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
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
刘伯坚(1895年1月9日-1935年3月21日),原名永福,出生于巴中市县(今平昌县)。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
刘伯坚早年曾就读于成都市高等师范学堂(四川大学前身),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2年与周恩来等人发起组织旅欧少年共产党,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任中共旅欧总支部第三届书记,后被派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任中共留苏学生旅莫支部书记。1926年在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后又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1928年春,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同年7月出席了中共六大。1930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次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12月参与策划、领导了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宁都起义”,后被任命为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刘伯坚被任命为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1935年3月,刘伯坚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3月21日,刘伯坚在大余县金莲山牺牲,时年40岁。2009年,刘伯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5年,刘伯坚生于四川平昌县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6岁入私塾,后就读于国民小学。靠家中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后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范学堂、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
1920年,刘伯坚赴欧洲勤工俭学后,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开始系统研究《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
1921年初,刘伯坚加入了赵世炎、李立三组织的劳动学会。后加入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领导的以争取生存权、求学权为主要内容的“二八”运动、“抗拒中法大借款”运动,以及“占领里昂中法大学”运动等一系列革命斗争,并在机关刊物《少年》上发表文章,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本质。
1922年刘伯坚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共同组建了“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共青团)。同年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旅比支部书记。
1923年任中共旅欧总支部第三届书记,11月,被派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任中共留苏学生旅莫支部书记。
革命生涯
1926年,刘伯坚接受了中共中央、共产国际交派的改造西北军的任务,应到苏联“考察”的冯玉祥之邀,回国任国民联军总政治部副部长。
1927年4月,他在西安市与共产党员王叔振结婚。同年,第一次国内战争失败后,中共活动转入地下。刘伯坚奉命离开国民联军,前往上海市开展党的秘密工作。不久,党又派他去苏联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夏天,冯玉祥受蒋介石拉拢,与共产党分手,刘伯坚也被“礼送”到武汉。随后,党中央派他再度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与刘伯承等一同学习。
1928年7月,刘伯坚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0年,刘伯坚回国后,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后被派到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次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12月参与策划、领导了赵博生董振堂领导的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宁都起义”,中央军委将起义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并任命刘伯坚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开始长征后,刘伯坚被任命为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留在苏区老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
人物牺牲
1935年初,中央分局、中央办事处和赣南军区被敌人包围在于都县南部一狭小地带。3月初,刘伯坚随同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等部从于都南部向赣粤边界的油田方向突围。在突围战中,阮啸仙中弹牺牲,刘伯坚受伤被敌人俘虏,囚禁在大余县监狱。3月11日,敌人将他押往驻大余的国民党第六绥靖区绥靖公署提审。3月20日,刘伯坚被国民党军法处宣布了死刑。
1935年3月21日,刘伯坚在大余县金莲山牺牲,时年40岁。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
个人作品
《带镣行》《移狱》《狱中月夜》等诗篇。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刘伯坚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毛泽东 评)
伯坚同志在就义前一天和当天写的两封信,字迹如往常一样工整端正,遒劲有力。全信洋溢着对祖国、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和热爱,显示了一个革命者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气概,闪烁着铁骨铮铮、顶天立地的英雄的光辉,读后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开国上将宋任穷 评)
刘伯坚工作认真废寝忘食,工作有特殊成绩我很佩服他。(冯玉祥 评)
轶事典故
五原誓师
1926年,刘伯坚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期间他推动冯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纲领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举行了“五原誓师”,改西北国民军为国民军,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誓师后,刘伯坚帮助冯玉祥整肃队伍,废除旧军队恶习,并创造性地提出:“革命政治化”,“军队与民众相结合”等口号。闲暇时,他常常深入连队,与下层军官和普通士兵谈心谈话、打成一片,深受官兵们爱戴。同时刘伯坚还在五原、包头市银川市等地开办了多处军政干部学校,招收进步青年学生、下层军官和有文化的士兵入学。通过短期训练,学员们的能力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还有不少人加入共产党,后来成为部队的骨干力量。
《带镣行》
1935年3月11日,敌人押着负伤带镣的刘伯坚,在大余县县最繁华的青菜街(现改称建国路)走过示众,将刘伯坚押往驻大余县的国民党第六绥靖区绥靖公署提审。回到候审室后,他写下《带镣行》: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移狱》
1935年3月13日晨,即移到绥署候审室的第三天,刘伯坚面对着低矮狭窄污秽的囚室、凶神恶煞的看守,忍受着饥饿的生活、沉重的脚镣和匍匐膝行的痛苦,他奋笔写下七言长诗《移狱》:
大庾狱中将两日,移来绥署候审室,
室长八尺宽四尺,一榻填满剩门隙;
五副脚镣响锒铛,匍匐膝行上下床,
狱门咫尺隔万里,守者持枪长相望。
狱中静寂日如年,囚伴等吃饭两餐,
都说欲睡睡不得,白日睡多夜难眠;
檐角瓦雀鸣啁啾,镇日啼跃不肯休,
瓦雀生意何盎然,我为中国作楚囚。
夜来五人共小被,脚镣颠倒声清脆,
饥鼠跳梁声啧啧,门灯如豆生阴翳;
夜雨阵阵过瓦檐,风送计可到梅关,
南国春事不须问,万里芳信无由传。
《狱中月夜》
1935年3月19日,正是农历二月十五日月圆之夜,本是团圆之时,刘伯坚自感将不久于人世,与妻儿再难相聚,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写下了七言感怀诗《狱中月夜》:
空负梅关团圆月,囚门深锁窥不得;
夜半皎皎上东墙,反影铁窗皆虚白。
后世纪念
刘伯坚纪念馆
刘伯坚纪念馆位于巴中市平昌县平昌县佛头山森林公园4A级景区内。整个纪念馆由纪念碑诗屏、碑廊和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组成一个整体。景区共占地2238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7998平方米。
2016年12月,刘伯坚烈士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位于江口镇新华街社区居民委员会,修建于1983年,落成于1986年10月,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乘专机参加了剪彩仪式。2004年被国家列为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景区之一,2006年至2008年对其进行了维修和附属设施改扩建。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坐东北朝西南,与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纪念碑为砖混结构,由基座和碑身组成,通高23.55米,碑座高2.8米,碑身高20.75米。基座均由砖混构成,红色花岗石贴面,呈八边形,正、背面各宽9.05米左、右面各宽6.08米,四切角各长1.00米 。碑座正面镶嵌横排邓小平题写“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背面镌刻竖排原文化部部长黄镇书写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生平事略”。碑身均由混凝土构成,面为粉色水刷石,造型为三枝花瓣组成一朵含苞待放的白玉兰。纪念碑后80米处为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馆内陈列312件图片和实物资料,常年对外开放。
刘伯坚故居
刘伯坚故居省级保护单位,位于平昌县龙岗乡龙岗社区居委会,1937年维修,面积共538平方米,其中32号房,坐东北朝西南,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单檐硬山式,穿斗结构,板壁,面阔三间14米,进深四间18米,廊宽1.87米,通高7.85米,檐高5.47米;33号房,座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286平方米,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穿斗梁架、板壁、面阔三间11米,进深四间26米,通高8.08米,檐高4.95米。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革命生涯
人物牺牲
家庭成员
个人作品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轶事典故
五原誓师
《带镣行》
《移狱》
《狱中月夜》
后世纪念
刘伯坚纪念馆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
刘伯坚故居
参考资料