹞、歙汪双池,皆品端学粹,著述等身;特躬拜其主,祀之乡贤,藉资激劝。适有诏求遗书,欣然谓可大行其志。既悉心搜访以献,且上言:“中秘所贮《
永乐大典》,裒集至富,但分析篇次,以四声韵字为部居,割裂破碎,与散佚无异。请旨敕下儒臣,采辑讨论,以还旧观,可得人间未见书数百种。”上览奏嘉许,因开四库全书馆,校理各省上进之书及《大典》。且征遗雅之士
戴震等五人为纂修官。于是自《大典》辑出逸书凡五百余部,次第刊行,流播海内,天下学者莫不欢欣鼓舞复知稽古之荣焉。寻坐公事不如令式,部议镌三级,解任还朝。得旨:“朱筠学问尚优,著仍以
编修用,在四库全书处行走。”嗣充《
儿女英雄传》总纂官。已亥,再提督福建学政。教诸生务经古根之学如在皖。任满,与弟相代。一时称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人馈一石,积试院成山,曰“三百三十有三士亭”。既回京,未见,病卒于家。年五十二。
公博闻览,于学无不通。解经宗郑、孔,而兼参宋元诸儒之说。论史宗
涑水河,而历代诸史亦皆考究贯串,证其同异。为文仿迁、固、渊、云,诗歌出入昌黎、东坡。书法参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既著声施早,自
除夕许,天下震惊其名者以为宿学耆德,及既见止,爽然自失。为人性质直,坦易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尤喜奖拔士类。后生小子,一艺之长或未及然者,假借称誉,过于所试,虽得汰评之,不自屑也。前后从游几数百人,因材施教,拓越,比于树艺,由拱把至于百围,咸达其性,靡所矫揉。才彦若
戴震、邵二云、﹝
邵晋涵﹞王怀祖、﹝
王念孙﹞汪容甫辈﹝汪中﹞,皆延至幕中,卒用绩学显。弟子以通经著者;
兴化市任大椿,龙溪李威,阳湖
洪亮吉、
孙星衍,
会稽郡章学诚,偃师武亿,
全椒县吴鼒(zi),均其首选也。惜所著书多未就,仅传《笥河诗文集》二十卷。
清著名
语文学家、藏书家、学者。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
乾隆十九年(1769)
进士,选
庶吉士,授
编修,由
赞善大夫擢
侍读学士,典
福建省乡试,督安徽学政,后被降职任编修。他接受了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建议,上奏请搜天下遗书,仿
刘向《
七略》,条别群书,各疏原委,纂一国艺文之志。乾隆三十七年(1772),他上表陈奏《购访遗书及校刻\u003c永乐大典\u003e意见折》说,翰林院藏《永乐大典》中多古书,请开局校辑。称《
永乐大典》“编次少伦,或分割诸书以从其类,然古书之全,而世不恒者,辄俱在焉。臣请敕择取其中古书完者若干部,分别缮写,各自为书,以备著录。”其奏折被批准后,于
乾隆三十八年(1773)下令成立《永乐大典》辑佚处,派军机大臣为总裁官,与《图书集成》互为校核,择取缮写,各自为书。及每书校其得失,撮举大旨,记于每书的卷首。又令各承办人员,将原书详细检阅,将书中要旨总序崖略,呈侯裁定。将著书总汇书名《
四库全书》。编撰《四库全书》即由此开始。后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在办理《四库全书》处行走。博闻宏览,奖掖后进,
洪亮吉、
黄景行皆是他的弟子,时有朱门弟子之称。藏书极富,曾先后收藏有王氏“青箱堂”、曹氏“
曹寅”、
富察氏“谦益堂”等旧藏,所居“淑花吟舫”,聚书3万余卷,抄本10余种。编有《淑花吟舫书目》,著录有书千余种,为
翁心存作序并收藏。兄
朱珪,清著名大臣,给朱筠赠诗有“挟策亡羊忙底事,扫除脉望晒书频”。藏书印有“大兴朱氏竹君藏书之印”、“笥河府君遗藏图书”、“淑花吟舫”、“虚中”等。
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馆,他进呈家藏图书数十种,《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15种。所藏书在晚年遇火灾丢失不少,子
朱锡庚,字少河,继承“淑花吟舫”藏书楼,书散后,相继归于刘燕庭、翁心存、
罗振玉等。著有《十三经文字同异》,未成。诗文集有《笥河文集》。
影响与评价
影响
朱筠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连上两道奏折,提出抓紧搜集罕见的旧刻本和抄本,充分利用皇家藏书、公开内府藏书目录,著录与校勘并重,金石、图谱也需收录四条建议。
爱新觉罗·弘历予以肯定后,举全国之力实施了
清代规模最大的文化整理工程——《
四库全书》的
编修工作。朱筠及众多门生不论是参与编修工作,还是工作之余的交往唱和,都发挥了引领思潮、塑造学风的作用,促进了文化学术的交流,使得北京的文化氛围愈加浓厚起来。参与编修《四库全书》不仅为馆臣提供交流思想、讨论学术的契机,也为北京的文化辐射力注入了能量,影响了整个清前期学术领域的发展。
朱筠是清代著名考据学家。他的奏折不但直接导致了《四库全书》的纂修,还大体上规定了纂修的方法和步骤。此后本人又直接参与了纂修《
四库全书》。深受他学术影响的众多门生弟子,有许多参加了《四库全书》的纂修。因此,朱筠对《四库全书》作出了很大贡献。
朱筠成为第一位提议开四库全书馆的大臣。这一提议对保存和传承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他担任《四库全书》的纂修官,向翰林院请求校阅明代《
永乐大典》,将其中许多不为人所熟知的典籍收入《四库全书》。这些努力使得前后共有五百余部珍贵的典籍得以流传后世,对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筠先后受到
刘统勋、
于敏中的提携,并同朝为官,但朱筠对他们二人并非言听计从,而是坚持真理,多次与两位恩师据理争辩,深得时人钦佩。朱筠不仅为官公义,不阿私情,而且诚恳待友、提携后进,其人格风度影响后世。
评价
“朱筠是一位品格高洁之人。”“不仅如此,朱筠为人,外刚内柔,多成人之美,‘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求是网评)
朱筠“性情宽容,秉性刚硬,不趋附权贵,爱惜人才,提携后进,一生以倡导朴学为己任,以
编修之职却对《四库修书》做出巨大贡献。”(
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评)
“一生以倡导朴学为己任。他性情宽容,结交众多,善于奖掖人才。”“可以说,
清代朴学风气的形成,与朱筠这类善于宏讲风流的士大夫是分不开的。”(
刘仲华评)
朱筠“品格高尚,恬淡达观,性喜山水花木,酷爱诗书金石,考古著录日夜不倦”。(
大兴区人民政府网评)
亲属成员
参考资料:
人物诗文
乾隆甲戌
进士、历官
侍读学士的北京大兴人朱筠,在他的《笥河集》中也记载了在青驼至徐公店路段的所见所闻:
青驼二十里,徐公岭过半。
上岭复下岭,驿马中间换。
肩舆不留行,仆夫面已汗。
连坡尽荒草,石田草中乱。
我行咨暑雨,对此转生赞。
幸兹梁菽收,水绝天与灌。
古人称逢年,用力必无玩。
更从悟强恕,人喜我勿叹。
西北风何来,推送健双。
下岭亦不滑,高高睇前岸。
研究书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